郭国祥,邓玉良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 湖湘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对湖湘地方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国藩的莫逆之交——朱尧阶,一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教书育人,传播传统文化,对传承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既重“古贤”又重“今贤”,着力于重构乡村本土文化。 朱尧阶常居乡间,多有善举,又以身作则教导后人,是典型的“古贤”。 研究朱尧阶的修齐治平思想,能够让乡贤文化发扬广大,促进崇德向善的价值观在乡村扎根,并对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也有诸多裨益。
朱尧阶生于嘉庆八年(1803 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 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个朝代,朱尧阶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但他身处乱世而正心明德,修身养性,不求大富大贵,却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承赓续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
朱尧阶自道光十年(1830 年)与曾国藩相识于长沙,两人结为莫逆之交。 作为曾国藩的朋友,朱尧阶协助曾国藩办理了一系列公务,取得了骄人成绩。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在籍丁忧的曾国藩操办团练,急需筹款招募兵勇,他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自己的挚友朱尧阶,朱尧阶不负重托,圆满完成曾国藩交代的任务。 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湘勇死伤众多,此时修建忠义祠以褒奖忠勇之士、激励后来者踊跃入伍成为当务之急,朱尧阶责无旁贷又承担起了此项重任,并全面认真地实施筹款、设计、施工等各项工作。 咸丰三年(1853 年),太平军攻克南昌围攻武昌,长沙城防十分危急,曾国藩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连续三次致信朱尧阶,希冀其帮忙雇船买船、招募水手。 曾国藩所要求的船只质量和水手能力极高,朱尧阶毫无怨言,他以几乎完美的方式完成了曾国藩托付之事。 事后,曾国藩为朱尧阶向清廷请求奖赏,朱尧阶本人被封为加盐提举衔,他的父亲也被封为奉直大夫,母亲封为宜人,兄长封为武功将军,兄嫂封为夫人,妻子封为宜人。 但朱尧阶并未以此为傲,也未走马上任,在家乡继续着自己平淡但不平凡的生活。
功名对人的吸引力是极大的,尤其当同治初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身份节制五省军务后,许多人借此攀鳞附翼,希望曾国藩能为他们谋得一官半职而获取功名。 没想到朱尧阶不以为然,他为曾国藩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二人道义之交,甚至在曾国藩多次请朱尧阶出山辅佐自己时,朱尧阶都一一拒绝了。
除了对功名无欲无求之外,朱尧阶对利禄也十分淡然。 早在道光十九年(1839 年)二月朱尧阶就在梓门桥大屋场购置了一块田地着手建造住宅,并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携全家从江口婺辉堂迁往梓门桥大屋场定居,取大屋场谐音“淡禄堂”定为宅名,以明自己淡于利禄之志。 事实上,朱尧阶在教学事业取得回报后,所得利禄也从来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扶危济困,解决社会危难。如曾国藩早年因进京赶考欠下不少债务,家中又有四个弟弟要抚养,家境窘困,朱尧阶每年都会赠予曾家四十担稻谷帮助解决困难,一直到曾国藩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时才停止。 对于鳏寡孤独和乡里邻里间有困难的人,朱尧阶都会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是盛名在外的乡村大贤。 如咸丰二年(1852 年)湘乡大旱,稻谷歉收,导致第二年湘乡米价疯涨,一时间社会大乱,盗贼蜂起,灾民云集,朱尧阶主持并带头参与了赈灾事宜,救活无数饥民。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是为了自己利益劳累奔波,乐此不疲。 朱尧阶在获得一定社会地位之后,不慕荣华富贵,不贪图奢靡享乐,反而将自己的钱财投入对乡邑有益的公共建设之中,比如在后来的朱氏宗祠堂的修建中,朱尧阶也是亲力亲为、苦心经营。他从不谋取私利,四处动员宗亲出资,亲自监督施工。 正是他人品、声望卓著,朱氏宗祠才得以顺利筹划、集资、动工,祠堂建成后曾国藩也在他的邀请下题写“朱氏宗祠”额匾,而且还撰写了七副对联悬于槽门、头门、大堂、戏台等处,让朱氏宗祠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 这种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的精神也正是朱尧阶淡泊名利、正心明德的修身思想的精髓所在。
在传统社会中,家是一个人事业的根基,治家与治国相融相通。 不善治家者,必不能治天下。 朱尧阶非常重视治家、持家,他认为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和根基,与人的一生相始终,主张在家庭经营过程中要以孝悌为本,传承寒士家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是为人之本,“孝”是对长辈的尊重,“悌”是爱护家庭中的年幼者。 在家庭教育中,朱尧阶始终坚持以孝悌为本。 对先辈朱尧阶常怀感恩之心。 他的曾祖母因早年丧夫,一个人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是一个勤劳命苦之人。朱尧阶每次回忆起曾祖母的事迹都会感同身受,痛哭流涕。 同治七年(1868 年),朱尧阶请自己的学生刘蓉作《节孝唐孺人传》为曾祖母立传,以期教育后代能时常感念先辈的恩德。 对父母朱尧阶也是勤勤恳恳侍奉左右,并竭尽全力给父母提供舒适的生活。 刚成家时朱尧阶在经济方面尚存在困难,但他绝不会透露半分让父母担心。 为了能在父母身边更好地报答养育之恩,朱尧阶更是放弃为官机会,这一点也是让曾国藩为之叹服并愧疚的。 曾国藩在为朱尧阶父亲的七十三岁寿文中,曾写道“今尧阶幸得啜菽饮水,承欢膝下;而余一官匏系,既不能拾遗补阙,有丝毫裨益于时,又不能归侍晨昏,又不得奉板舆以迎养,余自是有羁旅之感矣”[2]313,古代知识分子那种羁旅倦客的哀怨跃然纸上。
以“孝悌”为家庭的根本传统道德,处理兄弟子女之间关系的准则便是“悌”。 在对待兄长时,朱尧阶一向是尊重服从的,他认为兄弟之间友爱能增强家庭和睦、维护家庭秩序,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宁愿委屈自己以达成兄长的意愿,在家境较宽裕时,便竭力资助兄长,在对侄子侄女的抚养上也是帮助良多。 对于自己的子女,朱尧阶更是疼爱有加,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朱尧阶在他们幼年时期悉心指导他们的学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尤其是培养他们以孝悌为本的家庭观念,待到他们成年,不论是结婚生子,还是考取功名,朱尧阶都会为他们感到高兴,且会通过撰联来表达自己的祝福。 同治七年(1868 年)朱尧阶长子朱木臣于阳春十月娶妾,朱尧阶撰“秋来桂子看新月,春到梅花放小阳”[2]73祝贺他们早生贵子。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即便是显宦世家,后代若生活安逸,侈靡之风就会蔓延,勤俭节约之风继而褪去,家道败落就在所难免了。 为了避免家道中落,朱尧阶治家严格,弘扬寒士家风。 寒士家风讲究一个“俭”字,朱尧阶规定自己的家人在生活上只要能有正常的吃穿用度即可,不得随意花费钱财。 有一次他妻子在外出采买时超出预算,朱尧阶非常生气,并召集家人开家庭会,教育全家人要勤俭节约,千万不要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 自此,他的妻子在处理家政时小心翼翼、勤勉克俭。 这件事也是朱尧阶对子孙的一个警醒,自此他们一家都严格遵循勤俭之道,养成了良好的家教家风。
在这种勤俭持家的寒士家风影响下,朱氏家族子孙后代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习惯,都不愿坐享其成,成为中国古代耕读世家的典型。 朱尧阶的三个儿子——木臣、学诚、存诚都有出息,木臣由太学生捐授中书科中书,学诚赋予贡生同知衔分省补用州,存诚捐授县丞保升候选知县,三个儿子均登科第。 孙子曾孙也是人才辈出,朱氏家族成为同乡之间远近闻名的望族。
朱尧阶自幼饱读诗书,精通作联写诗,他虽不乐仕进,但在学问上也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形成了持之以恒、严谨敏捷的治学思想。
“万事从来贵有恒”,凡事不弃微末、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是朱尧阶治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朱尧阶从小就有卓尔不群的学习能力,但他的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少年时,朱尧阶求学于邑内名师邓鸿龄、邓骥峰,但他的父亲朱玉声因生意失败强行命令他弃学务农,朱尧阶多次恳请父亲让自己半耕半读,在乡邻和亲友的劝说和支持下,他父亲总算有条件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自此,朱尧阶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朝夕不倦,刻苦自励,奋志于学,终于考取功名成了大塘朱氏的第一位秀才。 在学有所成后,朱尧阶为了防止自己松懈,便通过与朋友书信对联往来激励自己,比如朱尧阶为梓门桥戏台所写的对联“说甚么富贵功名,自古将相王侯,都成故事;见得是性情学问,当今善恶邪正,便有明征”[2]68反映了他的高远志向,曾国藩在看到他的对联后也勉励他“戏场一喻,语妙天下……是以扮大富贵,生角未必可喜;扮极贫贱,丑角未必可悲也”[3]。
在持之以恒地努力下,朱尧阶学问精进,学术成果丰硕。 朱尧阶一生好求上进、求知善读,从道光三年(1823 年)为湘乡县安上乡洲上朱周书去世作的第一副挽联开始,到同治十一年(1872 年)临终前为自己作的最后一副挽联为止,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 由于他的旧居淡禄堂在咸丰八年(1858年)时被洪水所毁,所作诗文对联被冲洗一空,他的后人抢救出来的作品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整理成册后编为《淡禄堂杂著》,存古体诗32 篇、骈文14 篇、对联597 副。 此外,还于《诗文对联辑佚》中存古文15 篇、古诗1 首、对联9 副。
作为湘中“联圣”,即使旧居受到洪水的冲洗,朱尧阶遗留下来的联语仍有六百余副,其中不仅有题于胜迹、庙祀、祠宇、店面等建筑物上的楹联,又有题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的楹联。 题于建筑物上的楹联讲究以极简的语言体现该建筑物的特点,因此不同的建筑物因其用处不同,其所题楹联的语言特点往往各异,朱尧阶在面对每一类建筑物时都能严谨应对,不仅言简意赅、平仄交替,而且完全符合现在的《联律通则》。 他题于正式场合的楹联既能震撼世人又能为后人所传颂,比如武帝殿的楹联“曰忠曰孝,各树人伦之表,剑气冲霄,直可并文光射斗;至刚至柔,均奉天道而行,将军怒目,岂不如菩萨低眉”[2]53,对仗工整、势如奔雷,将武帝之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双峰书院所作楹联“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2]63,字里行间巧点地理,活用典章,从容大度,文气盎然,至今仍悬挂于双峰一中的大门。 他为生活场合撰联则注重通俗易懂,如油榨坊之联“生意原来听撞,发财到底靠尖”[2]157,语言诙谐幽默、一语双关,字面写实却又暗含做生意的道理,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懂,易于在市坊间流传。
婚联、寿联、挽联等为日用联,此类楹联取材于老百姓的生活,但它们极具时效性,常常要求作联者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朱尧阶以其才思敏捷也能得心应手。 同治八年(1869 年)他的挚友曾国藩在勘查河道途中度过六十大寿,朱尧阶远在家乡作“祝寿于三千里外,挺生在五百年间”[2]82,既切合时要,二人情真意切的友谊也洋溢于字里行间,一时传为佳话。 “兴吾家,勖吾学,甘死作替人,应求上帝救夫主;教尔子,抚尔孙,平生遗恨事,愿抱英儿送长男”[2]143是朱尧阶的挽妻之作,夫妻相濡以沫几十年,悼念之情最具真情实感,上联写妻子怜悯自己晚年多病愿自去夫留,下联希望妻子能保佑长子生个男孩,此联切情切事。
朱尧阶认为治学应与讲学相结合,这样既能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又能传承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儒家道德,因此在平天下方面,朱尧阶虽然没有像曾国藩一样在战场上统领千军万马,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湘中著名的一代教育大师。
道光三年(1823 年),朱尧阶二十岁时,被填补为博士弟子员,是大塘朱氏的第一位入学者,自此他开始设馆课徒,教授乡里。 他于道光九年(1829年)设私塾于洲上(今属双峰县洪山殿镇)朱啸山家的立达堂,在这里教书育人长达九年。 紧接着道光十九年(1839 年)应荷塘江边(今属双峰县荷叶镇)朱氏宗族各宗亲的聘请,主讲于江边朱氏族馆。 根据他所写的《解馆大村与诸生瘗古冢告文》可以推测朱尧阶早年曾设学馆于大村(今属双峰县梓门桥镇),但是具体时间已不得而知。 随后朱尧阶长期在双峰书院任教,并于同治二年(1863年)任双峰书院山长,同治七年(1868 年)任双峰书院首士。
朱尧阶讲学有自己的特色,他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没有板脸说教,喜欢与学生进行切磋,尤其是设馆于洲上时经常与曾国藩、刘蓉、罗泽南等一同鉴赏诗词歌赋,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他总能用艺术的语言让学生在嬉笑之余受到教益,同时还能让自己教学相长,因此在洲上讲学的几年也是朱尧阶的德才与学业更进一步的黄金岁月,这也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教学理念,并在湘中一带发扬广大。 朱尧阶还注重因材施教。 他长期设馆于曾家,曾国藩的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都是朱尧阶的学生。 其中,曾国荃综合能力较强,不仅文笔好,还有办事之才,朱尧阶最初引导他走科举之路,但几年过去曾国荃连举人都没有考中,朱尧阶转而开始注重对他办事才干的培养,指导他为人处事。 故而,曾国荃在开始军旅生涯后很快得到曾国藩的认可,曾国藩曾在致朱尧阶的信中写到:“舍弟辈蒙教爱饮食,情谊逾于同胞。 每闻九舍弟道及去年在馆诱掖之勤,督责之宽,属望之切,沆瀣之洽,薄物细故,至纤至悉之曲折深厚,真令人衔感次骨,酬谢鄙忱,万言难殚。”[2]189对朱尧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作了高度肯定。
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湘乡不管是在武功还是文学方面的人才都非常多,他们大多出自朱尧阶门下,可以说朱尧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首先,朱尧阶为湘军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干才,像湘军名将曾国荃兄弟、罗泽南、刘蓉、朱啸山等都是朱尧阶的学生兼朋友。 罗泽南,湘军名将,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因战功卓著,历迁任知县、同知、道员(加按察使衔),战死沙场后,咸丰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谥号忠节。 刘蓉曾辅佐罗泽南训练团练,跟随骆秉章在四川与石达开部作战,后官至陕西巡抚。 朱啸山,官至二品顶戴,任浙江补用道。曾家兄弟更是人生开挂:曾国荃为攻入天京第一人,受封伯爵;曾国华在曾氏兄弟守丧期间任职湘军,一连攻克多个城镇;曾国葆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是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其次,朱尧阶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治学人才。 湖湘文化肇始于两宋时期,在清代随着王夫之、王文清、罗典等人的努力而逐渐兴盛,到晚清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地域文化。 朱尧阶作为晚清湖南文化名人,对推动湖湘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的学生李长机、邓湘杰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后,跟随其步伐,立志讲学。 邓湘杰被曾国藩聘为家教,李长机也开设私塾,以德学教导乡里,传承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儒家道德,学生众多。 朱尧阶另一个学术成就显著的学生是曾纪鸿,他不热衷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精通天文地理,后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书籍,成为了近代著名数学家。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启蒙家,朱尧阶教书育人几十年,最终桃李天下,不管是对湘军的建立还是对湖湘文化的传承,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作为晚清湖湘文化名人之一,朱尧阶的为人、处事、为师之道一直在湘中地区传颂。 朱尧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修身齐家治学方面成就斐然,是一位不可遗忘的乡村古贤。 爬梳其淡泊名利、正心明德的修身思想,以孝悌为本、弘扬寒士家风的齐家思想,持之以恒、严谨治学的治国思想,倾注讲学、培养人才的平天下思想,不仅能够让更多人知晓、了解朱尧阶,也有利于弘扬乡贤文化、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