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华,朱 锐
(1.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2.西华师范大学 校团委,四川 南充 637002)
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历来重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在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他对军队政治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究,结合革命经验,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独特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主要表现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官兵一致平等、严格军队纪律和制度、强化军队思想建设等多个方面。将朱德军队政治工作思想放入其数十年的革命军事生涯中来看,这一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军事经历中不断反思总结才萌芽、发展、成熟的。朱德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投笔从戎,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其军事生涯的第一站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朱德曾回忆:“我们曾利用了这个新军学校的力量,参加了推翻封建社会的斗争。”[1]云南陆军讲武堂“严谨自律”的教风使朱德认识到了治军严明的重要性,这是朱德军队政治工作思想萌芽的根本前提;在讲武堂期间的各项学习训练使朱德进一步强化了自身军事素质,同时在此基础上能够不断思考和总结,这正是朱德军队政治工作思想萌芽的关键环节;而与讲武堂师友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为朱德带来了更多思想启发,成为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萌芽的重要基础。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朱德心中具有非凡意义,对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乃至整体军事思想的萌芽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界对朱德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他的军事经历和军事思想等方面,而对他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萌芽研究较少。笔者不拙浅陋,拟对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相关经历进行梳理和对比,以探究这段学习实践经历与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萌芽的关系。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主要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培养模式,云集了留学归来的军事人才和有志报国的知识青年,其中的教官和学员有许多后来成为近代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蔡锷、李根源、顾品珍、朱德、叶剑英等,他们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陆军讲武堂也与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并称为清末民初三大讲武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南陆军讲武堂“坚忍刻苦”[2]的校训和“严谨自律”的教风,对朱德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萌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讲武堂对教职人员有着严格的要求,以期能达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在《云南陆军讲武堂试办章程》中就要求讲武堂中的教员及以上,都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员模范,从而使得全体学员都能“于无形之中养成忠勇、信义、方廉、诚恳之精神。”(1)云南陆军讲武堂试办章程[Z].云南省图书馆藏.此外,《云南陆军讲武堂改订章程》中还要求教员要注重过程记录,按照学习的进度安排及时记录学员的表现情况,这不仅需要记录学业方面的表现,还需要考察学员日常表现、武器装备保养、内务整理等情况,注重从点滴之中、细节之处对学员进行全方位评判,即“详记学生之品行,评定其优劣。”(2)云南陆军讲武堂改订章程[Z].云南省图书馆藏.讲武堂对教职人员的品行素养和教学方式都有着严格规定,着重选拔军事素质好及品行端正的人员担任教官等职务,充分发挥出榜样示范的作用。讲武堂明文要求教官应密切关注学员的学习训练及思想品行等情况,更体现出讲武堂对学员思想素质的重视。
另一方面,讲武堂对学员更是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以期能培养出忠勇爱国的军事人才。如《云南陆军讲武堂内务条例》中的“讲堂定则”规定:“教官考问时,各学员生宜在本位站超高声应对,不得稍有迟缓状态”;“操场定责”则规定:“尤宜注意故各种动作非极严正敏活不可……收操归学舍由值星学员发令散队方可入舍,但散队后不得作疲惰之态及争先入舍,野外演习回堂时尤宜注意此种动作,以养耐劳刻苦之情质。”(3)云南陆军讲武堂内务条例[Z].云南省图书馆藏.由此可以看出,讲武堂对学员从学习到训练再到日常生活都作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并且非常注重培养学员刻苦耐劳、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绝不放任学员散漫而无规矩,再加上教官的从旁督促、引导、示范,使得讲武堂的各项规定都能畅通实行且行之有效。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严谨自律”的教风熏陶下,朱德逐渐成长,这段军事学习实践经历正是其思想萌芽的根本前提。不仅如此,朱德还将其延伸到军队政治工作建设上,他强调军队干部务必严格遵守纪律,“遵守纪律也要靠干部以身作则。谁也不能犯纪律,谁犯了纪律谁就要受处罚……我们要的是上下一致遵守的自觉的纪律。”[3]107此外,他还提出:“在一个连队里,连长与指导员的职责要分清楚,支部书记的职责也要明确。”“军队的生活,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做事。”[3]108这就与云南陆军讲武堂对教官和学员的要求与规范有着相似性,充分体现了朱德对讲武堂“严谨自律”教风的继承和发扬。
“练兵之法,当先练心”出自明代武科进士王鹤鸣所著的《登坛必究·教兵》一书,这句古话对朱德的影响很大。朱德非常重视“练心”,他在《关于练兵与带兵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练兵先练心”[3]102,要从日常带兵的过程中注重启发士兵的思想觉悟,明确自己的阶级立场。在朱德看来,“练兵先练心”正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质所在,通过教育、引导、帮助等措施,使官兵明白自己的立场和处境,真正意识到自己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怎样才能打胜仗。而朱德早在青年时期就已践行过“练心”,他在与封建势力斗争中意识到唯有革命才能救国救民,这也是他投笔从戎,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初心所在。
朱德虽出身贫寒,但却勤学刻苦,立有报国之志。在得知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的消息后,朱德看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放弃在家乡当体育老师的稳定工作,决心投笔从戎,并留下了励志诗句:“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4]3这正是朱德心境的真实写照。他“从家乡步行到成都,和一些同学从成都出发,途经嘉定(今乐山)、叙府(今宜宾)、云南省昭通、会泽,历时七十多天,于四月抵达昆明”[5]15,准备参加夏天的讲武堂招录考试。然而这期间并非一帆风顺,朱德前后一共参加过两次招录考试。根据《朱德年谱》记载,朱德第一次参加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考试时各科成绩均已合格,但因为自己不是云南本省人,再加上没有本地人士推荐,就没有能够被录取[5]15。尽管如此,朱德并未放弃投军志向,他转而加入川军步兵标,后因其表现积极,被推荐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次考试中,朱德在将籍贯更改为云南省蒙自县,并更名为大家熟知的“朱德”,字“玉阶”[5]15。这一次,朱德顺利被云南陆军讲武堂录取,他曾讲道:“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他(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6]118-119朱德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这段经历在今天来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毕竟朱德出身贫寒,他读书的费用很大部分也源于各界的资助,能在县立中学当体育老师已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朱德深知国家和民族已到危亡阶段,光以办教育来救国实在困难,他毅然选择投笔从戎。而从他克服艰难险阻,徒步前往云南报考讲武堂,并且愈挫愈勇,两次报考的经历也能看出其救国觉悟之高、报国决心之坚。朱德经过“练心”的意志历练,自身树立起了崇高的救国觉悟和坚定的报国志向。这宝贵的经历正是支撑着朱德走上革命道路、不断形成独特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坚实的内在基础。
云南陆军讲武堂严格的教育方式与其他旧式军队有着鲜明的区别,朱德对此感触很深,他勤奋刻苦,不断练就扎实过硬的军事本领,在这过程中更使他意识到要想真正救国救民,光靠简单参军打仗是不行的,需要系统学习先进的军事理论,还应加强政治工作,注重培养官兵勤于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才能不断提升军队战斗力,这段经历正是其思想萌芽的关键环节。朱德在讲武堂“训练中勇敢坚毅,刻苦好学,所作的每个动作都准确、敏捷”[7],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积累了较强的军事素养。根据讲武堂学员杨如轩回忆:“朱德刻苦好学,即使是休息时间他也用来看书或锻炼身体。”[8]10朱德很快就掌握了各军事科目要领,“不论学科和术科,朱德都名列前茅。”[8]11在讲武堂的这段学习经历使朱德一生都非常重视在军队中开展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部抵达赣南地区,通过开展天心圩整顿、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彻底扭转当时部队中所存在的丧失革命信心的现象”[9],朱德自己也总结道:“部队要巩固,就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工作。”[10]107此后,随着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朱德更加重视在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练心”的效果,他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1]153,更强调军队的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都需要做好,两方面都不能放弃。朱德提出的各项论断,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但与朱德早年间的学习实践经历也密切相关。青年时的朱德立下报国之志,眼看着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他意识到光靠教育不能救国,只有通过武装革命推翻封建主义才是唯一的道路。通过如此“练心”,朱德决心投笔从戎,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讲武堂内刻苦训练、勤奋钻研,不断练就扎实过硬的军事本领,而这段学习和实践经历也促使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开始萌芽。
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一所近代化的军事学堂,最初本是为清政府培养新式军事人才而创办的,但由于讲武堂中的教职人员大多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他们在国外就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甚至有许多教官就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如李根源、李烈钧、唐继尧等人,“讲武堂乃成为云南重九革命之基础”[12]234。朱德在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后,蔡锷、李根源等人成为他的军事教官,范石生、朱培德等人则成为他的同学。在讲武堂的学习、训练、生活中朱德深受师友的帮助和影响,师友的言行与治军、治学之道更为朱德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萌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讲武堂中对朱德影响最为深远的教官当属蔡锷。抗战时期朱德在延安时表示,“我一生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蔡锷,一个是毛泽东。”[13]蔡锷是在1911年初调至云南担任讲武堂教官,此时朱德正是讲武堂学员,在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朱德对蔡锷非常尊敬,尤其崇拜他的敏锐思想和工作能力,常常去蔡锷的办公室与之交流,还经常从这里借阅一些进步书刊回去看。朱德“在这里找到一本中文书,其中有一段讲到乔治华盛顿的一生,他反复看了好几遍。他读到孟德斯鸠的《法意》,这是最初译成中文的外文书籍之一,对中国的改良主义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还看到梁启超、康有为所写的有关近代意大利、俄国彼得大帝改革政治的书。”[14]102朱德通过与蔡锷的交往接触到了许多政治改革、民主革命、近现代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这就大大开阔了他的思维和视野,也让他对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多的思考。此外,朱德还研读了蔡锷所著的《曾胡治兵语录》,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次向蔡锷谈及自己远离家乡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报国初衷以及对近代军事和政治的看法,这样的交流接触使朱德对蔡锷的治军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与蔡锷“培养出了一种毫不显露的共鸣和友谊,并且逐渐成熟起来。”[14]102
蔡锷治学、治军严格而不苛刻,体恤官兵和百姓,他曾谆谆告诫朱德:“古今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爱民为本。”朱德深受蔡锷治学、治军影响,更将蔡锷官兵平等的治军理念不断传承下来。朱德曾指出:“官兵一体服从纪律,绝无例外。”[3]163而人民军队“是军民一致和官兵一致的……建军的总原则,即是从人民出发,为人民服务。”[3]158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蔡锷所倡导的官兵平等、安民爱民的治军之道对朱德军队政治工作思想萌芽的影响。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总办李根源对朱德也给予了许多帮助,二人更因讲武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根源所展现的爱国、正直、务实、坚韧的精神品质对朱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德一生对李根源都以恩师相待,留下了“如兹美风义,天下知重师”[15]的美名。朱德两次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最后因改为云南户籍而被录取,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经常挑灯夜读。李根源在夜晚巡查时被勤恳学习的朱德所感动,他还提醒朱德重视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谁知朱德一开口的四川话就暴露了他修改户籍的问题。这件事情在讲武堂内部引起了争议,许多人提出要开除朱德,李根源力排众议,认为朱德有培养前途,对于冒籍报考,不予追究,并表示不能因为籍贯的问题,把像朱德这样的有志青年拒于门外[15]。而后,朱德又因反对教官顾品珍带有旧军人风气,时常打骂、体罚学生而带头提出抗议,要求以人道待遇对待学员,还与顾品珍发生当面冲突,以致顾品珍向李根源告状。李根源讲道:“我们不需要培养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像朱德这样朝气蓬勃、跅弛不羁之才。”[16]9-10这使朱德被李根源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正直和务实品质所感动,更使朱德意识到了平等团结在集体队伍中的重要性。人民军队自建立起就与其他旧式军队有着本质区别,官兵平等团结的观念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表现。朱德认为做好军队政治工作很大程度上“在于团结本军和友军;在于团结军队与人民”[3]170,如此才能将最广泛的力量团结到中国共产党周围,才能不断提升人民军队和群众的思想认识与政治觉悟。
朱德除了深受蔡锷、李根源等讲武堂教官的帮助和启发外,还受到了讲武堂朝夕相处同学的影响。朱德在“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同盟会”[3]378,在同一个同盟会小组的还有范石生等人,他们经常一起秘密传阅、摘抄民主进步刊物。朱德还在讲武堂参与组织了进步社团“五华诗社”,这个组织的参与者大多数是爱国进步青年学员,他们的主张是“奋发互励、富国强兵、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3]381朱德逐渐认识到清政府光从形式上训练新军无法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只有真正从官兵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实践训练等方面齐手共抓,才能从根本上产生效果。这使朱德意识到政治建军的重要性,既要让官兵学习军事知识,更需要从思想、政治等多方面入手,加强政治学习,这是其思想萌芽的重要基础。在人民军队建立后,朱德提出:“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有正确的军事方针”[3]136-137。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广大官兵要“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17]朱德在讲武堂的学习实践中,受到师友的启迪,不断接触到民主进步思想,更意识到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国,由此也为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萌发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朱德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习经历考察,可以看出他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坚定的救国救民信念。可以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严谨自律”的教风熏陶和师友的启迪下,朱德通过自身不断“练心”的意志历练,并在此后的军事生涯中不断总结、反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在人民军队建立后,朱德将政治工作明确为“军队的灵魂”[3]170,强调要把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朱德还认为军队政治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平等团结,应“承认官兵人格平等……士兵为人民当兵,而不是为军官当兵”[3]163“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3]99等等。而这些思想和论断的提出既是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而作出的正确判断,也与其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积淀的深厚军事理论和丰富实践经历密切相关,更加体现了对伟人思想的研究不仅要看说了什么,更要追溯到其成长发展的各种经历之中,发现历史因果关系,这正体现了对其思想研究的前后联动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讲道:朱德在“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和重大挫折,他始终没有动摇。”[18]回顾朱德毕生的军事经历,可以看出他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提出的许多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论断和思想,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正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经历了革命实践,它也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帮助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军队建设的方向,也关系到人民军队能否保持无产阶级的性质和部队的战斗力程度。”[19]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此时更应该以史为鉴,探清朱德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缘起与理论精髓,不断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努力实现国防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