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韵 石伟平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2019年,我国启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改革,已经初步建立“中—高—本—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本—硕”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衔接关键在于课程体系衔接,然而,当前对专本衔接问题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价值和路径等问题,鲜有针对具体课程衔接的研究[1]。一是初步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但尚未关注专业核心课程。国家层面研制课程标准还局限在公共基础课程,研制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迫在眉睫。二是仍集中在中高课程衔接,专本课程衔接研究较少。中高职衔接研究和探索较早,但大多是各省市自主实践改革[2],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标准制度建设仍然落地难[3]。三是课程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局限,未形成纵向与横向贯通的通道。目前职业教育课程的标准化建设相对独立,多是围绕某一门课程制定标准,未形成课程群的联动效应,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也尚未建立规范化和一体化课程体系。日本在20世纪已建立起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开发了“专科—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优化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日本出台《示范核心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作为课程指导标准,对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科学的课程设计理念、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和完善的保障机制也为我国专本衔接的课程建设提供了镜鉴价值。
日本《指南》的出台是日本顺应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日本重视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现。《指南》中的课程设计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律,从高等专门学校到专攻科,日本试图建立标准化的专本衔接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标准的适应性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962年,日本创建了旨在培养实践型中级技术人才的五年一贯制高等专门学校(以下简称“高专”),专业主要集中在工业类和商船类。1976年,日本创建了技术科学大学,旨在培养指导型高级技术型人才[4],与高专形成了有效衔接。1992年,日本在高专内部设置了专攻科,实行学制2年、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专后技术教育,进一步完善了“专—本—研”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技术革新和发展,职业教育层次的延伸和体系的日趋健全,日本对教育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要求愈发多元,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和统一的标准体系。为此,日本相关教育部门聚焦不同层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着手制定包含课程内容及教育目标的“示范核心课程”。
在与产业界和大学相关人员的紧密合作下,经过多次讨论,教育部门最终于2012年3月发布了《示范核心课程(试行方案)》[5]。经过几年的优化,2020年又补充出台的《示范核心课程指南(经济·商务系)》[6],明确了经济·商务系专业人才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该《指南》不仅对高专的课程标准做出了明确要求,还明确规定了在专攻科和技术科学大学层次的课程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指南》的纵向贯通一体化,实现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统一。基于《指南》的课程设计,日本在这种纵横互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下取得了不俗的办学成效。相关资料显示,日本现有的51 所高专学校均设置2年制专攻科教育课程,2021年高专毕业生中有40%进入到专攻科或大学继续深造,很多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工学部等都接受高专的插班,而专攻科毕业生中也有40%选择入学研究生院(大学院)继续学习[7],进一步完善了日本职业教育体系通道。
日本制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标准,并非基于某一门课程而制定,而是站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整体性思考,如何更好地还原职业知识,如何处理知识群、职业群与课程群的关系。职业教育课程不局限于单一技术知识,而是偏向“职业任务”的系统化知识,以养成“关键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旨归[8]。日本将不同职业能力相关的知识聚拢为知识群,并形成强大的课程群,这样的课程内容选取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知识的多元化和复合性,如此有助于塑造和建构技术技能人才更完整的知识体系。
《指南》遵循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对相关的不同专业领域作出了全面且详细的规定和要求,体现了一体化的学习进阶理念。《指南》主要分为三个主体内容(见图1),全面细致地阐释了示范核心课程的内涵及《指南》的实施要求。从基础能力到专业能力再到跨领域能力,日本在课程设计时主要围绕技术人员职业能力的递进式发展,遵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同时这种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而设计的课程结构,也能更加集中课程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资源配置。
图1 《指南》内容大纲
《指南》以示范核心课程为基轴,发挥着课程建设、教育质量、教师发展、学生评价、学习成果转化认定与机构认证参照六方面的功能。具体而言,一是改善以培养实践性、创造性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各国立高专课程,如帮助改进教育方法、推动教材开发等;二是明确教育内容和目标,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开展和促进为达成目标的FD/SD 活动①;四是作为学生检查和评价自己学习成果达成状况的基准;五是有利于与其他高专和其他大学的学分互换的标准化和大学编入时已修科目的学分认定的顺利化;六是对于学位授予机构的认证评价和JABEE(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认定机构)的项目认定、审查而言,《指南》可作为有关教育成果的自我评价指标使用②。
在定位上,《指南》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的总体纲领和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不同教育层次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最低限度的能力基准。同时,《指南》还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描述了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的具体学习内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对不同专业领域学生职业能力要求做出了详细规定;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学生纵向的职业能力培养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质言之,《指南》可作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与教学进程设置的依据,也能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提供基本依据。在实践中,各院校基于《指南》中所确立的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培养,并依据《指南》对各后续工作的要求,对培养结果进行多维度的质量保障,在宏观层面上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层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差异性。
日本《指南》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进阶课程体系为核心、PDCA 循环为保障,借助示范核心课程实现了纵向贯通与横向融通的课程体系设计,其典型经验与特色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理念、结构和实施保障四个方面。
《指南》对标国际教育理念,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为基准,以ASCE[9]的BOK2[10]为参考,根据千叶大学的调查研究整理而成,其与JABEE 关于学士课程类似项目的认定标准具有一致性。遵循这样的开发逻辑,其科学性和应用性得以彰显。高专毕业后主要进入本系列的专攻科(advanced courses)继续深造,旨在针对该类别学校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以上学历者,在特定的领域,培养专业领域宽、技能水平高、创新实践能力强的更高层次技术人才。
《指南》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将示范核心课程作为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目标达成的参考指南,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跨领域能力三个维度设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南》构建的学生能力培养思路是:在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各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领域能力。所有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学基础等方面;专业能力根据学科领域的不同而细化;跨领域复合能力则包括了通用技能、态度和志向、综合性学习经验及创造性思考能力(见图2)。
图2 示范核心课程的核心和模型
同时,《指南》 在纵向上根据学历层次不同、认知能力不同,由低到高将目标的达成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新6 个等级,同时将具体的能力要求对应至不同学习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表1 中体现了各项能力不同的等级水平要求,高专学校主要定位在中级技术型人才,而专攻科主要定位于技术管理和研发人才。通过能力、等级和阶段三个维度的定位,示范核心课程的目标得到了深刻的阐释,不同职业能力要求在达到水平上体现出差异,既有一定差别,又能够很好衔接。
表1 各能力的等级要求与阶段目标
《指南》作为一份课程建设文件,其中所提到的实施要求并非绝对的标准,其作为参照性的标准给各层次的学校留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各学校可追求自身的特色发展。此外,《指南》也基于共享发展的理念,要求各高专共享实施经验,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地应用和推广。
示范核心课程并不是课程本身,也未指定特定的科目或进修学年,而是汇总了不同层次课程编制时的学习内容及其到达目标的指导方针[11]。首先,示范核心课程的内容留给了学校一定自主空间,院校需在示范核心课程标准基础上,根据地域性和国际化等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拓展课程内容。其次,教师们通过各种途径共享教育教学成果,如借助同行评价、教学作品集与教学文件夹展示等方式增进沟通并开阔视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示范核心课程的实施效果。再次,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南》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开展支持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实践。《指南》构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布局,院校在此基础上开展立足于特色的教育实践,开发共享高质量的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优化教育环境并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指南》中提到,通过大学编入时对高专生已修课程的学分认定,可以有效衔接高专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另外,借助多元化与标准化的课程安排,高专层次的学校既保留了一定的普通教育内容,同时还能实现高专与其他大学的学分互换,拓宽了学生横向流动的渠道。
《指南》的课程贯通设计也服务于日本学制体系,其中纳入了高专、专攻科与管理者和工程师不同学习阶段的目标,从生涯发展的角度为课程纵向衔接提供了参照标准。高专毕业生无论是攻读专攻科,还是升入技术科学大学,均能借助《指南》能力目标实现先前学习成果的认证,通过学分的积累转换,顺利升至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指南》十分强调学生的基础能力,高专也围绕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工学基础四方面的能力设置了普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实现部分学分互换,为学生转换到普通教育轨道提供了可能。
在具体实践中,高专形成了包括一般科目与专门科目的“楔形课程体系”(见图3)。一般科目包括国语(日语)、数学、英语、化学、物理、历史、体育、音乐等;专门科目包括以实验、实习为中心的、与各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课程比例按照学生的年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递进,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减少一般科目、增加专门科目。此外,《指南》着重强调了跨领域能力,这也对高专课程有了新的革新要求,当前高专积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加入了很多人文类的课程,如现代社会论、社会文化史、科学技术史等课程[12]。以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跨学科能力,人文与技术的融合成为日本职业教育办学的大方向。
图3 高专的楔形课程体系
为有效保障《指南》示范核心课程实施质量,示范核心课程采用PDCA 循环管理方法。从计划(Plan)、实施(Do)、检验(Check)与行动(Action)四个阶段提出了多项要求。在PDCA 循环的基础上,《指南》还着重阐释其质量保障措施,构建了一套科学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受社会与企业应对的技术问题日渐复杂、产业经济环境动荡与科学技术革新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指南》中的所有措施都会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原则上以5年为周期进行修正。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是基于《指南》的核心宗旨进行课程设计,要求学校必须制定包含示范核心课程的教育目标、学习内容和教学大纲。另外,实施有组织的FD/SD合作,基于各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和组织。第二是构建有效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的评价方法,要求明确基于能力的学习内容和水平要求,并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指南》针对不同能力类型给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借助CBT(Computer Based Testing)③评价“核心”部分的知识和能力,借助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等评价跨领域能力的“示范”部分。第三是师生教学过程可视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特色在于利用教学文件夹记录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可视化,同时利用学习文件夹结合学生学习活动的记录来实现学习过程可视化。第四是构建学生自主持续学习机制。要求院校在参照达成度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理解评价指标,从而进行主客观的多方评价。以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沉淀出具有社会贡献和社会参与意识等相关的学习成果。
通过《指南》的锚定,日本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更加具体,在日本技术人才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亦更加清晰。《指南》作为支撑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为我国专科和本科层次课程衔接提供了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启示。
《指南》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一项标准文件,其本质是一种 “官方/计划课程(official/planned curriculum)”[13],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课程文件或材料。《指南》所倡导的“示范核心课程体系”虽然不是具体的教学计划,但其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做出了纲领性指导。围绕《指南》展开的标准化建设,顺应了日本产业界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涯发展铺设了清晰的轨道。
为更好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可以合理适当地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经验。借鉴日本《指南》的经验,我国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标准先行,通过标准衔接不同层次与类型的课程体系,构筑起支持学生生涯发展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首先从课程本身的多元化结构来看,我国高职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组成,不同课程类型有着不同的主体、要求和内容,需要分类建设课程标准[14]。其次从跨层次的衔接来看,新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已对中高职专业一体化作出了设计,未来需要对五年一贯制、“3+2”与“3+4”等模式包含的跨层次学习内容和能力目标进行有效的统整。贯通培养不仅是学制体系的衔接,更要达成标准统一。例如,在推进高职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时,不应仅注重学段或学制上的衔接,而是从内容和目标等要素上做一体化的标准布局,注重不同层次教育间的课程衔接与学分转换[15]。
《指南》在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充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建构科学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参考。如前文所述,《指南》作为课程编制指南,其开发主体包括了政府、产业界与学术机构等,所建构的课程内容与目标体系也基于国际通用标准,强调能力本位,并围绕着不同阶段的各项能力需要进行一体化进阶设计。依据这一逻辑,专科和本科层次的专业课程及各要素目标与《指南》所设定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在课程体系及课程的设置、内容、教学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都围绕这个目标贯穿始终。此外,在《指南》的指导下,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体现出了系统性和综合化,这也回应了当前产业界对具有宽厚基础和综合能力强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未来我国教育部门需遵循专业人才成长规律,接轨国际能力评价标准,以专业群为单位开展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调研,通过专业群链接知识群、课程群和能力群,明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与能力目标,体现一定的层次性、衔接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各职业院校需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特色、理念与定位生成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此目标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指南》不仅对人才培养工作做了细致的顶层设计,还对示范核心课程的实施以及质量监测工作进行了部署。在实施策略上鼓励各职业院校共同进步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各职业院校能有效地对示范核心课程进行吸收转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在质量保障上基于PDCA 循环管理系统对各项推进工作进行了完备的设计,涉及教学大纲、课程评价方法、组织管理、学生主体性与本身的元评价和改善更新等多个方面的要求。遵循这样的逻辑,有助于真正将《指南》的政策文本实践落地,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效。
借鉴《指南》的经验,我国职业教育专本一体化课程衔接还需要在政策实施与质量保障机制上加以完善。首先是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在统一标准框架的指导下发挥职业院校的自主性、教师的能动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坚持系统优化的思维,加强区际、校际实施经验的沟通共享,发挥多元协同的“涌现”效应。其次是在质量保障的构建上,可借鉴PDCA 循环系统,从计划、实施、检验与行动四个方面构建一体化的长效发展机制,在各个阶段设定不同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形成政策执行的行动逻辑闭环,确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水平。此外,还需从组织管理与评价监督上加强质量保障,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注重对标准政策周期性的评估反馈,以根据产业发展的新变化做出及时调整。
注释:
①FD/SD 是源于美英,广泛开展于发达国家的教师开发活动。
②国立高专接受JABEE (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认定机构) 实施的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认定制度的审查,截至2021年3月,共有35 所学校的49 个项目被认定。日本技术人员教育认定制度是对高专、大学等高等教育机关实施的技术人员教育计划进行评价,认定满足社会要求水准的计划的制度。
③Computer Based Testing (CBT)是为了保证高职
高专教育的质量,以示范核心课程为基轴,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与学习水平提高相关的改善活动,以确认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