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并将“智慧教育”列入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之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
随着数字化时代来临,人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将成为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社会经济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快速改变,倒逼教育系统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转型和升级,才能应对这一形势。因此,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应对新阶段人才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实现从教育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这一过程中,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智慧教育的可行发展模式,力图融入新技术,构建新生态,开创新局面,显著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武汉市汉阳区顺应这一形势,迎难而上,锐意改革,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
其一是教育治理的改革。
在利用新技术赋能教育治理方面,一直困扰各地的难题是如何实现区校一体化。由于区域教育管理系统和学校管理系统的脱节问题普遍存在,区校数据“两张皮”是各地都很难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武汉市汉阳区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他们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开发了汉阳区智慧教育云平台,集成了武汉教育云优质资源、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家校沟通等共性应用模块,汇聚了区校优质特色资源及第三方应用,实现了“基础平台、共性应用、OA管理、大数据、服务保障”的区校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支撑了区域智慧教育均衡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汉阳区根据武汉市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区级教育数字底座,推进区域教育数智化转型,取得了良好成效。
其二是教师能力的提升。
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研修提供了新空间、新平台、新渠道,利用技术赋能教师发展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汉阳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科研中心将信息技术与教研活动融合,探索技术赋能智慧教研,结合区域教育情况,基于武汉教育云平台,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实现了跨时空教研。如线上收集教研主题意见,再拟定线下专题活动,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借助云平台实现共创式备课,使教研过程可呈现、可记录,教研成果可存储、可推广,促进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的汇聚、交流与分享。汉阳区构建人工智能下的“教—研—评”三位一体区域教研新模式、加强大数据下的“研—训—教”一体化智慧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路,对各地开展教研活动和组织教师培训具有启发意义。
其三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如何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学习情境和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武汉市汉阳区郭茨口小学从游戏化、情境化、项目式教学出发,通过设计与实施“秘境课程”,在课程建设与学习变革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学校巧妙采用了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密室逃脱游戏思路,基于“秘密教室”情境,设计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活动,课程主题化、项目式特征明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从密室课程设计案例可以看出,该课程强化跨学科知识整合,將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该校将游戏化情境与真实问题情境融合的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思路对相关学校具有借鉴意义,既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四是实验教学的变革。
虚拟现实技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为解决中小学实验教学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汉阳区教育局电教馆利用“实践共同体”这一独特的组织形式,推动区域虚拟实验教学的协同发展,在探究、合作、实践、创新、共享、共赢的核心价值引领下,围绕虚拟实验教学应用机制、模式、队伍、案例四大方面,开展实践探索,让虚拟实验教学真正契合师生需求。根据“相互补充、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用出价值”的应用原则,提炼出共同体虚拟实验教学应用模式,如“沉浸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合式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就是非常有特色的教与学模式。汉阳区形成学科虚拟实验教学应用策略,建成适合虚拟实验教学的学科课程体系和学习环境,通过组织一系列虚拟实验教学的实践与创新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该成果已被复制推广到全国不少地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武汉市二桥中学从“技术+环境”“平台+资源”“机制+数据”“文化+创新”四个方面进行“VR+教育”实践,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场景,转变育人理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助力教学方式变革来促进育人方式的改革。学校将“央馆虚拟实验”教学服务系统的资源与武汉教育云互动课堂教学平台相结合,选择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虚拟实验资源,组成校本资源库,开展实验课堂教学实践,基本构建了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沉浸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围绕“建、配、管、研、训、用”六个方面总体谋划虚拟实验教学推进工作,构建阳光智慧教育实施新路径。学校整合“央馆虚拟实验”、思政课程、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和学科综合课程,使“沉浸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更多学科上得以延伸,让情境体验、仿真虚拟在校园随时发生。学校整体设计较为完整,形成了一套“沉浸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应用体系,有较强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其五是落实“双减”的要求。
“双减”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关注重点,也是各地正在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如何在不增加时长、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呢?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根据“双减”政策精神,推进智慧课堂教学变革,总结基于“墨水屏”学习终端的“精准教+自主学”实践案例,从“精准教”“自主学”两个方面探索教学实施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常态化采集与分析学生各项数据,形成个性化知识图谱,同时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为学习靶向目标,形成学生“自主学”的闭环,提升学习效果。学校基于“精准教+自主学”模式,形成学生“学前有导引、学中有路线、学困有导师、学途有同伴”的自主学习路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推动学生自适应学习以及规模化、个性化学习,体现出深度学习价值。该校探索的“精准教+自主学”的教学模式顺应了当前的政策规划,是对教育教学改革做出的有益尝试,其取得的成效可供相关学校和地区借鉴。
其六是改革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难点,也是一块非常难啃的教育改革“硬骨头”,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中小学教育评价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楚才小学基于武汉教育云平台构建了“五育”评价体系,以“课程+活动”为“五育”融合实施的载体,以云平台为“五育”融合评价的实施途径,创新教育评价。该校将教育评价根植于学校课程建设中,通过活动关联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形成了多样性的综合评价。学校很好地践行了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基于丰富的过程性、个性化数据,构建全面、立体的学生综合素质数字画像,使得教育评价更加多元、动态,教师和家长可以精准了解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做出引导和干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校的教育评价工作在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当前,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启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全要素创新,通过教育的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改变教育发展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的深刻变革,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