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红色文化的冲击及对策探赜

2023-03-15 00:09
关键词:虚无主义红色历史

赵 洋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等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对弘扬红色文化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企图通过极具迷惑性、煽动性的手段模糊人民历史文化记忆、颠覆主流价值观念,对红色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因此,精准定位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进而提出弘扬红色文化的策略选择,有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良侵害,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新时代弘扬好红色文化提供理论借鉴。

一、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1]93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化结晶,能够为强化人民群众历史认同感提供生动教材,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提供内核保障,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一)为强化人民群众历史认同感提供生动教材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261近年来,歪曲历史、抹杀历史的言论不时出现,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虚无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颠覆国家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模糊人民的历史记忆。红色文化在历史进步中不断发展,它形成和成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新和深化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探索史、建设史的重要见证;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每一个英雄人物都展现了顽强不屈、敢于牺牲、忘我奉献的高贵品质,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追求,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因此,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民族精神等丰富资源能够促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并理解红色政权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增强爱国情感,进而形成对红色历史的深刻记忆,强化历史认同感。

(二)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提供内核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11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从国外看,西方的渗透越发隐蔽,他们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意识形态领域成为没有硝烟的主战场;从国内看,社会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内核,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源自人民,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蕴含着领袖、英雄的伟大精神,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和改革攻坚期的关键时间节点,红色文化能够促使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精神,在重温历史、学习英雄的过程中接受、认同、理解、践行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而引领拥护党、跟党走的社会思潮,凝聚团结奋斗的社会共识,捍卫意识形态阵地,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提供内核保障。

(三)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 是事关国运兴衰、 事关文化安全、 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261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持续推进文化霸权主义战略,推行“颜色革命”,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是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第一,红色文化积淀着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红色文化能够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为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第二,关于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实证资料能够提升红色文化的科学性与说服力,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第三,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的寄存场域能够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动性,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总之,红色文化在发展中不断焕发生命力,能够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红色文化的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越发隐匿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红色文化的权威性、解构了红色文化的引导力、弱化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钝化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对红色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

(一)歪曲党史、国史,消解红色文化权威性

党史、国史积淀着历代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壮丽篇章,是弘扬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肆意歪曲党史、国史,妄图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第一,美化侵略者,鼓吹“侵华有功论”。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西方列强犯下的烧杀掠夺、残害人民等不可饶恕的累累罪行,“无视铁的历史事实,无视在战争中牺牲的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生命,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3],将列强视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功臣”,意图粉饰列强侵华的目的,甚至盲目崇拜西方国家,刻意贬低中华民族的抗争历史。第二,颠覆历史,编造“历史真相”。历史虚无主义者擅长利用捏造、裁剪的图片和文字恶意放大所谓的“历史细节”,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贡献,否定解放战争的正义性。第三,割裂历史,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对立。有人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恶意放大改革开放前党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有人用前者否定后者,蓄意夸大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在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手段下,人民群众长久形成的历史记忆与正确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部分群体陷入了历史真伪的争论中,怀疑历史、质疑权威的声音不时出现。种种歪曲党史、国史的行径严重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事求是的原则,消解着以党史、国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权威性,其根本意图是否定党的领导,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诋毁领袖、英雄,解构红色文化引导力

领袖、英雄承载着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忠诚为民的质朴情怀、爱国主义的崇高品德、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无私奉献的使命担当、敢于斗争的民族气节等伟大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因子。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名目,质疑领袖,诋毁英雄,妄图颠覆领袖、英雄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第一,刻意放大领袖的失误与缺点,脱离历史,以现代眼光和主观视角苛责伟大领袖。第二,质疑英雄事迹的真实性,以伪科学揭秘“真相”。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通过主观臆造的所谓“科学知识”来质疑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这些试图为英雄形象寻找科学依据的言行,实际是最缺乏科学精神的主观主义,通过‘回忆录’‘独白’代替历史事实,用看似合乎常理实则粗野庸俗的方式调侃英雄事迹。”[4]此外,还有部分人颠倒黑白,从所谓的“人性”出发,竭力突出反面人物的才学与温柔性格,掩盖其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过度美化反面人物,意图引发人们对反面人物的同情心,进而为他们“翻案”。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诋毁领袖、英雄,“洗白”反面人物的方式,动摇了榜样的崇高地位,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榜样的认同感与敬畏感,模糊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判断,否定了领袖、英雄所承载的伟大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以领袖、英雄为重要象征的红色文化的引导力,引领了错误的价值取向。

(三)冲击文艺市场,弱化红色文化吸引力

中华民族精神“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1]261。优秀文艺作品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鲜明的导向性及强烈的吸引力,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传播手段越发隐蔽,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隐性渗透,图书、影视剧、短视频、网络小说等文艺作品逐渐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第一,戏谑历史,将厚重历史娱乐化。历史虚无主义者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通过制作恶搞视频、拍摄荒诞电影等方式将战争简单化、将革命英雄夸张化、将侵略者白痴化。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革命战争简单轻松”的错误认知,而且在无形中传递了“娱乐至死”的消极价值观。第二,胡编乱写,将革命英雄偶像化。部分影视剧和小说为了迎合市场、吸引目光,肆意添加“新剧本”,将英雄人物塑造成“情感丰富”的偶像,将宏大的革命历史描绘成狭隘的儿女私情故事。英雄的伟大精神在这些作品中荡然无存,留下的是低俗的文化垃圾。第三,扭曲经典,主观臆造历史事件。近年来,以经典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但是真正做到还原历史的作品不多,甚至有少数导演将个人的错误价值观渗透在作品中,使文艺作品变成了个人宣泄的“舞台”。部分文艺作品成为追名逐利的“摇钱树”、模糊大众历史记忆的“摇头丸”。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受众在年龄、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部分人在纷繁复杂的文艺作品中失去了辨别力与判断力,在猎奇心理、审丑心理的作用下迷失了自我,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作品的“忠实粉丝”。

(四)炮制负面话题,钝化红色文化传播力

热门话题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1]185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新媒体,利用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即时性等特点,蓄意制造负面话题,意图搞乱人心。第一,在重大时间节点传播“如果论”。历史虚无主义者活跃于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领袖诞辰等关键时间节点,借机提出如果没有五四运动、如果没有抗日战争、如果不搞改革开放等敏感话题,诱导了错误的舆论走向,其目的在于否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在负面事件背后散布阴谋论。历史虚无主义者善于利用社会负面新闻制造话题,借助事件热度将攻击矛头指向党和国家,质疑事件背后的“险恶用心”,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尽管此类文章并无事实依据,却通过引人注目的标题吸引众多网友阅读。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精心炮制的负面话题引发了人民群众的激烈讨论,有不少网友盲目听信了错误言论并将之转发扩散,转而变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帮凶,进而引发了不良的社会舆论,加剧了红色文化传播环境的复杂性,钝化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三、弘扬红色文化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选择

红色文化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深厚底气,探索弘扬红色文化的策略选择,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的迫切要求,也是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有力思想武器的时代呼唤。

(一)夯实理论根基:深化红色历史文化研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5]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党史、国史等不良行径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用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澄清民众对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批驳谣言,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因此,必须深化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发挥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6],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弘扬红色文化夯实理论根基。第一,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史料搜集工作,用真实的历史材料佐证观点。研究者既要不断搜集、整理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文物、文献等实体性资料,又要积极寻找不同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利用访谈的方式将珍贵的记忆转化为可以永久保存的文字、视频资料,从而不断丰富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库。第二,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研究者应自觉将历史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过程,既要关注历史事件本身,又要追溯事件发生前的量变积累及事件产生的重要影响;既要从所处时代分析历史事件,又要将历史事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发展史的整体中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历史规律,抓住主流与本质,有力批驳割裂历史、肆意裁剪历史的错误行为。第三,坚持理性分析,科学评价历史人物。“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做到客观、公正。研究者应将历史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正确区分历史人物的功绩与错误,从而有力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者“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8]的行为。

(二)筑牢文化阵地:创造红色经典文艺力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96文艺作品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文艺市场的强烈冲击,针对他们诋毁英雄、亵渎经典的不良行径,文艺工作者更应潜心创作,“持续推出导向正确、质量过硬、形式鲜活的党史题材作品”[9],用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的红色文艺力作提振民族精神,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1]102,进而正本清源,净化文艺市场,筑牢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第一,树立正确历史观,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1]264文艺工作者应坚守底线原则,做到不刻意夸大也不恶意诋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一批歌颂祖国、礼赞英雄的文艺作品。第二,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让经典重焕生命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工作者应力戒浮躁,深入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等开展调查,搜集资料,潜心研究,萃取精华,从红色经典中挖掘出富有新意的历史题材,进而用艺术化的表达形式将历史事件、人民英雄形象生动呈现给人民大众。第三,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丰富创作手段。当前,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网络数字化技术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文艺创作新形式。文艺工作者也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既要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之呼、中国之进、时代之变中撷取题材、提炼主题,又要学习先进技术、创新表达形式,将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依托人工智能、5G技术、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用动漫、小说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提升红色文艺作品的吸引力。

(三)善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记忆之场”

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弘扬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10]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记忆之场”,促使人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色精神。第一,修缮革命旧址,还原红色圣地的文化风貌。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革命历程,井冈山、瑞金、延安等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革命旧址独有的资源优势,坚持保留整体与修复局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修缮工作,进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引导人民群众在参观红色圣地、瞻仰革命先烈中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第二,打造精品展陈,生动再现历史故事。革命文物承载着领袖、英雄的奋斗事迹,记载了中华民族不屈奋斗的光辉历程。因此,应充分管理好、保护好、运用好革命文物,建设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现文物的原始样貌,加强文物介绍与相关历史故事解说工作,揭示其中蕴藏的红色精神。第三,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红色主题活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强大的道德教化功能,是弘扬红色文化的良好契机。因此,应准确把握时间节点,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唱红歌、读红色经典、观红色电影、参观烈士陵园等主题活动,促使人们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形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怀。

(四)拓宽传播平台:构建红色文化媒体矩阵

红色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红色文艺作品等资源需要依靠丰富的传播手段才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者越发隐匿的网络传播手段,不能仅仅依靠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红色活动等线下传播方式,还应不断拓宽传播平台,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红色文化媒体矩阵,推进红色文化“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11],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第一,借助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以下简称“两微一端”),树立“红色意见领袖”。“两微一端”因信息发布便利、用户数量巨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成为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应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发布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的文章,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精心炮制的负面话题,既要做到及时回应、精准辨析、廓清认知,又要主动设置议题,引领正确的舆论走向。第二,运用电视、广播打造精品节目。电视、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信息来源正规、管理严格,因而信息说服力强、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广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担当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打造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红色文化教育节目,促使红色文化真正做到生动形象、澎湃有声。第三,依托短视频平台弘扬主旋律。近年来,短视频迅速崛起,因观看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因此,应积极运用新技术制作内容精炼、主题鲜明、生动有趣的红色文化短视频,营造崇敬英雄、赞颂祖国、不忘历史的短视频平台特色文化。第四,打造爆款手机软件,构建线上红色文化资源库。手机软件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因此,应着力打造兼具理论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手机软件,通过手机软件整合各地红色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使用者的兴趣偏好以实现个性化推送,开发党史故事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竞赛、红色文化理论探讨等功能,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供给平台。

(五)健全法律保障:加强红色文化立法保护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 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1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红色文化的冲击从根本上说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违反了党纪国法,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的负面言论与行为,既要通过各种手段主动正面回应,又要将保护红色文化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严惩违法乱纪者,将历史虚无主义扼制在法律框架中,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第一,加强英雄烈士名誉立法保护。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应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依法打击侮辱先烈、造谣诽谤英雄的行为,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风气。第二,加强革命文物立法保护。革命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应继续完善《文物保护法》,对破坏革命遗址、倒卖革命文物等行为给予严厉惩戒,不断落实文物保护的重要责任。第三,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严防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网络由于海量的用户和相对松散的监管方式,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重要领域。因此,必须持续推动互联网立法工作,落实网络用户实名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监管制度,严肃追究发布不良言论者、传播错误信息者的法律责任,及时铲除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温床”,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红色历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追忆红色浪漫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