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香榕,刘锦玲,严明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外科,福建福州 350014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尽管综合治疗手段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根治性切除手术仍是治愈结直肠癌的最有效方法[2]。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是结直肠癌临床管理的重要目的。
术前营养不良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肿瘤压迫、浸润及转移,造成患者腹痛、腹胀、食物摄入减少、影响消化道功能;同时,肿瘤异常代谢、慢性消耗、心理负担增加,导致患者出现体质量显著减轻、虚弱、肌肉减少症,甚至发展为恶病质。2015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将营养不良定义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不足,即蛋白-能量营养不良[3]。研究表明,营养不良与手术后不良临床结果有关,如影响术后康复、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4],因此术前评估、监测和治疗营养不良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目前临床上已有几种工具用于评定营养状态,但各个量表侧重点不同,敏感性、有效性各异。为统一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2018 年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诊断标准(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 Criteria,GLIM)达成共识,目的是促进营养不良评定的传播和使用通用标准[5]。本研究探讨GLIM 标准下术前营养不良对结直肠癌术后近远期疗效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2015 年9 月至2016 年12 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48 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术前营养不良分为营养不良组(n=109)和营养良好组(n=239)。纳入标准:①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癌;②根治性切除术;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随访可靠。排除标准:①姑息性切除术;②联合多脏器切除术;③认知功能障碍。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福建省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伦理审批号:2021012)。
通过病历获取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饮酒、既往腹部手术史、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位置、病理分期等。采用电话、门诊的形式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 年12月。生存时间为从手术之日开始计算,到随访中止或死亡之日。
采用GLIM 评估术前营养状况,该标准将营养不良分成“营养筛查”和“营养诊断”两步法。第1 步:使用营养风险筛查 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进行营养筛查,该量表分成营养状态受损、疾病严重程度及年龄3 个部分,总分为0~7 分,当总分≥3 分表明具有营养风险。第2 步:在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至少具备1 个表现型标准和1 个病因型标准即可诊断为营养不良。表现型标准包括非自主性体质量降低、低体质量指数、肌肉量减少;病因型标准包括食物摄入或吸收减少、疾病或炎症负担[6]。
采用Clavien-Dindo 分级诊断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Ⅰ级:偏离正常恢复,但不需特殊药物、介入、内镜治疗,允许镇吐药、退热药、镇痛药、平衡电解质及理疗;Ⅱ级:除Ⅰ级药物外的药物治疗,包括输血、全肠外营养;Ⅲ级:需要手术、内镜、放射及介入治疗;Ⅳ级,危及生命,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7]。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 检验比较生存率,采用Cox 回归模型对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8 例结直肠癌患者中,109 例(31.3%)患者术前出现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表明营养不良与年龄、文化程度、肠梗阻、肿瘤分期有关(P<0.05),见表1。
表1 术前营养不良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肠梗阻、肿瘤分期是术前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术前营养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半流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高于营养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前营养不良对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营养不良组术后5 年生存率为57.5%,低于营养良好组的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3,P=0.023),见图1。
图1 术前营养状态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图
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营养状态、肿瘤直径、新辅助化疗、分化程度、病理分期、神经浸润、脉管癌栓与术后生存率有关。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一步行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营养状态、新辅助化疗、病理分期、神经浸润、脉管癌栓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影响术后生存率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肿瘤可诱发全身慢性炎症、代谢紊乱、梗阻和消化吸收不良,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8]。一项研究分析显示,挪威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库中的6110 例腹部外科患者,有2161 例出现术前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可增加1.29 倍,30d 内死亡风险增加2.15 倍[9]。Song 等[10]回顾性分析918 例结直肠癌的营养状况,通过GLIM 标准发现有23.6%被诊断为术前营养不良。另一项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2.5%,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营养不良与年龄有关,老年患者牙列松动或缺失、味嗅觉敏感性降低、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合并慢性疾病,导致食欲不振、能量代谢失衡[12]。因此,临床上应更加重视老年患者的营养健康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肠梗阻增加术前营养不良的风险,肠梗阻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经口饮食摄入减少,导致营养不良[13],同时肿瘤分期是术前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期越高,表明肿瘤负荷越大、慢性消耗越多、癌细胞生长诱发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引起能量代谢紊乱越严重[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营养不良是患者预后欠佳的重要影响因素。术前营养不良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由于营养不良,机体可出现能量储备不足,免疫功能下降,抗手术引起的应激反应弱,细胞内稳态受损等,导致胶原合成功能减弱,肉芽组织形成减慢,术后愈合不佳,增加感染风险[15],致使术后并发症增多,住院时间延长。原因考虑为:①肠癌细胞具备免疫逃逸机制,且生长和分裂依靠躯体的炎症微环境。营养不良表明抵抗力弱,术后容易出现炎症反应[16];②术后辅助化疗有效消灭微小转移灶、提高生存率。营养不良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依从性下降;③有研究表明,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长期生存率造成不利影响[17],术前营养不良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影响患者的远期疗效。
营养不良的干预措施如下:①营养风险筛查:美国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发布临床指南,建议住院患者应常规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对营养不良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术后康复[18]。②饮食指导:原则上,应口服优先、蛋白质优先、足量供给。鼓励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如鸡蛋、肉制品、鱼、奶制品);对于消化道不全梗阻、进食量少的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首推口服营养补充;当口服无法满足时考虑肠外营养支持。《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营养支持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建议营养不良患者术前营养支持应≥7d,摄入目标能量为25~30kcal/(kg·d),其中蛋白质为1.5g/(kg·d)[19]。
综上,术前营养不良在结直肠癌中普遍存在,不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延缓术后的恢复,还会对远期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临床上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术前营养状态,并对营养不良患者加强管理以促进术后尽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