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钦扬,孙 毅
(沈阳大学a.人事处;b.发展规划处,辽宁 沈阳 110044)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012 年,“互联网+”的相关概念被提出并快速传播,它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信息化手段,构建新型的社会发展形态,从而实现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高等教育中,“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降低了传统工作模式的难度,提升了管理效率,打造了更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管理环境,推动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这些转变必将影响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
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依赖人工管理和线下交流,强调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从而弱化了学生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最原始的方式进行学习,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填鸭式”教育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互动中的直接受益者,本质上仍然是“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刻板应试教育,自然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创新意识方面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主要通过教务处、院系和辅导员来实施,包括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考勤和行为管理等。管理大于服务,管理者凭经验将一些规则和标准强加给学生,忽视了管理的民主性。个别学校试图搭建个人的网络平台实现教育改革,但是尚未实现与外界的充分衔接,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和家长通过互联网参与学校管理的功能,使得教育理念与教育环节纷纷脱轨,教育平台与学校管理双双停滞,无法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是跨界融合及创新驱动,如何实现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共创,是“互联网+”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人才培养,为国家输送综合型、专业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评价一所大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人才培养方面还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方式、管理模式也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在教育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模糊了传统校园的边界,开启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其次在管理模式方面也同步构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新模式。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进行高校教育管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日常管理信息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校教育管理已经从传统的人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化模式。学校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务、科研、人事、财务、后勤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和自动化。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可以自动处理课程选修、考试安排、成绩录入等任务,在规避繁琐的审核机制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学生学习自主化。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逐渐弱化教师在整个学习环节中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学为本,以思为质”。
(3)教师角色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主角。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多地扮演着新的角色,即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过程的辅导者,通过互动和反馈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差异化教学来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激情,实现课堂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4)教育评价的灵活化。“互联网+”为教育评价工作开辟了更快更准的路径,及时准确的数据综合统计功能为教师反思和调整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抓手。传统的评估方式主要依赖于期末考试和作业成绩。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线学习平台的活动数据,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做出更为全面和精准的评价,对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做出迅速反应和调整。
“互联网+高校教育管理”不是单纯刻板地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管理体系捆绑在一起,而是将网络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管理的不同环节,追求两者创新发展,促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拓宽信息反馈的途径,提升信息反馈的速度,使管理更加人性化、民主化,从而实现双方共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怎样培养人”是新时代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为此,应将网络与立德树人工作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时代教育理念,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变“灌输”为“滋养”。大学生已经成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所以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要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做自己人生规划的“总设计师”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高校的管理者也要顺应时代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主动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与提供技术支持的网络公司沟通,不断细化管理流程,丰富服务学生的事项,开发与家长沟通的渠道,打通学生与用人单位间信息交换的通道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发布通知、小组研讨等不再依靠耗时耗力的开会传达,“一键送达”大大节省了管理工作的时间,使教育管理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对管理效果的分析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利用大数据平台更容易捕捉学生真实的心理动态、需求和感受,从而推动教育管理工作日趋科学合理。
北京大学属于方法创新的领头人,他们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并开展教育技术应用的创新,推动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他们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开设了一系列在线课程,并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这种创新使得学生可以灵活地学习和参与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随着国家信息化教育2.0 政策的颁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作为我国著名的商学院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开拓者”。光华管理学院尝试利用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与思科全数字化网络(Cisco DNA)合作,重新定义了教学和课堂,随时随地、无边界地全数字化创新协作教学体验。它利用思科超融合架构提供的云和大数据平台使教育资源达到了较好的平衡,通过提供自动化、安全、预测性监控功能及策略驱动的方法,实现智能网络愿景,提供了弹性的教学资源,从而节省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图1为思科全数字化网络架构(Cisco DNA)功能与优势。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学习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生不再仅仅依赖教材和教师,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如电子书、在线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视频等。这些资源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学习更为方便和高效。全新的学习资源也把传统的学习环境从教室和图书馆带到了更加开放的场地,学生可以在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进行学习,还可以在网络上办理校园注册、缴费等事宜,这些客观上对高校网络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加大硬件投入,还要加强软件建设,优化系统结构,保护个人隐私,这样才能实现服务创新升级。上海交通大学致力于构建资源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建立了通识MOOC 全资源化网络课程资源系统,让全世界各大高校的教育资源融会贯通,使优秀教师的课程不再局限于方寸课堂之间,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能在“慕课系统”中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通过落实“四位一体”育人理念,实施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人文素养、求真的学术追求、宽广的全球视野,具备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成为卓越创新人才。图2 为通识MOOC 网络课程的模块设置。
图2 通识MOOC网络课程的五大模块
评价一所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高与低,要依赖基于战略管理思想的高校内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论坛、交流群等面向教师、学生开展线上调研,集思广益,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及时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整改方向和办法,这将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和提升。线上评价丰富了教育管理评价体系,将成为内部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获得更多参与项目课题的契机,从而锻炼了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了具有丰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育了综合型知识人才。
(2)产学研合作的加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了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高校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融合和技术传承,形成学校—社会—企业的技能培训闭环,加快学校教育机制改革与企业创新进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倡导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高校可以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分享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提升了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更有效地实现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为了有效推进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值得关注和思考。
(1)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设计是推动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因互联网的加入,在如何筛选教务管理平台,怎样推广虚拟学习平台,如何通过网络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应适时地开展相关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共同制定政策推动改革,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内推外,要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
(2)强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所有工作的设计和实施都离不开人,“互联网+”教育管理创新发展同样需要一支专业的教育管理队伍。高校应关注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多渠道地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以提升教育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能力。一方面要关注技术培训,组织管理队伍学习专业的互联网知识,端正网络管理意识,使他们从网络的使用者晋升为网络架构的专业设计者;另一方面要严把选人用人关,持续关注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思想品德、服务精神、规矩意识、业务能力等方面加大考核力度。
(3)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互联网技术的深层次应用离不开硬件的配套升级。高等学校一方面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和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如何向管理要效益,提升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创新和变革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是大势所趋。通过持续创新和改进,高校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已经在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教育资源开发共享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然而,这一模式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持续改进。在未来,高校应注重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实践研究,深入探索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为其他高校提供范式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