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2023-03-15 06:56孟庆艳
关键词:工作者导向现实

孟庆艳

(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政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高校思政工作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及正确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问题导向意识不仅强调在工作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明确了学生主体自觉思考、主动实践的重要性[2]。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对此,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转变工作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工作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借助现实问题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自觉性,真正发挥思政工作的应有作用,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

一、现实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

现实问题导向视域下开展思政工作,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关注工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强调大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在理性思考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认同

高校在现实问题导向下创新思政工作,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引发学生理性思考,进而在深入探索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充斥于网络世界中,大学生面对各类现实问题时缺乏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无法得出正确的问题解决策略。基于此,在现实问题导向视域下创新思政工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带领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另一方面,高校及思政工作者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学生的理性思考基于真理的指导之下。因此,思政工作者应当坚守政治底线,在引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认同,既确保思政工作的方向正确,又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在现实问题导向下实现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创新[5]。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在思维碰撞中实现创新

思政工作者重视现实问题在思政工作中的有机融入,学生在思政工作者的引领和熏陶下形成问题意识,二者在充分互动中实现思维碰撞,共同营造思政工作的良好氛围,助力思政工作创新的高质量完成[6]。现实问题导向与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不仅仅依赖工作者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实践,还与学生主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密切相关。在面对现实问题或现实问题融入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只有具有良好的互动、交流,思政工作才能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现实问题助力思政工作创新的重要作用,反之则无法以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吸引大学生对思政工作的关注及参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实现。在现实问题导向下,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可深度探讨不同类型的现实问题,在师生的良好互动中实现思维碰撞,从而推动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3.有利于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既是高校大学生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也是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思政工作只有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社会实际,结合现实问题开展具体工作,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与专业教育工作不同,思政工作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健康素养等,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及文化熏陶,其工作目标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否在学习生活中实现全面进步,取决于其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否正确分析并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能否在社会发展实际中做出正确选择。为实现上述教育目标,思政工作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模式,为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帮助,切实拉近大学生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距离,避免其陷入只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而缺乏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的困境当中,在满足其成长成才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

二、现实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阻碍因素

1.思政工作者问题意识有待加强,思政工作创新缺乏有效引领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多面向高校师生,工作场域多处于校园环境,没有与社会现实问题搭建密切联系,思政工作创新面临一定的阻碍。一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问题意识缺失,在长期工作中形成了固化的思想理念和固定的工作模式,在设置思政育人目标、规划思政工作模式时较少涉及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关注度的缺失和探索度的限制阻碍了思政工作社会现实性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创新意识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思政工作在现实问题导向视域下的有效创新。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政工作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关注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以发展的眼光调整工作实际。从当前阶段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实际来看,部分思政工作者仍采用传统模式开展思政工作,一些与社会现实和新时代背景不相符的内容阻碍了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最终影响了思政工作质量的提升。

2.思政工作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落实现实问题导向亲和力不足

部分高校思政工作以思政工作者为主导,工作内容的选择和工作方式的设计以思政工作者的实际为主要参考,大学生多为被动参与,主体地位缺失,思政工作也缺乏针对性和亲和力。一方面,部分高校及思政工作者的育人管理理念相对传统,对学生主体地位缺乏重视,未能对大学生的学情实际进行考察和融合,拉大了思政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部分思政工作者对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缺乏系统了解,使得现实问题导向下创新思政工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影响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阻碍思政工作育人及管理实效的提升,不利于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创新。

3.思政工作中社会实践尚未深化,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形势变幻莫测,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分析社会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时,容易受到异质非主流价值观的冲击,而做出不当选择,因此思政工作者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十分必要。部分高校思政工作局限于校园范围之内,校园思政实践活动的类型及数量不足。在此背景下,思政工作便无法持续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探索,也无法真正在现实问题导向下实现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由于部分高校思政工作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载体及场域支撑,致使大学生无法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无法在校外探索现实问题时获得正确的方向引领和实践指导,进而影响思政工作的工作成效。此外,受限于思政工作中实践育人范围的影响,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现实问题的渠道和便利程度也受到一定影响,致使思政工作的实践效果不佳,不利于思政工作的系统化创新。

4.思政工作环境缺乏现实问题融入,创新发展缺乏必要环境熏陶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局限于校园场域,家庭、社会等相关育人力量无法参与思政工作。作为与大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的主体,家庭及社会不仅是现实问题的重要来源,还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场域。目前,家校社协同开展思政工作尚未深入,家庭及社会未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成为思政工作在现实问题导向下创新发展的阻碍因素。一方面,部分高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尚未形成思政育人协同机制,在推进家校社协同过程中仍存在认知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及实践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家庭及社会开展思政工作的职责缺失,无法发挥其场域拓展作用,导致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缺乏必要的现实问题支撑,使得思政工作环境熏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最终限制了现实问题导向下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三、现实问题导向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

高校及思政工作者应共同努力,在现实问题导向下引领思政工作创新的正确方向,同时密切联系大学生主体、家庭及社会,在多方协作中推动现实问题在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入,在协同育人力量的发挥中推动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1.培育思政工作者问题意识,以全新理念引领思政工作创新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负责人,思政工作者承担着设计工作模式、实施具体活动等重要职责,其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影响高校思政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实问题导向下思政工作的创新对工作者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应立足实际,培育思政工作者的问题意识,提升思政工作者创新能力和解释社会现实问题的说服力,引领思政工作在现实问题导向下的有效创新[7]。高校应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或学习交流活动为工作者提供系统的学习途径,为思政工作者提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高校应在立德树人视角下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思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重视现实问题对思政工作的导向作用,定期举办针对思政工作者问题意识的培训活动,通过专家“引进来”或工作者“走出去”等方式,帮助工作者养成问题意识,将现实问题有机融入思政工作过程当中,不断拉近高校思政工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思政工作者应意识到自身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明确自身学习进步的方向,并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有效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引领思政工作在现实问题导向下的创新发展。在日常工作之余,思政工作者还应重视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找准现实问题与思政工作之间的联系。同时关注大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中开展思政工作,实现育人目标。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提升工作亲和力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高校思政工作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角度出发明确现实问题导向的重要价值,关注大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参与度,以良好的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思政工作的亲和力。一方面,高校及思政工作者应更新工作理念,重视大学生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思政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准则[8]。为此,高校及思政工作者应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针对高校思政工作所发布的政策、文件及相关规定,结合新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问题明确大学生在思政工作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在思政工作中有效实践新型工作理念。另一方面,思政工作者应基于现实问题导向与学生主体工作理念,思考现实问题与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从学生视角出发选择现实问题并设计融入形式,促进思政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实际需求相契合,以吸引学生参与思政工作,提升学生探索现实问题、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同时,思政工作者可通过学情实际调查,为思政工作创新提供有效依据,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3.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现实问题导向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不仅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融入,更要结合思政工作的实践性特征,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符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首先,高校应当明确思政工作的实践性特征,将社会实践融入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思政工作者应在高校正确方向的指引下,结合现实问题导向,形成实践育人工作理念,明确思政工作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以此引领思政工作的创新[9]。其次,高校应当立足本校思政工作实际,在相关组织和机构协助下,搭建社会实践育人基地,为大学生参与思政工作、探索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便利途径。思政工作者应积极推进社会层面的思政工作,结合国家及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在拓展思政工作场域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所,助力大学生主体更直接、深入地参与现实问题探索过程,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最后,大学生主体应端正自身态度,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在自觉参与、实践锻炼中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生还应在参与思政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使用所学思政理论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正确方法。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既体现了思政工作的实践性特征,又展现出思政工作在现实问题导向下的系统化创新。

4.家校社协同优化工作环境,在思政工作生活化中实现创新

高校思政工作不仅与高校及思政工作者密切相关,家庭及社会也同样承担着思政育人职责,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创设健康和谐的思政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积极推进家校社协作,主动承担起联系家庭与社会育人力量的重要职责,围绕现实问题,为大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积极拓宽学生参与思政工作的场域,持续深化现实问题在思政工作中的融入。家庭与社会应主动参与高校思政工作,贡献自身育人力量,推进思政工作的生活化转向,真正引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10]。例如,家庭应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与学校的协作,密切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思想态度的转变及价值观的选择,结合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思政工作在家庭环境中的落实提供便利。家校社协同开展思政工作,为高校在现实问题导向下创新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域、更和谐的环境和更坚实的力量。

猜你喜欢
工作者导向现实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偏向”不是好导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