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利,蔡 静,马海春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徐州221006)
颅内动脉瘤是在动脉硬化、颅脑外伤等因素影响下,颅脑内部动脉腔壁薄弱老化,致使局部脑组织血管腔增生膨出的神经外科系统疾病[1]。常表现为患者突发性眩晕昏迷、头部疼痛剧烈、一过性黑蒙以及喷射性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逐步加重恶化,还会引发患者出现颅内压骤增、急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破裂等并发症,对患者日常行为生活及家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与负担,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通过阻断血液对动脉瘤的持续供应、有效避免颅内再出血,改善了临床症状,是现阶段临床治疗首选。但是由于手术时间较长,体液丢失量较大,加上潜在风险,增加了患者低血压、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恢复效果不容乐观[3]。因此,采取、科学、系统、全面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十分关键。强化护理配合手术室护理干预是指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强化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促使手术顺利开展,广泛应用于脑外科系统疾病临床护理领域[4]。本研究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实施强化护理配合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6月1日~2021年9月30日收治的8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纳入标准:①出现呕吐、昏迷、失语偏瘫、视物模糊等症状,经由头颅MRI、CT平扫、腰穿脑脊液、脑血管造影、心电图等检查,符合《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5]诊断标准者;②对本研究了解详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颅脑外部损伤、肝肾功能衰竭、癫痫持续大发作者;②合并血管性血友病、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处于妊娠周期、月经周期、哺乳期者;④患有甲状腺癌、淋巴结癌、肺癌等疾病者。对照组男26例(59.09%)、女18例(40.91%),年龄(51.39±3.41)岁;体温(36.57±0.21)℃;病程(15.42±1.38)个月;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27例(61.36%),本科及以上17例(38.64%);病史:糖尿病21例(47.73%),甲状腺20例(45.45%)。观察组男25例(56.82%)、女19例(43.18%),年龄(51.43±3.33)岁;体温(36.66±0.24)℃;病程(15.36±1.41)个月;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下28例(63.64%),本科及以上16例(36.36%);病史:糖尿病20例(45.45%),甲状腺19例(43.18%)。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心率及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开展相应抢救措施。
1.2.2 观察组 实施强化护理配合干预。
1.2.2.1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在专科组长的组织与负责下,对参与此次研究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专用仪器设备的用途与使用、颅脑生理解剖特点知识、器械常见故障维修、显微镜下器械传递技巧与原则、夹闭术所需器械、手术安置体位等动脉瘤夹闭手术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流程的进修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应用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1.2.2.2 完善术前准备 为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发生突发危险事件,护理人员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发展程度、临床基础资料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并与手术医生对可能存在风险进行分析讨论,制订与之相关的应急预案,并根据手术常规流程进行动脉瘤夹钳、电凝刀、颅脑专用牵引器、自体血回收机、显微镜、颅脑开颅器、牵引器、液体血浆、抗凝药物及抢救药物等夹闭手术用物的准备,按规定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手术相关知情同意书等,从而有效提高手术流程的缜密性、医护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30 min前,将室内温度调整至26~28 ℃,在床单下方置放保暖加热水毯,保证颅脑冲洗液维持在38~40 ℃,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情况。待患者麻醉起效后,摆放患者手术体位,为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局部受压皮肤发生破损,还可将防压疮贴粘贴在股骨粗隆处或突出受压位置,以减轻体表皮肤与床单位之间的摩擦,头架及肢体固定处下方放置软垫。
1.2.2.3 密切配合手术 护理人员可协助手术医生将患者头皮常规全层切开,应用高速气钻仪器设备除去颅脑骨瓣,骨窗周围组织进行硬脑膜的悬吊,区间间隔15 mm,配合操作者将脑膜分离剪开,应用冲洗液冲洗颅脑内部残留的血液,促使破裂及病灶位置充分暴露在手术视野下,应用止血钳止血。将预先准备好的显微镜下操作所需器械移交至操作者手上,备好不同型号脑棉片,协助操作者分离瘤体与周围粘连组织。若术中突发急性血栓,护理人员应立即遵医嘱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若发生破裂出血,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冷静,立即将瘤体颈部夹紧,使用吸引器完全吸住动脉瘤,随后使用电凝刀及纱布彻底止血,采用尼莫或罂粟碱联合浸满生理盐水的棉片加以覆盖,以避免颅脑局部因手术刺激而引发痉挛。在手术过程中实时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情况,保证患者收缩压维持在9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手术器械台保持距离,切勿与其产生碰撞或摩擦,以免引发动脉瘤发生破裂,术中传递所需器械时,应注意稳、准、快、轻。瘤体摘除完成后,清点器械及所用纱布数量,确保无误后,配合操作者进行硬脑膜外科缝合,放置引流管,覆盖颅盖,缝合外表皮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低体温持续时间(体温正常范围36.0~37.0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患者进行综合测评,主要包括生活状态、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心理功能4个方面,满分为100分,量表Cronbach′s α为0.91,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6])。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中压力性损伤(受压部位与其周围皮肤颜色存在差异,重者可出现水疱或溃疡),术中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切口红肿(创口周围皮肤肿胀泛红,严重者可伴脓液流出),感染(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109/L、体温>38.0 ℃)[7]。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5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2.27%,对照组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率11.36%、术中低血压发生率6.81%、切口红肿发生率4.55%、感染发生率4.5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颅内动脉瘤作为神经外科系统中起病急、发展速度快、病死率相对较高的疾病之一,经由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颅内动脉瘤发生率为3.6%~6.0%,病死率在脑血管系统疾病中占22%~25%,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为15%~20%[8-9]。我国每年颅内动脉瘤发生率为(6~12)/100000,首次破裂死亡患者约占30%,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脑血管痉挛、再次破裂出血及脑死亡等严重后果,不仅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经济负担与危害,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0]。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借助内窥镜或显微镜对动脉瘤颈部进行封锁钳夹,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破裂出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1]。但是由于开颅手术过程操作较为复杂,操作者在对脑组织结构进行分离时,易压迫或牵拉周围血管,加上患者术中体液大量流失,不仅会增加术中低血压、压力性损伤及低体温的发生率,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等继发性损伤,严重时还会引发神经功能出现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12]。因此,操作顺畅、流程缜密的手术室护理配合尤为重要。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低体温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生活质量水平等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强化护理配合手术室干预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护理方法更加先进、科学,在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对疾病知识、手术相关流程及护理注意事项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强化手术细节护理干预,促使手术能够顺利开展,有效维持了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为保证患者术中体温、血压维持相对平稳状态,护理人员可在加热水毯、恒温冲洗液的借助下,防止患者体温流失。根据人体力学原理,将患者摆放成利于手术操作、减轻局部剪切力的手术体位,避免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护理人员积极配合操作者止血、溶栓等,降低了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实施强化护理配合手术干预,可达到改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