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晖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 350108)
创新能力是民族生存及发展的根本,亦是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各行业分工愈发精细化,更多复杂化且涉及知识面广泛的工作,都需要依托团队形式进行,因为优秀的团队所具备的巨大潜能可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将社会中创新发展理念融入到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团队的力量和优势作用,落实创新创业团队形式的活动,成为我国高校双创教育的核心研究内容。因此,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大学生创业团队,既是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发展的应然之举,也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现实要求。
(一)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如今大学生普遍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导致其对于未来发展往往缺乏科学规划,对日后社会就业形势缺乏清晰认知。由于学生主观层面的不重视,使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创造性、主动性、持续性不足,难以促进创业活动和研究项目的有序落实。而根据学生的特点,组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创业团队,能够在良好的创业氛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知自我、完善自我,并在同学和教师的引导下,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积累社会创新创业经验,为学生日后就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 实现成员优势互补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创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完成对团队人员的有效配置,能够使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特长,并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地完成创业活动,提升创业实践工作的实施效率。此外,团队成员的互补性,还体现在性格互补和思想互补方面,面对在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制度化的内容加以约束,并从技术层面进行弥补,能够使创业队伍参与的活动有着更强的稳定性,并在团队中弘扬正能量,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增强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创新创业的整体质量。
(三) 激发成员创造能力创业活动需要展开一系列创新性实践活动,因此,需要激发团队成员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合格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要涵盖战略决策者、团队策划者、方案执行者及财务工作者等角色。其中,战略决策者既可以是成员个体,也可以是团队决策层;团队策划者要具备规划设计公司整体规章制度及业务活动运行的能力,以此来确保团队有序运行、良性发展;方案执行者具体涵盖市场调研、经费筹集、产品研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财务工作者主要收集业务活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预测、综合考量,了解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比,并识别风险,将存在的风险和问题稳定在可控范围内。由不同院系成员组成的创业队伍,能够通过跨专业、跨区域的分工协作,构建起全新的工作新模态。特别是不同区域间院校的协作,能够借助全新的网络技术完成线上的互动和远程操作。而网络中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能够在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不断地完善团队整体的信息和知识框架。在团队成员思想的相互碰撞下,会形成全新的创业灵感,生成全新的创业项目,增加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一) 创业团队建设的引导不足近些年,国家出台了部分政策文件来支持大学生创业,且部分地方高校现已开设了创业团队建设的相关课程,但普遍还停滞在理论层次,而创业意味着需要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创业失败的风险,对于尚未踏进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其审视社会发展的眼界较为狭窄,且社会经验也相对有限,创业风险也就更为严峻。而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引导显然存在不足,并未建立完善的审核、引导和扶持机制,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带来了诸多阻碍。
(二) 创业团队组织稳定性不强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初期,普遍缺乏对团队成员的筛选,亦并未全面审视各个成员的创业想法和目的。与此同时,创业本身的风险加上社会不断发展下不断扩充的选择途径,包括继续深造、参加工作以及出国留学等,都会加剧大学生创业团队的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缺乏全面且科学的职业规划,在毕业时择业观念产生变化,如此一来便会造成大学生创业团队出现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创业团队整体结构缺乏稳定性,更甚至会出现创业失败的后果。
(三) 创业团队组织制度不完善现阶段,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普遍由具备相同兴趣爱好且联系密切的学生共同成立,在团队成立初期,成员并未深度思考组织制度相关问题,更甚至部分大学生创业团队直接以兴趣爱好进行团队定位,团队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难以有效约束成员行为,导致团队成员也难以朝着相同方向及目标不断努力。同时,部分大学生创业团队缺乏清晰且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普遍依赖大学生的自觉性,而这容易导致团队成员产生懈怠心理,对于创业团队建设及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四) 创业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在创业初期,部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眼界、资源及人脉相对有限,多数团队成立初期并未充分考虑后续要如何落实良性发展,这亦导致创业项目容易出现“夭折”的现象,难以保持团队研究项目的持续性。大学生创业队伍的构成有着较强的特殊性,使团队工作运行模式、基本准则、管理制度内容与利用团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针对创业团队人员的构成,以及人员创新创业的目标和理想,建设约束团队人员行为的工作制度,形成适应性更高的运行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成员的技能和专业优势。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团队主要由学生自发构成,没有独立建设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这就导致团队在选择创业项目、组织活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缺少全局意识,过多的关注创业风险,导致创业团队只能够参与到资金投入较少的项目中,容易出现较多的风险和问题。而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中,多数成员源于相同班级或专业,还有部分成员缺乏创业经验。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的组建,并不利于内部成员知识结构的优势互补,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他人专业优势的发展。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大学生创业团队创业项目的研发,难以获得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创业项目。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优化大学生创业团队组织结构,注重弥补团队成员经验不足、能力无法互补、团队自身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重视增强团队组织结构稳定性,制定统一、协调的学习目标,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在同一目标引导下开展一致性学习活动,增强成果转化率。
(一) 明确创业团队的建设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大学生创业团队,必须深入思考要建设什么样的创业团队以及团队成立后能发挥什么作用。为此,高校可遵循开放共享、知识前沿、行业应用以及创新引领的原则,明确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建设目标。其一,开放共享。一方面,制度开放,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另一方面,资源开放,高校实训室与实验室等场地要打破传统开放实践固定的限制,软面向学校内,所有对研究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开放、共享实训室和实验室内的设备设施,为大学生创业研究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持。另外,坚持以实现创业成果共享为核心,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通过实验室或校园网站的各大平台,将自身研究成果作为优秀的双创教育案例,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共享。其二,知识前沿。应紧密围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建设相应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其三,行业应用。大学生创业团队要与行业应用密切融合,尤其要强调为地方特色行业发展而服务,通过着重开展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创新自研成果,进而为地方政府、区域发展和行业进步提供技术支持。
(二) 创新创业团队的驱动机制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校企政行”多方主体支持及驱动为依托,构建“校企政行”四位一体的创业团队驱动机制。其一,高校要面向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政策扶持,并提供团队创新创业所需的场地条件,为团队导师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创业团队作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技能训练的任务。其二,政府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一定的纵向研究项目,在项目资金方面提供支持,并对于新技术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定要求。其三,企业要借助协同育人项目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共建大学生创业团队或者提供实训项目等形式,为创业团队实施日常创新能力训练提供强劲保障,使创业团队在提高企业社会知名度及为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做贡献。其四,行业组织要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横向研究项目,让大学生创业团队了解行业资讯,并获得一定经费支持,从而促进新技术的实践应用。
(三) 优化创业团队的管理机制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具体性质的深入分析,可清晰发现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管理中心,不仅局限于监督和考核成员的具体工作能力,同时还包括帮助创业团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有效解决在创业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问题,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团队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这就需要积极优化创业团队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硬性管理办法,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柔性化管理措施,坚持以服务大学生创业团队为核心,以充分发挥创业团队优势为导向,科学选择不同专业背景的成员,优化创业团队组织结构。充分考虑到不同成员时间、文化基础、专业知识、认知水平、创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注重在成员选择上做到优势互补,以此来保证创业团队组织结构建设的科学、合理,强化团队管理效果。其次,以人性化管理为导向,转变传统硬性约束、规定、命令式的管理办法,采取指导和帮扶措施,及时传达创业团队与客户真实需求和反应,指导大学生创业团队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创业活动。通过科学的指导团队成员开展各项工作,有效协调创业团队和外部环境内在关系,进一步增强创业团队管理效果。另外,为进一步搭建科学、有效的创业团队管理机制,实现人性化、柔性化管理的同时,保证管理制度和条例真正执行到位,还应建设能够映照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呈现成员个体差异性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借助指标体系充分反映创业团队各成员的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团队成员在创业活动中的整体表现。将团队成绩与成员个体绩效深度融合,解决以往绩效相互割裂的现状,保证绩效考核,结果全面性和可参考性。同时,在制定面向创业团队成员个体的考核机制进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对成员个体年度任务完成完整性的考核,以及将成员个体对创业团队具体贡献和对其他成员的帮助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体性评估。从而有效确保评价管理科学性、客观性与全面性,真实反馈学生个体整体表现。
(四) 完善创业团队的激励机制为保证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运行效果及可持续发展,高校要构建创业团队配套的评价及激励机制。其一,评价机制。大学生创业团队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可操作性,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最大限度实现客观评价。而量化评价具体从五个维度展开,除了日常管理以外,还包括创新能力训练、人才输出、技术支持以及实际应用。日常管理重点在于规章制度是否完整齐全;创新能力训练主要基于学校受益、学生受益以及教师受益三个层面展开;人才输出主要基于企业技能提升和企业就业角度进行评价;技术支持主要基于纵向科研项目、技术方案以及政府人才智库三个层面进行评价;实际应用主要基横向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以及行业专家的角度展开评价。其中,技术支持与实际应用都以服务地方行业发展视角进行衡量。其二,激励机制。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激励机制要包括条件保障、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一方面,针对评价合格的大学生创业团队,高校要给予一定的场地支持与经费支持。另一方面,针对承担大学生创业团队导师的教师要提供重要业绩奖励、工作量认定以及评优评先等激励。例如,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要给予物质奖励,而在职称晋升与年终评优评先的过程中,同等条件下创业团队导师应享有优先权利,并以相应的双创课程学分为依据给予教师工作量的合理认定。除此之外,对于参加创业团队的学生,应在双创课程学分认定、就业推荐及创业扶持等层面加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