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四新”(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的提出,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举措。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跨学科交融、守正创新、求变是主要特征。这种形势下,高校多语种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多语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到为国家培养外语人才的质量,因此,多语种教师必须寻求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与时俱进,在交融中守正,在求变中探索,在创新中生存。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的教育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京津冀一体化下教师协同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进而间接影响京津冀一体化效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P3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人才一体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2]因此,“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处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核心地位”[3]。人才的培养一定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京津冀教师协同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助力和更多的可能性,对于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才智力赋能京津冀一体化,必然使京津冀的发展冀如虎添翼。
(二)京津冀一体化下教师协同发展可以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从而为培养高质量、高精尖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京津冀一体化下教师协同发展为平衡京津冀教育资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P33-34)我们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最大的动力和引擎,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取决于高校创新发展水平,高校创新发展水平是区域重要的创新主体和源泉。[4](P29)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没有教育就没有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更需要教师专业知识内涵不断提高,需要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三)京津冀一体化下教师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参与国际竞争注入强劲的活力。“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三大板块由南向北梯次推进,京津冀越发显示出其作为中国北方经济龙头、作为我国第三增长极的带动作用。”[5]“京津冀区域合计人口规模超1亿人,内需潜力巨大,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桥梁。”[6]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京津冀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多语种人才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京津冀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建设非常重要。
(一)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三地多语种教学条件的差异。“从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地的分布显著不均衡,教育发展水平也不同。京、津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北省则处于中下游水平,部分指数仅有北京市的1/4甚至1/5。”[7]京津多语种教学教育资源丰富,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软硬件条件、众多的高水平高校、大批卓越的专家学者、悠久的教学历史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比如,北外就有多语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北外开设101种外语,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目前我国覆盖面最大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也是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而河北多语种教学资源远远不如京津地区丰富,相比京津地区,教学条件有差异。
(二)京津冀高校布局不均衡,导致三地多语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机会有差异。京、津名校汇集,而河北高等名校非常少。京津冀共有中央直属高等院校51所,43所在北京;京津共有“985工程”和“211工程”高等院校39所,河北省仅有1所。这种情况下,多语种教师自身专业提升、进修、提高学历的机会的便利性就有差异。
(三)京津冀高校结构层次不均衡,导致三地多语种教学层次不一,各有侧重。北京地区侧重顶尖人才的培养,2014年研究生占比已经达到了39.2%,远高于全国水平,并在2020 年上升到了48.1%,而本科生和专科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相比之下,天津地区各层次培养人才比例相对平稳。而河北地区对于顶尖高层次人才培养侧重程度相对较弱,研究生占比在4.0%~5.1%之间,本科生占比明显下降,专科学生占比明显上升。京津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侧重点不一样,京侧重研究生层次人才的培养,津侧重本科人才培养,冀侧重专科人才培养。[4](P29)
(一)统筹整合京津冀优质教学资源,建立京津冀长期、稳定、完善的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成长体系,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共赢。这个教师专业发展成长体系的建立需要京津多语种资源雄厚的高校起到引领示范的贡献作用,制定一整套长期、稳定、完善的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成长业务培训体系。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线下,京津冀有多语种的高校组成教师专业能力扩展、提升联盟,定期组织多语种教师在联盟体内随堂听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整合京津冀多语种教育资源,共同为京津冀高校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真正提升多语种教师的专业水平。另外一种是建立京津冀多语种空中虚拟教研室。京津多语种有实力的高校牵头,设立不同语种的虚拟教研室,定期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系统学习培训和经验交流。在虚拟教研室系列活动中,多语种教师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借鉴教学心得,这能促进教学新思路产生;在虚拟教研室中定期实施多语种教师联合备课、科研探索,扩展提升多语种教师专业和科研能力;还可以利用各高校资源建立学术交流云平台,聘请业界、学界大咖定期进行学术云讲座。统筹京津冀多语种教师专业教育资源,建立京津冀长期、稳定、完善的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成长体系对于多语种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二)京津冀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建立京津冀高校多语种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定期交流交换、访学,促进多语种教师教学能力快速提升。每个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实际都不一样,各自有自己学校的优势所在,因此,京津冀高校多语种教师应该多交流、多交换,建立定期交流交换机制,定期轮换上岗,定期访学,这对于加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锻炼处理应对各种教学场景的实际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提升效果。河北省应发挥地域空间优势,承接京津教学资源外溢。可将河北作为京津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与京津高校合作办学平台。在京津的带动和提拉的作用之下,其教育资源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和提升,而京津地区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建立长期多语种竞赛机制,为提升多语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供助力,从而激励多语种教师专业能力快速发展。竞赛对于提升多语种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作用。竞赛方式包括定期举办京津冀高校多语种教师教学法基本功竞赛、多语种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引领广大多语种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在竞赛中多语种教师多个视角的交流,会使教学理念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启迪教师的思想,大大拓宽多语种教师的教学思路。
(四)建立京津冀高校通识课“慕课”互通有无机制,加快京津冀区域内高校学生通识课“慕课”学分互认进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进程。统筹京津冀优质通识课教学资源,加大基础好、影响力大、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开设的通识课“慕课”力度,区域内设立通识课“慕课”学分互认机制。每所高校的通识课“慕课”各有特色,资源也不尽相同,教学过程也不一样,教学效果更是不一样。因此,加强京津冀高校多语种通识课“慕课”互通有无机制,加快区域内高校学生通识课“慕课”学分互认进程,对于多语种教师的成长也具有激励、推动作用。
(五)激发京津冀高校多语种教师内驱力,使多语种教师自觉实现自身能力不断的突破,进而达到全人发展。
1.“三进”工作是新文科建设实践的一部分,因此,对多语种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个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多语种教师更应该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理解当代中国。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外语教学新理念,“三进”工作是外语教学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种思潮不断交锋、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各种巨大风险挑战也不断接踵而至,当代的中国处于这种日趋复杂的大环境下,与世界交流互动更需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宽阔的全球视野、较强的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主动占领世界的舆论阵地。[8](P76-77)而中国高校的外语教育一直以介绍国外的理论、思潮的偏多,[8](P77)缺失当代中国的内容,而“三进”正是补充外语教育缺失的有效举措,是强根固基之举。把中国的声音传播出去,把中国取得的成就、中国治国理政方案介绍到国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使中国继续更多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中。如何在多语种外语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外语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这需要多语种教师的大智慧,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国实践、探究中国理论更需要多语种教师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不断探索实践,探索出更多深受学生欢迎、富有成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真正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学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2.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教师应该自觉提升数字素养,以智慧教育赋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多语种外语教学。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交融的趋势越发明显,同时新技术赋能教学也越来越成为趋势。作为多语种教师要想生存,要想高质量地实施教学过程,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每位多语种外语教师都应该有危机感,紧跟时代脉搏,不断学习新技术、了解新的业界信息。2022 年11 月30 日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标准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 个二级维度和33 个三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五个方面。”[9]这个行业标准对于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具有促进作用。数字赋能多语种外语教学势不可挡。为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多语种外语教师必须重塑教育理念,时时刻刻保持数字意识,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自我提升数字素养。
3.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外语教师应该具备跨学科知识,建立跨学科教学协作团队,加强团队协作的参与意识。跨学科交融是新文科的特点之一,多语种外语教师应该自觉加入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团队,参与到相关自己感兴趣或与自身教学相关联的跨学科教研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参与,了解相关跨学科知识,从而更好解决教学科研问题,共同进步。通过参加跨学科教研活动找到把自己所教专业课和相邻学科交融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真正交叉交融。
4.新文科背景下,多语种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时刻要有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同时又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模式。
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思辨能力的培养在中国高等外语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薄弱的环节,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相关理论,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并加以实践,[10]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同时又能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模式,最终全面提升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在新文科背景下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如何在跨学科中实现多语种各专业在守正中创新、如何使多语种外语教育与其他学科真正融通、如何使多语种外语教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真正引领学生价值导向,在求变中发展,实现“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这是广大多语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教师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京津冀高校多语种教师必须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内涵建设,才能在新时期多语种外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中沉着冷静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