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芳,刘重矿
(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深远谋划,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五大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实施者是人,受益者也是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除了国家进行顶层设计、政府予以有序推进外,关键是能够“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1]。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乡村的小规模学校教师,因为其独有身份和能力水平,自然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中,语文教师因其学科属性和知识结构,更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有作用。他们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振兴,而且也关乎乡村的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乃至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因此,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发展进行探讨,既有意义又很重要。
小规模学校,地处人口不集中的偏远山村,与当地的乡村振兴密不可分。乡村是否振兴决定乡村学校功能发挥的范围和结果,乡村学校功能能否完全发挥反过来又会影响乡村振兴的水平[2]。由于中文是中国人母语的特殊地位,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不仅是乡村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还是乡村全面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推动乡村从“物质扶贫”向“精神扶贫”转变中,他们有义务和责任发挥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教育脱贫是“精神脱贫”,乡村小规模教师因其从事职业以及与乡村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其在实施教育振兴工作中的主要地位,也决定了其在连接乡村人民与乡村振兴中的纽带作用,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更是如此。语言和文字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工具,语文教材本身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更是因为语文学科具有文道统一的人文教育特质,才使得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工程”中具有优越的条件[3]。语文是母语课程,因此语文学科不仅具有教学课时多、教学时间长的特点,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师对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思想上、价值观上能够给予学生教育和启迪,这一教育效果更是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
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由于其所处地域和从事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不只是简单的传业授道解惑者,更多的是助力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一线工作者。一方面,他们有着“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在讲授科学知识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能够引领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帮助乡村地域的学生树立成长成才的信心,增强服务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学校与本地乡民之间的联系,在影响和感化中提高乡民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能够通过家校共育的良性循环,组织乡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批可担重任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动能和潜能。一方面,他们以“本地人”的角色定位守护乡土文化,传播乡村文明,协助治理乡村,成为所在乡村的主人,并尝试用自身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服务乡村教育振兴,进而助推、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成果。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对教师职业和身份的高度认同,更是对乡土情怀的一种积极宣传和有力诠释,有利于激发乡村学子热爱乡土、主动学习、创新作为,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后备军。
乡风建设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要支撑。乡村的发展和振兴不仅需要政治、经济领域的现代化,更需持续推进新时代乡风建设。乡风建设既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总体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乡村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重要文化场域,语文教师作为小规模学校所在地域知识文化素养最高的群体,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乡风文明的责任与使命。
培育乡风文明,关键在于思想引领。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4]文化作为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内驱力,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作为乡村主要知识分子,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有能力和优势引导乡村民众树立文明观念,并帮助其将好的作风与习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一种高度的文明自觉。首先,他们立足于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背景,能够将乡风文明融入语文课堂,让乡风文明真正浸润学生内心;其次,他们可以结合地域实际,充分挖掘和记录当地特色乡土文化,通过选编乡土教材、开发校本课程等,实现乡风文明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从而“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5];再次,他们还能积极走入乡村,利用专业所长传播乡村文明故事,为乡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引导乡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因此,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基础上,可“通过传承乡村记忆与乡村文化,践行服务乡村建设使命”[6],使得乡风文明在传播和交流中深入人心,以此吸引广大乡民投身乡村建设,切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迈上新台阶。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其善治水平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总体质量。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古代的“乡先生”,还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民教育者”,他们都扮演着教书育人和教化民众的双重角色。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者和乡村建设者,担负着服务乡村治理的责任和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7]新时代,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正是“能干事”的新乡贤,他们的知识文化和道德素养能够被乡民认可,并对乡村公共秩序维护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尤其在劝解乡民矛盾、协调邻里关系等方面,他们的能力更易得到体现。
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的自身学识和文化知识经验,使其具有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优势,能够承担起社会义务和公共责任,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在乡村自治方面,作为当地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协助村委会制定乡规民约,帮助分析和把握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在乡村教育发展、乡村人才培养以及乡土文化保护等方面建言献策,参与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发展[8],助力构建良好乡村自治空间;在乡村法治方面,他们可以利用表达能力的优势,通过向所在地域乡民宣讲法治思想和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广大乡民树立正确法治观念;在乡村德治方面,作为新时代的乡贤,他们是传播优秀乡土文化的主力群体,能够通过学校平台组织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学习“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帮助乡村学生乃至家长提高文化素养,以摈弃长期困扰乡村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而促进乡民自觉养成遵守道德准则的习惯,为文明有序乡村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作为精神扶贫的实施者、乡风建设的助推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有益且有用。
既然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对于乡村振兴如此重要,那么他们的发展现状是否与乡村振兴相适应? 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是否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效应?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了解。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笔者所在课题组成员走访了湖南省有关市州的小规模学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369份,有效率达100%。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的发展短板及制约瓶颈。
乡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是当地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乡村教育振兴作出一定的贡献。但因其所在学校地理条件及多方面因素影响,加之他们并未完全认识到自身重要性,其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
1.教学能力不足,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不协调
语文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要想实现职业的生态健康发展,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素质的提升[9]。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但调查发现,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中有21.6%依然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核心素养和语文能力得不到提升;有12.0%的教师仍未改变观念,认为学生只需要掌握课本知识,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课外阅读量以及高水平的文学素养,但70.0%的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只是偶尔阅读文学著作、教育教学著作及报刊,与新时代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和对其文化沉淀的要求相差甚远。
显而易见,他们如果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教育理念,做到因地因人施教,不能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自我创作灵感,不能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那么势必就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妨碍乡村人才振兴的进程。
2.教研能力不强,与乡村振兴课程开发不相称
校本教研是一种“草根式”的教学研究,是融学习、教学和研究为一体,依托学校资源开展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强调以学校为本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它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基于问题导向,围绕主题研讨[10]。而建立一支优秀的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必须鼓励该类学校教师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发展自我,提高教研意识,这样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调查显示,一学期70.7%的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1—3 次,52.0%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1—3 次,49.3%的教师接受专家指导1—3次。因小规模学校条件所限,语文教师课业负担重,工作任务杂,教研氛围不够浓厚,以至于他们教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不足,64.5%的教师没有主持或参加过教学研究课题。不能参加课题研究,也就不能快速提升科研能力,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开发乡土文化课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上就必然显得力不从心。如此一来,通过开发课程传播乡风、形成乡土文化自觉的规划就难以深入,最终他们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贡献也就难以达到预期。
3.专业素养不优,与乡村振兴科学治理不契合
教师本体性知识亦指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在教师发展中,往往要求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11]。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也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然而调查获知,大部分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的知识陈旧、更新不及时,其原因在于:57.8%的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是中专毕业,学历相对较低,年龄偏大;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吸收新兴事物、更新知识的意识不强,能力提升不快;通过特岗招聘的小规模学校教师,大多心不定且业不精。如此,本应利用自身专业素养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添砖加瓦的语文教师,却终因专业素养受限,无法在协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及落地见效上发挥作用。
4.社会发展不快,与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不匹配
教育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所以,对文化的追求应成为教师的自律和自觉,教师的“非专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只有双方都得到提升,教师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师”[12]。语文教师发展不只是专业发展,非专业发展也至关重要。非专业发展即社会发展,包括交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关怀素养等。语文教师具备语言上的独有优势,应该比一般教师更注重自身的社会发展。但当前,小规模学校的状况并非如此,大部分语文教师仅仅以完成本职工作为目标,并未对自身其他发展作出规划。他们中有63.4% 的教师认为社会发展不重要,43.7%的教师没有意愿加强社会发展,65.7%的教师进行反思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方面的问题而非自身。由于他们社会发展不快,专业发展不充分,在推进乡村振兴上能力矮化,作用不能发挥到位。
综合考量乡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发展现状,究其原因,以下几点应为关键。
1.勤业不敬业
当前,小规模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不富裕,依靠父母在外打工维持生计;在家监护的爷爷奶奶年龄大,除了保障他们生活,其他的不能有所帮助;文化素质整体不高、难管难教、家庭教育缺乏是他们的共同点,大多数家长对学生学习不重视,对教师工作不够理解与配合。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担任小学主干课程教学的语文教师大部分工作激情和工作动力缺乏。即便基于职业操守,老师们能每天按时按量完成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但更多的是“完成任务”式工作,并未全心全意投入其中。调查所示,64.4%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仅仅是为了完成本职工作。正因为如此,教师既不会花时间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也不会花更多的心血来进行教研课改,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不会在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出实招、想办法,勤业却不敬业。
2.“主要”不主干
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是小学主要课程教师,课程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应全力投入教学中,而现实并非如此。语文教师担任班主任是普通惯例,加上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有限,教师难以配备充足,语文教师兼任语文之外的课程教学更为常态,如思想品德、科学、音乐、体育、综合实践课程、劳动等。
担任班主任,就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和关爱学生。而这些学生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不好,这无疑增加了班主任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同时,调查显示48.3%的语文教师还兼任学校的德育处主任,52.5%的语文教师还要在上级检查时帮助学校补材料。多角色、多身份让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分身乏术,要求他们主动腾出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谈何容易!
3.“重要”不重视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语文教师的发展仅靠自我是难以全面实现的,还需要学校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支撑。但结果显示:大多数乡村学校对教师都没有相应的专业发展计划和规划,教师专业成长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其次,很多乡村学校评价机制缺失,对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教师专业成长资金和政策投入不足,相关培训的费用短缺,乡村教师培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问题严重地破坏了乡村学校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机制[13]。大多数小规模学校缺乏发展意识,既不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也不要求其发展自我。调查显示,67.2%的语文老师想提升自我,但受条件限制,既不能获得合适的培训渠道,也无法参加外来专家的讲座。诸多因素阻碍了他们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在乡村振兴中,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乡村教育的必要性,也需要看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作为乡村教师的重要力量,发展自我既要主动作为,也要多方赋能,更要内外联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留住了小规模学校的语文教师,就留住了半个学校;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获得了发展,乡村学校发展就获得了生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蓄积了能量,乡村振兴则增添了力量。
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需要认同自身乡村教师的身份,继续坚守教育初心和情怀,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事业,最大限度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的发展。厚植乡土情怀,热爱乡村,主动报效乡村,应成为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的动能。基于语文教师这一特殊身份和重要岗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在地域行政机关以及学校等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为他们的发展共同赋能。
一是扎实做好培育工作。岗前培训期间,要帮助小规模学校新进教师认识乡村社会,了解所在地域乡土人情,做好职业心理准备;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让他们在工作中强化职业认同感,激发工作积极性和自我发展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二是切实健全激励机制。既要精准落实中央的“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政策[14];又要完善小规模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大职称评审向偏远山村教师倾斜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还要出台荣誉激励制度,通过宣传报道他们扎根偏远山村的先进事迹,肯定和奖励他们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所作的贡献,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鼓励他们,以此提高其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他们服务乡村教育事业提供动力支持。三是全面构建成长支持体系。进一步强化教育主体责任,增加乡村教育经费投入,搭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畅通城乡语文教师学习交流渠道。多方赋能,真正让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的发展有平台、有空间、有支持、有方向、有目标、有作为。这样,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才会既有存在感,又有荣耀感,还有发展欲,他们才会主动“沉”下去,“长”起来。
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力量,肩负着特殊的重任,他们的积极作为必将助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欲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多措并举为他们“减负”。一方面,学校管理要“人性化”。树立“善治”理念,为“作为人的教师”解绑,对教师进行有温度的管理。实行科学化和民主化制度,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弹性上班制,及时变革与乡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发展不符的评价机制。一方面,教师主体要“界限化”。要明晰语文教师主体工作边界,明确语文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合理统筹安排学校日常工作,减少与语文教师教学无关的工作任务。同时,给予语文教师主体足够空间和时间开展学习研讨,通过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素养。还要通过“瘦身”,让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从“多面手”变成“单传手”,能够一门心思做“主业”,并不断寻求自我发展,重塑自我,完善自我。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深化教师发展必须作为首要目标。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影响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与乡村教育质量和乡村振兴有着密切关联。乡村振兴重在教育,乡村教育重在乡村教师的“专”。要使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专”起来,必须实现内外联动。
对于内部而言,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应主动寻求自我发展,增强发展的内驱力。一是专注于教师职业。教师是崇高的职业,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其他职业替代不了的。教书育人情怀是教师职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学生和自身始终表现出来的人文情怀,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15]。基于此,作为一名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我职业的神圣和重要,经常注重教书育人情怀的培养。自觉为“教”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全面掌握教师必须拥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运用自如。二是专注于语文学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虽然工作在乡村,但一定要放眼全国,经常浏览与语文相关的信息,及时掌握语文学科发展动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补好自身知识短板。确保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让人感觉到自己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是乡村振兴离不开的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
从外部来看,小规模学校要强化专业上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问题。首先,从语文学科的首要地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保障制度。主动与高等院校的文学院、教师教育培训学院加强联系,构建语文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为语文教师发展把脉问诊,提供专业指导;也可以主动派送语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念与方法上实现吐故纳新。其次,构建城乡联动机制。通过加强与城镇优质学校语文教师的交流互动、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自我,最终实现课程革命,促进语文课堂高质量发展。再次,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改变仅以学生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现状。对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的评价要实现多元化,除了学校评价,还可以加入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甚至还可因地制宜地参考社会评价,如让所在地域村民根据语文教师对乡村文化的影响进行评估。多措并举,内外联动,让教师自我发展有动力,学校激励有活力,结果评价有压力,最终使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不得不“专”,不能不“专”。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参与和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既有其独特性,更有其普遍性。文章所提出地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样对其他教师发展具有可借鉴性。从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推及小规模学校教师,再及乡村教师,他们的发展无不类似,无不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文中提出的陋见,为的是抛砖引玉,为的是乡村教育振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教师发展既时不我待,更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