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静龙 , 何劲峰
(1.湖州学院 党委组织部(统战部、人才办), 浙江 湖州 313099; 2.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法律系, 江西 南昌 330003)
高校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统战对象的云集之地,也是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做好民主党派及无党派重点人物工作的主要阵地,更是强国建设之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的战略要地。高校统战团体是指在高校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等统战成员为主体建立的具有鲜明统战性的基层组织或团体。高校统战团体建设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更是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依托和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对做好统战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1]9-10。因此,正确认识高校统战团体建设的本质内涵、现实意义及其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对于更好地团结凝聚广大党外人士服务高校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6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发展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国高校党委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深入研究探索高校统战团体建设的路径方法。随着各高校统战团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成员的日益增多,高校统战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为推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指以各民主党派成员为主体组成的具有政党性质的党派基层组织。这类统战团体以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形式出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战性。其组织形式和制度体系相对较为健全,层级管理可上至党派中央组织。
2.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简称知联会)是指由无党派人士和未加入党派的党外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联谊性、统战性的社会团体组织。这类统战团体往往以松散型、联谊性方式出现,一般由学校统战部根据工作需要组建。
3.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 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是指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主体组成的具有联谊性、统战性的社会团体组织。这类统战团体往往具有开放、自由、活跃等特点。
除此之外,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还建有以侨眷侨属为主体的侨联委员会、以台胞台属为主体的台湾同胞联谊会、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联谊会等各种团体组织。
高校统战团体是高校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凝聚党外人士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具有“统战性、民间性、知识性”等特点。
1.统战性 统战性是高校统战团体的政治属性。高校统战团体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凝聚思想、巩固共识为主要任务的群团组织。统战性特点要求高校统战团体必须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2.民间性 民间性是高校统战团体的社会属性。高校统战团体是高校统战成员为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形成的社团组织,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特点。民间性特点要求高校统战团体必须按照组织规则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组织活动、开展工作。
3.知识性 知识性是高校统战团体的内涵属性。高校统战团体是由高校知识分子组成的群团组织,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天然优势。知识性特点要求高校统战团体必须发挥好人才智力优势,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之力。
高校统战团体主要由从事教育以及教育管理工作的知识分子群体组成。高校统战团体成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文化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社会影响大 高校统战团体成员的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一般都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他们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领域,大部分是高校各部门各条线的业务骨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体力量,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2.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高校统战团体成员注重个人价值追求,因而,不同区域、不同高校院所之间的利益差异容易激发专业技术强、教学水平高、资源丰富的高校统战团体成员的流动愿望。特别是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和能力水平,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高校院所甚至行业企业等单位间流动。其目的在于追逐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载体,追逐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优化。
3.富有多元化思想倾向,个性特征较为明显 从总体上来看,高校统战团体成员的思想面貌健康稳定、积极向上。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关爱学生群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各种思潮观念也冲击着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大量海归群体的出现,使高校统战成员在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倾向。
4.具有较强的民主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伴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发展,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学历知识的新要求,校地干部双向使用通道已逐步打通,这为广大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进入政治生活和社会舞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这些宽松的政策,也为高校统战团体成员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在这样的环境里,高校统战团体成员潜在的民主意识得到激发,民主思想逐渐显露。他们对国家政治、社会管理、民生福祉等内容越来越关心,兴趣越来越浓厚,参政议政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这充分体现了高校统战团体成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
1.高校统战团体建设是构建高校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重要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2]3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凝心聚力工作,就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校统战工作作出了系列重大部署。我们必须认清时代背景,着力构建高校统战工作大格局。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统发〔2004〕62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统战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台湾同胞及其亲属(包括在大陆定居的台胞和就读的台湾学生)、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同时,《意见》强调:“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特殊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是高校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必须通过建立平台载体、团体组织等手段,把广大统战对象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从而更好地凝聚起发展的合力。因此,高校统战团体建设既可以有效延伸统战工作,也可以达到分类施策、细化服务的目的,有利于更好地凝聚最广泛的思想政治共识。
2.高校统战团体建设是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支撑 《意见》指出:“高校统战工作本质上是做团结人的工作。把各方面统一战线成员团结起来,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统战团体成员大多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一线的重要骨干,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是实现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支撑。因此,通过建立统战团体,把大家分类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既可以充分调动统战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优势;既可以达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效果,又能为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助力。
3.高校统战团体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3]55-58。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实际来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人才培养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高校,统战对象相对集中,往往汇聚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党外代表人物。这些统战对象一般都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具有敏锐的思维和批判的精神,活跃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同时,又承担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时代重任。他们的政治倾向、立场观点、价值取向、人生追求、思想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建立统战团体,强化对高校统战对象的政治引导和教育引领,有助于广大师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能够凝聚起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大力量,从而更好地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4.高校统战团体建设是凝聚力量服务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建立高校统战团体,可以更好地把优秀的统战团体成员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可以搭建他们服务社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国家政治协商、社会事务管理和民生改善项目,更好地发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中坚力量的作用,让他们为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1.自身建设相对薄弱 主要表现在:(1)组织建设相对较弱。高校统战团体成员主要由教师组成,他们个性相对较强,独立思辨力较强;而统战团体本身是松散型组织,缺乏刚性约束,因此很难组织起来。(2)经费缺乏保障。目前,大部分高校是按人头划拨统战团体建设经费的,而高校统战团体尤其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其成员相对较少,因此,基层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很难保障。(3)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由于统战团体成员来自各方面,高校统战团体缺乏固定的平台和工作条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统战团体大多在统战部门的带领和要求下开展活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不够。
2.整体发展不够平衡 主要体现在:(1)发展水平不均衡。受民主党派界别特色限制,民盟、九三学社成员及党外知识分子相对较多,这些统战团体组织相对健全、工作相对规范,并在活动中容易凝聚力量、打造品牌;而其他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因成员相对较少,开展活动就相对较为困难,凝聚力、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作用发挥也较为有限。(2)发展数量不平衡。从全国来看,有的高校的统战团体建设较为成熟,数量较多,已形成多个统战团体,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而有的高校的统战团体建设还处于筹建阶段或发展初期,数量也较少。(3)发展质量不平衡。从实践来看,高校统战团体成员大多具有同类研究方向或共同价值观,但团队内部在年龄结构、梯队层次、干部培养等方面往往缺乏长远规划,从而会产生小群体过于集中的现象。
3.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高校统战团体建立的宗旨在于有组织地团结统战成员,更好地凝聚推动高校高质量科学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合力。(1)接触面窄,作用发挥受限。高校统战团体所联系的群体基本是清一色的教师,智力优势特征较为明显,个人的专业方向与专业特色也较为突出。但是,高校教师与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接触较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和载体有限,只能在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作用。(2)缺乏参政议政的制度设计。由于高校尚未构筑起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完备化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和参政议事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双代会”工作机制,高校统战团体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开展协商议事、实施民主监督等方面缺乏制度性设计,因此统战团体及其成员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规定,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4]。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统战团体建设,积极引导各统战团体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作用,高校党委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的相关要求,立足高校实际,认真研究和把握高校统战团体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宏观指导和具体帮助,确保高校统战团体科学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5]因此,高校党委要牢固树立“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切实加强对统战团体成员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他们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重视统战团体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其民主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切实加强统战团体成员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多党合作史教育和红色教育等各项有益活动,努力增强其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共识和力量。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实现组织有序运转的保障。要建设好高校统战团体,必须形成有利于发挥优势作用、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机制。(1)健全完善组织工作机制。必须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明确其主要职能、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设定其职责任务,确保其组织能够科学有序运转。必须完善资金来源与使用管理制度,为统战团体开展活动提供保障。(2)坚持依法自主管理。要帮助和引导各统战团体增强主体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作为自己的内生动力,依法依规按照章程把统战团体建设好、培育好、管理好。(3)建立健全信息沟通与诉求表达制度。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建立联谊联络、谈心交友、定期座谈、征求意见、信息反馈等制度,努力实现与统战团体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好地与他们联络感情、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一起探讨问题。
统战工作是一项特殊的群众工作,政治性强、人情味浓、艺术性高。要做好高校统战团体建设,必须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具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必须尊重高校统战团体成员是知识分子的实际情况,着力开展专题研讨、学术研究、文体比赛等富有特色的活动,把统战成员组织起来、活跃起来,推动统战团体实现由散到聚、由量到质、由低到高的全面发展,切实增进高校统战团体成员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认同和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从而实现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聚焦与跃升。(1)以学习教育凝聚发展共识。要充分利用“两会”召开、政府和学校重大决策规划发布、“五一口号”发布纪念日和国庆、春节等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及时开展相关活动,组织广大统战团体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悟,统一思想。(2)以开放合作推动组织创新。要进一步拓宽思路,在保持统战团体界别特色的基础上,突出时空区域、行业产业特色。高校统战团体更应善于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视角,以开放的姿态,整合优势资源,大力采用校内外联建等方式来构建统战团体。(3)以平台载体活跃组织氛围。要坚持以活动来促进凝聚力,以载体平台来激活成员活力。通过人文讲座、学术沙龙、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来活跃组织氛围,提升组织凝聚力。
统战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统战成员的桥梁与纽带。建设高校统战团体应该深刻把握好“照顾同盟者利益”的统战政策,全面贯彻“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工作方针,坚持把教育人、引导人、团结人、关心人作为工作的着力点[6]98-100,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关心关爱统战团体成员、全力维护统战团体成员利益。(1)充分尊重个体权益与个人创造。要坚持把尊重个体并维护其权益作为统战团体组织成立契约的核心内容,让个体的差异特质和个人创造得以在组织群体中发挥出巨大能量,保护、尊重和维护个体的利益。(2)贯彻落实高校统战工作有关要求。要全面落实高校行政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中党外人士的配备要求,严格执行“教代会、工代会”基层教师代表不少于60%、党外代表要有一定数量的要求,切实保障高校统战团体成员的政治待遇。(3)建立联系服务制度。要建立党政班子领导联系统战团体重点人物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切实架起引导、帮助和照顾同盟者的桥梁。
高校统战团体要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切实把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学校事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狠抓岗位建功。要引导广大统战团体成员聚焦教育教学主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本职使命,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积极参政议政。要引导广大统战团体成员聚焦党委政府关注的重点、学校事业发展的难点、社会民生的痛点,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真正发挥“智力库”和“人才库”的作用。(3)参与社会服务。要把统战团体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让统战团体积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智力优势,通过咨询服务、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多种形式,服务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高校统战团体建设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统战团体具有统战性、知识性等特点,高校统战团体成员也具有自身的特征。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统战团体建设的意义,看到统战团体建设存在的不足,从而推进高校统战团体建设,并促进其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