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敏,徐 芳,沈 洁
(宜兴市人民医院 江苏宜兴214200)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在国内已经发展为危害成年人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快、病情急,一旦发作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外科夹闭治疗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2]。2003年报道的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结果显示,血管内介入手术在疗效上与开颅手术效果相当[3]。虽然在不同报道中复发率有所不同,但均表明介入栓塞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传统为了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以及预后的护理干预主要以集束化护理为主,但由于缺乏更多的循证支持,在集束化护理管理过程中应用性较差、自我管理效能差、术后并发症较高[4]。由于集束化护理干预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日渐精深,以循证理念对集束化护理进行优化、补充,以发现集束化护理在临床上优劣,通过查阅文献,制订临床护理指南,充分发挥其临床价值。本研究根据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及预后等方面情况,对其实行基于循证理念下不断优化集束化护理管理策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8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收治的80例行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CT检查无蛛网下腔出血;②颅内血管造影图像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③Hunt-Hess分级[5]:Ⅱ~Ⅲ级;④依从性高,未中断研究;⑤取得患者知情同意;⑥具有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②合并其他肝、肾损伤疾病;③认知能力低下;④中断或不同意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4~71(47.18±3.90)岁;疾病类型:大脑中动脉7例,前交通动脉21例,后交通动脉12例;Hunt-Hess分级:Ⅱ级24例,Ⅲ级1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1~72(43.21±3.10)岁;疾病类型:大脑中动脉9例,前交通动脉17例,后交通动脉14例;Hunt-Hess分级:Ⅱ级21例,Ⅲ级19例。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数据较为均衡,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同意开展相关项目。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介入栓塞治疗,行常规造影,CT下对颈动脉肿瘤大小、位置、形态等进行观察,适当压力压迫穿刺点。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集束化护理措施。将床头抬高15°~30°,促进血液循环,嘱患者绝对制动休息24 h以上,1个月内不得从事体力活动;耐心指导患者排便,保持轻松心情,减少剧烈咳嗽,保证肠胃排便正常。定期拍打患者背部,协助其翻身,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若出现疼痛者可适当给予镇痛药剂,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出院后定期随访,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嘱患者定期参照出院分发的健康指导手册进行锻炼,并每隔2周来院复查。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循证理念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①成立循证集束化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1名护士长、2名责任护士以及若干低年资护士组成,所有入组护士均需预先接受循证护理培训,根据颅内动脉瘤的病情特点,如并发症、心理应激、预后等方面着手,对其开展循证理念下的集束化护理干预。②循证集束化支持:由护士长分配任务,各级护士共同通过“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对相关问题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使用Meta定性定量分析,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系统、全面评价,根据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心理应激以及预后危险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梳理各项文献内容,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总结循证报告,结合护理经验,从预后危险因素入手,对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心理应激、生理症状以及预后展开护理干预。③护理实践:依据循证报告中所得的危险因素与小组会议报告,将其干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制订完善的临床护理管理路径,其中纵轴为所要干预的事件,如护理评估、并发症预防、心理应激干预等,横轴为护理周期,设置时间为24周,0~1周为院内护理,2~24周为院外延续性护理。所有护理措施由循证护理小组承担,其中责任护士负责对每日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进度进行定期汇总并以1周为限报告。
1.3 评价标准 ①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穿刺部位感染、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血肿等。②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用于医院患者焦虑、抑郁评估,共14条,分为焦虑、抑郁2个部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或抑郁越严重。③躯体化症状自评表(SCL-90)包括感觉、思维、情感、人际关系、饮食睡眠、行为习惯等维度,得分越高说明患者躯体症状越严重。④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用于患者预后评定。1级表示患者死亡;2级表示患者生存但神经反应小;3级表示患者出现重度残疾,需要辅助照顾;4级表示患者轻度残疾,能基本工作;5级表示患者预后良好,可维持基本生活。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HAD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AD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预后效果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效果比较(例)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介入栓塞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案,但介入栓塞术后可能出现穿刺部位感染、再次出血、脑血管痉挛、血肿等并发症,对患者身心应激以及预后影响极大[6]。传统临床护理以集束化护理为主,但缺乏有效的循证支持,在护理过程中易出错、对患者预后影响较为不利。
集束化护理由是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提出,能够帮助护士与医生针对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将多项护理目的(一般3~6个)约束在同一个护理环境下,在特定的时间安排下提高护理质量与临床结局,达到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目的[7]。循证理念下的集束化护理是不断对集束化护理进行循证支持,从患者实际问题出发,寻找循证证据为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循证理念下集束化护理能够减少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相关并发症;与徐园华等[8]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知,这是由于循证理念下的集束化护理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遵医嘱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同时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加重的现象。嘱患者避免用力咳嗽、减少剧烈排便有效预防了出血的发生。且护士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了血肿以及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身心应激下的循证支持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焦虑、抑郁概率高达65%,这主要是由于患者担忧手术对自身的不良影响。经护理干预后,基于循证理念下的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发患者的心理应激与身体症状;与李明霞等[9]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知,循证理念下集束化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估,通过评估患者的实际情况,嘱患者通过阅读报刊、书籍、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防止心理过度应激反应。此外,循证理念下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与范云智等[10]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可知,这是由于该项护理干预措施在颅脑动脉瘤术后干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且不断予以循证支持,通过小组会议的方式形成护理报告,最后基于临床路径管理方案定期对护理实施进度进行统计,不仅充分落实了相关护理措施,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理念的集束化护理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干预中,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积极改善心理状态及预后。但是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在论证力度上仍有不足,为此期望在日后的研究中继续扩大样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