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主体、使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三重意识

2023-11-09 05:49惠成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身份总书记

惠成刚,徐 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1做新时代好青年,首要地就是从思想上提高觉悟,在意识上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6身份认同意识、主体认同意识和使命认同意识是强化马克思主义认同意识的三个重要维度,要求新时代青年不仅要主动做马克思主义者,更要做有作为、敢担当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殷切希望,也是关系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

一、身份认同意识——主动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1.何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1989 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纪念李大钊诞辰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2006 年10 月11 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也指出要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给予足够重视,他强调:“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4]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指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而真正懂得、信仰、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好青年。正在祖国各行各业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志青年、直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青年,以及在高校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学子,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后备军,都有可能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不能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看作所有青年的一种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既定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完成时,而是正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是成长着的马克思主义者。

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认同

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就不能绕开身份认同这一基本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我们在青年时期有责任培养与年龄相应的伦理能力,作为真正的认同标准。[5]伦理能力也就是行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认知、认同以及在这一基础上的践行能力。[6]这也就是说,青年有责任培养相应的价值认同作为自己社会活动的行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评判自己的社会行为。

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在意识上、心理上认同这一身份。身份认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角色。角色规定是由社会组织和制度所制定的规则决定的,如工会会员、篮球选手、工人等,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个体与这些组织和机构之间的协商和安排,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规定。如果说角色组织起来的是功能,那么认同组织起来的就是意义。“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也是自身通过个体化(individuation)过程建构起来的。”[7]这里所说的“意义”就是社会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目的的象征性认可,不仅关涉认识论层面的知识获得,更强调价值观层面的情感共鸣,即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特质,进而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身份认同的二元建构

身份认同的获得是一个二元建构的动态过程。认同是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将自己视为某个群体成员,并最终通过个体的自我心理认同来获得这种认知。认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状态,它不是自然形成,而是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身份与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身份象征着我们在一个群体中究竟是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将形成何种认同。与身份相比,认同更强调对身份的肯定,即身份不是外在的赋予,而是自身的形塑。换言之,个体对某个群体思想观念的认同会形塑我们的身份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而这种观念意识和实践活动反过来又会强化我们对身份的认同,即认同塑造身份,身份强化认同。

二、主体认同意识——做有作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认同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就是自己承认(就自我认同而言)或被承认(就他人或社会认同而言)为马克思主义主体身份。”[8]就是说主体认同意识相较于身份认同意识而言既有同一性又有超越性,它更强调了在具有这一身份基础之上发挥主体能动性并积极改变现存事物的自觉意识。对此,就要强化作为学习主体的理论输入、作为传播主体的理论输出、作为实践主体的理论应用及作为创新主体的理论发展四个环节。具体而言,第一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者主体认同的基础,即作为理论接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第二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者主体认同的条件,即作为传播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第三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者主体认同的现实保障,即作为践行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第四环节是马克思主义者主体认同的最高阶段,即作为创新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见图1所示。

图1 主体认同模型

1.理论接受主体

理论接受实际上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但认知不等于认同,认知是认同的基础,认同是认知的升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的认同必须首先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知。而正确的理论认知要求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坚持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需要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正面灌输。列宁曾指出,人们“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9]。“人非生而知之者”,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伟大思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五四运动时期,正是因为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引领无数青年走向马克思主义,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要积极进行正面灌输,这是青年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必经阶段,也是对待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青年的基本态度和正确引领。

另一方面,青年具有主观能动性,正面教育是否可以及在何种程度转化为青年的个体意识,主要依赖于青年对理论的自我教育程度。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处于灌输和认同的交汇点上,“在坚持灌输的同时要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悟、理解和接受,在灌输与认同之间保持张力。”[10]当个体将理论或思想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和自我修养,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其行为价值和意义时,理论认知就转化为理论认同,也就意味着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身份的主体认同,而这种认同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前提下的实质性认同。

2.理论传播主体

理论传播是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条件,这要求我们积极发挥青年的传播主体作用及利用青年特征创新传播方式。

首先,青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体。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经验的积累期,对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思想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关研究发现,在一个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领的群体中,其青年成员往往在相互感染和模仿的氛围中能更好地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11]。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人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显著增强,有效发挥青年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主导性作用,已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内驱力。

其次,创新传播方式。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逐渐兴盛,这就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对接和双效互动。另一方面,要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话语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承担着清晰表达主体思想和提升受众接受程度的重要功能,因此要适当转变传统传播中呆板空洞讲道理、滔滔不绝做劝导的方式,充分发挥青年积极活泼的特质,有效运用网络语言和青年喜爱的表达方式,扩大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范围。

3.理论践行主体

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要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这一变革现实力量的最好方式就是将其运用于实践,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体认同的现实保障。从真懂、真信到真用,把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一方面,青年具有积极实践的自身优势。青年朝气蓬勃、热情高、有勇气,具有从求知到成长的转变经历,具有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愿望,敢于向陈旧事物提出挑战并积极改进。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正是一大批先进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组织领导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才能使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语重心长地对青年说到:“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12]

另一方面,积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认为,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但不能把理想和现实、思想和行动割裂开来。他在谈到青年选择职业问题时指出,那些较多研究抽象真理,而不大深入生活本身的职业对青年来说是最危险的[13]。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青年要“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14]。实践是一个过程,它要求青年在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把握好渐进性和反复性的实践特征。渐进性强调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理论认知到理论认同,再到实践认同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奠定基础。反复性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具有螺旋式上升的连续性,即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知、理论认同再到理论践行是一个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4.理论创新主体

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具有动态性,这要求青年不断以现实为基础,面向新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首先,青年具有动态性,处于不断成长发展中。俄国机会主义者拉林曾抱怨俄共党内青年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现状,列宁反驳道:“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15]列宁在这里便强调了青年是创新的积极主体,具有勇于创新的特质。青年的思想更为充沛而有活力,更容易摆脱思想束缚、激发潜力。他们对社会问题往往具有更多批判性和不同的看法,思想也更为开放和独立,有“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正如列宁所说,“让位给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充沛精力足以补偿那些陈规老套。”[16]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动态性,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学说。恩格斯在1883 年致伯恩施坦的信中曾提到马克思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在谈到国际工人阶级运动时强调,希望他的著作能赋予国际工人运动以理论洞察力并使它变得强大,但这一运动尚处于形成时期,“它还需要大大加强对自身、对资本主义和对它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它必须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和发展。”[17]而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却把教条地遵循马克思文本中的每一个字当作真正坚持这一运动,从而背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当谈起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时,马克思气愤地评论道:“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8]603对此,恩格斯也强调,要根据具体情况象马克思那样去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19]不论是彼时青年还是当代青年,都要时刻保持对自身、对理论、对现实的革新,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0]

三、使命认同意识——做敢担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广大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广大青年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现实要求。

1.立足现实,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1]脚踏实地,就是要立足现实、直面问题。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解决现实难题的奋斗史。在“三大改造”、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时期我们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私人资本在国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我们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重大课题的新时代,我们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如科尔施所说的“表面上带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21],列宁提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毛泽东强调的“实事求是”,其实质都表明实践研究中必须要面向现实、面向问题。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面对现实中的新挑战新难题,必须全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源源不断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22],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价值观相结合,强调新时代青年要将“德”作为衡量实践的价值标尺,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涵养道德情怀、锤炼道德品质。青年在内修品德的同时还要外练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青年要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求得真学问。“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有德无才难当重任,有才无德贻害无穷。只有德才兼备,新时代青年才能勇担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2.拓宽视野,做心系国家的新时代青年

全球视野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马克思向来都以全球视野和天下情怀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他早在资本主义时代就认识到生产的发展与资本的扩张将推动形成世界市场和全球一体化。列宁在批判彼·基辅斯基对“时代”的曲解时也指出,时代之所以称为时代,就是因为它不仅包含着某个地区、某个国家的个别现象,而是全球各国家、民族和地区都要面临的共同现实。[23]进入新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传统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地区冲突不断,一些国家仍饱受战争之苦。非传统安全问题频发,如金融危机、生态恶化、网络安全、国际恐怖主义等。全球视野更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之要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直到今天,全球视野始终是我们观察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方法。当今,全球化和人类社会的快速变革使青年的成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复杂。所有走向及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青年更要以全球视野来看待和处理时代问题,进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将小我融入到全人类的大我之中,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在放眼全球的同时还要厚植家国情怀。全球化的开放性、一体化等特点,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和机会。西方国家借助经济优势,大规模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使得中国青年在与这些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认同,进而对青年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造成挑战。爱国主义“就其深层而言,反映的则是人们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立志为祖国利益而奋斗的奉献精神”[24],实质来看,即是对祖国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就要“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8]54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再次从认同角度阐述了中华儿女如何践行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当代青年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四个自信”中塑造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

3.坚定信仰,做勇担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坚定信仰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确切地说,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思想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受到过异常猛烈的攻击。马克思逝世后,一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家们就曾天真地以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被驳倒并将随着马克思永远埋葬在海格特公墓。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受到形形色色思潮的攻击。一时间,“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渺茫论”及“历史终结论”等论调一度甚嚣尘上。进入21 世纪,随着中国日渐变得强大,“中国威胁论”“零和博弈论”“强国必霸论”等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西方媒体越是攻击,就越说明其内心的忌惮与恐惧,也就越说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革命性,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对其的信仰。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物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要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建议是最好的……所以,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25]

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希望。青年不仅要有坚定的信仰,更应该勇担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无数青年烈士以铮铮铁骨和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伟大长城。在新时代,青年同样是保家卫国的积极行动者,只要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青年洋溢着的青春风采。新征程上,广大青年更要牢记责任勇担使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大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中国梦的接力赛中奋勇争先,不断创造新的奇迹,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身份总书记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跟踪导练(三)(5)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总书记的告诚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