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春
摘要:高校肩负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重任,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需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无价之宝,当中蕴含着优秀道德品质、崇高精神理念,将其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民族认同感,强化爱国情怀,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良好助力。因此,高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采取科学的手段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创新融入路径,将优秀文化的价值最大程度发挥出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育教学;创新
历经几千年的积累,中华民族已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优秀文化都是国家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是自强不息、奋勇向前、艰苦朴素、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利用高校进行传承与发扬是有必要性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品质的培育,引导其提升集体荣誉感、做到诚实守信、坚定文化自信,成为社会实际所需的优秀接班人[1]。与此同时,优秀文化的融入,还可促进学生形成人文意识,助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促进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建立统一的道德标准,提升价值认同,其的价值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来的继承与积累,包含的内容愈发丰富,所具有的价值也在持续提升。优秀文化中不仅包含正确的价值取向、独特的思维方式,还包含着崇高的道德追求、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精神。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引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仅要坚定发展原则,把握发展规律,还应做到与时俱进,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2]。优秀文化是无价之宝,我们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及时淘汰陈旧的文化内容,大力提倡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文化内容,为文化的发扬光大奠定良好基础。
(二)促進学生有效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辈们的思想结晶,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可促进学生爱国精神的培育,从而做到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及推动社会发展。爱国精神的民族凝聚力极强,是伟大复兴顺利实现的基础,高校学生必须对祖国历史与文化进行充分了解,掌握基本国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观念,而这些都和爱国精神密切关联。步入新时代后,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强化爱国精神的培育,是所有高校都需肩负的责任,必须积极落实相关工作。
(三)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强调独立自主、人格修养,实现个人的价值。将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中,可促进学生高尚品格的培养,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可起到显著的作用。学生在高校中接受的价值,是其踏入社会门槛的关键,而文化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可促进学生培育正确三观,为日后的发展提供良好助力。如儒家思想强调自我完善,除了实现自我不断发展外,还需要肩负起社会、国家的发展责任,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价值,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中,可促进学生提升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自身的责任[3]。
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需面临众多新的挑战。纵观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现状,还存在理念相对滞后、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师队伍水平偏低等不足,这都给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一)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从如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状况来看,还存在管理理念过于落后,不注重人本思想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略,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同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过于严格,教学氛围较为压抑,极易使得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塑造,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同时,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教育工作质量,还极易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导致教育教学效率普遍偏低。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本就涉及众多的管理对象,一项工作需要经过多方部署、层层传递,信息传达给学生需经过较长时间,也极易在传输中出现失真、遗漏的问题,而领导者也无法获得完整的反馈信息,影响后续的工作部署。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够规范。部分高校制定的制度内容过于繁琐,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成本大幅提升,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且很多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确保教育管理的实效[4]。
(三)教师队伍素养偏低
一方面,大部分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薪资待遇水平较低,与自身的心理预期有着较大差距。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高校愈发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在机构设置、福利待遇等方面过多地倾斜于科研人员,部分教育教学工作者享受的待遇偏低,导致其的教育管理参与动力偏弱,人员的流动性也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者专业素养偏低,从而影响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大多数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队伍专业素养偏低,和实际的工作需求不相匹配,加之除了基本教育工作外,还需要负责繁琐的管理工作,整体的工作压力偏大,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工作动力逐步减弱,专业素养也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一)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
高校师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因而在具体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注重优秀文化的融入,导致文化的育人价值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教育工作者需要针对文化教育的薄弱之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优秀文化的价值,让所有学生认可优秀文化对自身的职业道德培养、正确“三观”的培育可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学生认可中华优秀文化,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工作,才可促进优良品质的培育。同时,还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契合问题,妥善处理弘扬与传承的关系,在新旧文化融合方面多下功夫,才可做到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
(二)立足学生需求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划
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化内容叠加到教育内容中,而是需要结合学生需求以及高校实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首先,针对大一学生的教学,由于该群体刚进入高校,对专业的认知需求极为强烈,需要将第一节课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课程中融入有关求学立志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求学动机,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并适当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促进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针对大二学生的教学,教师需要将坚定学习信念相关内容作为教育工作核心,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入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英雄们不畏艰险的精神融入自身的学习中。最后,针对大三的学生的教学,该群体已初步了解市场需求,即将要步入社会,需要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尚未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融入和职业发展相关的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就业问题,结合自身以及市场的需求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就业自信心。总之,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需求是不同的,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融入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才可保障文化的价值真正呈现出来。
(三)注重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价值呈现起到决定性作用,因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文化教学意识,并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只有教师自身拥有扎实的文化功底,才可将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融入教学中,学生接收的文化内容质量也将更高,从而更好地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优秀文化的学习欲望,学生的积极配合可为文化的创新融合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提升教师的能力,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准的持续提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还需要注重交流平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升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应用能力[5]。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认知不同文化内容的价值,才可结合教学主题来融入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得文化的作用可切实发挥出来。此外,还需要安排名家到校开设讲座,對教师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指导,也可安排教师到外参与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应用能力。
(四)巧用现代技术创新传统文化融入方式
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先进教育技术层出不穷,在各阶段教学中已获得广泛应用。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传统文化的高质量融入,并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现代技术的融入,可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使得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有效激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可营造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氛围中,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亲密的接触。只有让学生积极加入课堂学习中,多和教师进行互动,才可更好地活跃氛围,有效保障优秀文化的融入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更加生动直观,不再局限于文字信息的传递,可将教学内容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教学资源更为丰富,教学吸引力大幅提升。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理解起来较为困难的内容,可利用现代技术将其制作成视频,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因此,为确保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可充分发挥出来,可将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深入认知优秀文化的价值,还应当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6]。
(五)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文化育人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发挥,除了要发挥高校主阵地的作用外,还应将社会、家庭等的辅助作用共同发挥出来,用以弥补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协同社会、家庭等,各方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已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关键手段之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着深入认知,并主动和社会、家庭相配合,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之上,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首先,应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由教育工作者负责联系社会教育工作者、家庭成员,针对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进行多加沟通交流,并达成合作共识。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得学生在家时可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家长应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孩子,使得孩子在家长榜样作用的影响之下,形成遵纪守法、勤俭持家、注重亲情等良好品德。最后,社会应注重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相关机构可组织开放博物馆、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场地支持,有效丰富文化教育的资源。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生力军,必须要自觉肩负起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任,其中必然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是不可否认的,但如今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入尚且不足,导致文化育人价值无法充分展现出来。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认知传统文化,挖掘文化中潜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文化融入 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升民族认同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本文系 2023年重庆移通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诚信精神的教学实践与作用研究――以通识课〈苏格拉底、孔子所开创的世界〉为例》(项目编号:23JG33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岚,杨储韬.美育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路径研究[J].南北桥,2022(23):151-153.
[2]刘安妮.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23.
[3]郭亚东.以木版年画为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评《传统文化下的高校美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0):249.
[4]毋瑶依.论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J].长治学院学报,2023,40(3):122-125.
[5]马莉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1):100-103.
[6]王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刍议[J]. 情感读本,2023(12):42-44.
作者单位:(重庆移通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