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

2023-03-15 08:22张晓倩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中学

张晓倩

[摘    要]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得材料,并进行研究探讨的学习活动。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学生要分析探究主题,整理各种资料;在创作阶段,要运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围绕关键问题辩论并撰写报告;在总结阶段,要置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试着讲学并反思自我。这些方法都能优化历史研究性学习,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在“做”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发展历史思维能力,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还要安排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积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一、准备阶段,抓住探究要点

(一)把握生成,找到探究主题

在初次参与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常常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如果教师强行将研究主题推送给学生,很有可能与他们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不相符,进而影响研究效果。所以教师要把握住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围绕质疑点、错误想法、矛盾观点等进行讨论,从中筛选适合探究的主题,进而明确探究的方向。

在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我读过《儒林外史》,在那里面写了不少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还有《孔乙己》等小说也写了相关的内容。可是,为何在阅读史料后我觉得隋唐的科举制度还是挺好的,的确为国家选拔出了优秀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教师把握住这个质疑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了思维碰撞后,学生选定了探究主题:“探索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围绕这个主题学生设定了几个研究的方向:一是要了解隋唐年间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并思考科举制度在当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二是要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是否得到了完善,它在封建王朝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三是要分析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开始“变味”,并分析其原因。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为后续客观、公正地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设置探究主题是展开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找到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薄弱点,引导其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深入分析,提升历史学习的效果。

(二)整理论文,整合资料信息

提出并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问题的来源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决定,也可以提出一些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又或者让学生围绕所谓的“历史定论”进行新的挖掘。在选定研究材料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论文和史料,整合资料并将调查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了解三省六部制如何规范皇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教师鼓励学生围绕隋唐制度这个主题自主搜集资料,并找出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等密切相关的材料,通过列表格、画思维导图等方法整理资料。有能力的学生,不仅可以搜集隋唐时期的资料,还可以拓展搜集宋元明清的其他资料,这样在整理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看到科举制在历史中的变迁发展,看到它对社会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完成资料整理后,学生还要整理和创作小论文,如有学生提出观点:“科举制度在那個时期是一种先进的选官制度,它解决了封建王朝世袭的陋习,让更多有才华的人能进入到官府任职。”该生还绘制了表格,分析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皇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改良了科举制度。如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开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在进士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经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太宗任用高官组织考试,提升了科举考试地位等。

学生可以结合各种论文和史料进行整理,围绕各种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如分析某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对他们做出更科学的评价,撰写历史人物小传。学生还可以结合各种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围绕自己的兴趣进行多层次、多指向的专题探究。

二、创作阶段,提升思维能力

(一)运用导图,让思维可视化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常常要创作小论文,展现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面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虽然心中有想法,却无法在论文中清楚地表达出来,写得不够有条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将想法具体地呈现出来。

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学生采用比较联系的方式参与研究性学习,探究同盟会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的历史联系和本质区别。由于部分学生的思路比较混乱,所以教师推荐他们使用思维导图来整合各种信息。学生可以将同盟会纲领的相关内容写在导图中,然后和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建立连线,如“推翻清朝统治”就和“民族主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要借鉴这种方法自主整理信息,从阶级成分、人员组成、行动目标等角度入手,整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的异同点,看看自己是否掌握了这种分析方法。通过实践,学生发现用这样的方法能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在创作论文时,所写的内容也会更加全面。

除了思维导图以外,教师还指导学生自主思考,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图表能运用到创作中。如有学生认为可以使用列表格的方式将不同的历史知识罗列出来,这样更方便对比。还有学生认为在分析历史数据时可以运用饼状图等形式,这样能让数据呈现变得更清晰。

(二)主题辩论,发展思维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对某些“中性”的问题形成彼此矛盾的观点。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教学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让他们提升思维能力。此时要注意辩论主题的可辩性和适中性,教师既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又要选择没有明显倾向性的主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各自施展才华,充分体现思维能力。

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学生围绕“辛亥革命是不是成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握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辩论,并在关注辩论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教师首先让双方都设定己方的观点,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让民主共和的思想传播开来”“辛亥革命后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且最后辛亥革命的劳动成果还被袁世凯吞噬了”。此后,学生要相互抓住对方观点中的破绽并找到应对方法。如对正方观点,反方可以选择展现一些老照片,让全班学生看到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残余十分严重。对反方观点,正方则可以提出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只要这个任务完成了就意味着革命成功了。辩论结束后,教师还让学生整合彼此的观点,并辩证地思考问题:“衡量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主要要看什么?”“辛亥革命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人们的思想究竟是否得到了解放?”“某些人在思想上比较保守,用这些极端的例子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样做是否合理?”这些问题都让学生深受启发,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出过程性,教师要关注学生“做”的过程,才能让他们真正提升“学”的水平。在主题辩论中,学生要自主搜集、整理、分析各种史料,找到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全方位地论述观点。同时学生还要积极分析对方的观点,找到其思维上的漏洞,给对方“迎头痛击”。这样的研究活动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也关注了他们理解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能更好地培养其思维水平。

(三)撰写报告,形成自我认知

研究性学习形式很多样,除了搜集资料以外,学生还可以走访、实地考察等,这样他们能获得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也更深刻。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新组织的材料和自己独有的观点融合在一起,以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要注重思考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联性,写出切身感受。

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家乡的知名企业,了解一下它们如何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起来,又是如何回报社会的。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寻找现如今中国出现的新变化,对比现在的中国和几十年前的中国。最后学生将拍摄的照片、采访录音等整理出来,基于此撰写调查报告。如有学生收集了各种老照片,从衣食住行等诸多角度入手对比中国社会的变化。如在“衣”方面,在老照片中,国人穿着统一的制服,服装缺乏艳丽的色彩,式样也不多。但是现在各色服装琳琅满目,还有很多人崇尚汉服,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如在“行”方面,在老照片中人们一般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马路上汽车较少。但是现在路上车水马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磁悬浮列车、高铁、地铁、飞机、轻轨等各种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学生将这些写入文章,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探究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了解历史并展望未来。这样的历史探究学习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活动中要学会和他人沟通交流,并将历史、地理、政治等各种学科整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生发出更有个性的观点。

三、总结阶段,促进互动反思

(一)置换角色,进行互动探究

置换角色是一种能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好方法,在活动中,学生在“做”中学,担当历史教师,将自己探究所得用讲解的形式传达给全班学生。而教师则扮演倾听者,围绕学生观点中的错误或是论证中的薄弱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其继续思考。这样的授课形式更活泼,学生的主体性也更强。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具有什么意义,并思考和平与发展所遭受的严重挑战,思考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如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只能从资料中总结出和平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在置换角色走上讲台演讲时候,他们关注的焦点也不够全面,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注意到此前忽略的问题,引发激烈的互动探讨。“之前一些西方国家要抵制中国举办冬奥会,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能否直接和这些国家硬碰硬,假如我们太过于强硬的话,是否会破坏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呢?”这问题让学生关注到和平与发展遭受的挑战,也认识到要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他们辩证分析问题,认识到和平不等于软弱退让,必要时要展现出大国的气势,也认识到一味地封闭是逃避的行为,不符合中国的国际形象。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要让他们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置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这种方法能给他们更自由广阔的研究空间,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观点,能将自己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分享出来。这样的活动构筑了师生、生生多元互动的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反思自我,找到进步方向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也可能并不理想。所以在活动的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反思自我,看看在思路上是否有局限性,方法是否不够多样化,态度是否不够端正,并设计调整方案。

在学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课时,有学生以“如何寻求全球化发展”为主题参与研究性学习。在反思的过程中,他对比自己和他人的小论文找到了不足之处,提出:“我发现同学的论文中不僅仅列举了新闻中的事件,而且还对如何实现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议。相比之下,我的文章只是提出了全球合作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却没有提出建议。”通过反思,学生找到了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教师鼓励其针对原论文的问题进行修改,将自己的建议补充进去。除此以外,其他的学生也在教师的启发下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如没有足够的例子证明观点,没有层层递进地进行论证等,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确定观点后再列提纲,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搜集论据和分析说理,写出了颇有见地的文章。

在学生明确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案。此时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提出更适合的方案,从而让他们真正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消化,学习效果不好。但是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学则提升了历史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可以围绕历史知识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发挥主体作用,这样的活动也更具有开放性、过程性,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生在“做”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天生.浅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

[2]周后勤.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华夏教师,2018(10).

[3]王健.高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教育,2018(14).

[4]展妍娜.高中历史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探究——以疫情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6).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