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陈林
摘 要: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储备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预习环节、教学环节中应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文本的知识点与内涵,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认知,并推动学生深层次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的重要途径。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阅读过程同样也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为充分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阅读知识思维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学习需要完成大量的阅读以及对碎片化技能的训练,这对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的记忆训练方法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记忆和理解。而思维导图则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知识点和概念连接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知识的内涵和意义;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能够将知识点和概念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清晰地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学科的全貌。语文阅读作为一门涉及大量知识点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迅速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阅读的知识要点。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层次关系,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同时思维导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思维导图中分析、归纳和整理信息,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提炼出关键点,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第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导图思维,更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技巧,未意识到思维对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但单一的朗读方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难以使学生真正融入文章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其他教学方式,如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等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
第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同时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导致他们的共情能力逐渐下降,难以进行高质量的阅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常受到家长和学校的限制,导致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很少。单纯依靠课堂阅读教学,学生难以形成阅读的习惯,无法通过阅读真正拓宽眼界。而且学生在阅读时,一般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这不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有些学生读到难理解的文章时,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不愿意去读,这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不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也是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有效手段,它能帮助学生从各个方面培养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课前引入思维导图
预习是小学语文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学生便可以和教师完成合作,共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然而,学生在提前预习的过程中,由于对陌生的语文知识存在茫然心理,预习过程没有框架,导致预习效果不佳。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运用于预习任务中,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文章结构形成清晰的认知,预习任务也会变得更加有条理。如在初期,学生还没有掌握思维导图时,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任务,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一点点制作他们自己的思维导图。
例如,语文教师在设计《鸟的天堂》阅读任务时,可以先让学生将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字典或教材等方式进行注音,熟读文章内容,再让学生分析作者两次对“鸟的天堂”所运用的描写方法,让学生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了解文章名字“鸟的天堂”代指的是什么。这样一系列的流程下来,学生已经形成关于文章内容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思维导图。但是最开始,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并不熟练,因此需要语文教师长时间的引导,学生才会潜移默化地具备这种思想;在后续的预习中,其大脑就会自觉产生思维导图的思想,对文章预习结构有了充分认知。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量。当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在预习上有所进步时,学生就会对语文预习产生兴趣,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推动学生的更发展。
(二)课中引入思维导图
学生在预习阶段已经初步接触了思维导图,对此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时,可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思维导图,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思维导图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文本阅读。教师在教学时,既要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又要引導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内容,这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教师可以将本节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列出来:1. 学会生字新词,可以流利地朗读课文;2.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 学习作者对文章的运用形式。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语文教师可以用谜语进行教学引入:“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教师:“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否则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因为它有脚。”教师:“哪些同学看过真的爬山虎?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学生先自行阅读文章内容,教师将文章中描写爬山虎生长茂盛的第一段,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的第二段,爬山虎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的第三段,了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段,爬山虎脚的变化这五个自然段,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情感阅读每个段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掌握一些思维导图的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应用思维导图,这样学生才能更扎实地掌握思维导图。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画出来,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清晰的认知,促使学生明晰自己的任务,这样学生才能够有目的地汲取知识,对阅读知识有更深层的探究。当学习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放在思维导图的中心,让学生对重要知识点产生更明确的认知,辅助学生掌握文章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捣毁》时,教师可以以圆明园为中心设计閱读教学任务,将文章的所有知识都与圆明园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只要想起圆明园,就会想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一段一段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每一段中都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提炼出文章中实施暴行的段落,替换文章中的词语,原文:“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替换一些词语后:“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来到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段文字进行阅读分析,是替换后更好还是没替换好,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课外引入思维导图
仅靠课堂内的联系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语文教师要认识到,阅读不应仅局限于课堂阅读,还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样可以推动学生有效掌握思维导图,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结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课后阅读等方式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促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用脑习惯,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促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有效延伸教学中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阅读范围拓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学生对相同类型的文章接触到的次数会更多,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力。学生对文章内容与结构进行分类,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和文章描写方法,则为其写作奠定了基础,不断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例如,在学习《羿射九日》的文章时,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已经了解了为什么要射日:因为太阳过多,十个太阳一起照耀,人们的日子十分艰难;事情经过是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最终大地重现生机,人们不必再经受阳光的炙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中“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描写的景象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掌握作者在这段描写运用的手法,并运用于后续的写作中。神话故事能够吸引小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八仙过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课外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想要表发的想法,让学生对相同类型的文章内容建立思维导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应用思维导图的意识,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解文章中的思维逻辑,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学生掌握思维导图后,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轻松掌握了语文知识,减轻了压力,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深化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朱敏彦.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03):30-32.
[2]敏敬霞.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读写算,2023(17):32-34.
[3]刘晓雨.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 家长,2023(08):142-144.
[4]朱敏彦.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3(03):30-32.
[5]孙晓青,吴纯纯. 思维导图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6):131-135.
[6]唐旭栋.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名师在线,2022(31):73-75.
[7]谢艳. 善用思维导图,提升作文水平:浅谈“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阅读与作文教学中的运用与策略[J]. 作文成功之路,2023(34):62-64.
[8]江燕. 用思维导图,写有效作文: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探析[J]. 格言:校园版,2023(24):38-40.
[9]公维珍.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实践运用[J]. 山西教育:教学,2023(08):67-68.
(责任编辑: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