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摘要:大连艺术学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剧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推进剧目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授课方式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组建剧目创作与排演团队,切实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自2012年开始,十年间共创排演十部大型剧目,形成了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渊源、特色、实践经验与改革启示以及未来发展策略四个方面做初步总结与探究。
关 键 词:剧目;培养模式;探究
人才培养乃大学之本,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所高校最为核心的竞争力[1] 。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需要按照地域性发展特色和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要适时进行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优化和更新,循序渐进地实施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大力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2]。
(一)理论之源
大连艺术学院明确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关系,树立艺术实践教学是艺术教育根本内容的基本观点。学校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贤俊于2009年2月就确立了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全校上下形成了学习研究艺术实践教学的浓厚氛围。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及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实践是人类艺术的本源,这是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的理論之源。
(二)实践之基
大型原创剧目教学的产生是学校高瞻远瞩、实施改革、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结果。早在2004年学校就大胆提出了“实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理念;2008年学校进行了教育思想大讨论,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自2009级学生开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课时及学分上作了明确区分。艺术类专业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达到总课时的50%左右;明确提出“三个课堂”之间实行实践学分与理论学分互换,实现 “三个课堂”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明确提出把实践能力考核列入毕业环节,与毕业论文一样共同决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学校于2015、2017、2019年逐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毕业实践与论文改革,规定艺术类专业以毕业设计(创作、演出、汇报)作品为主,辅以设计、创作说明或策划方案作为毕业环节考核;设置创新创业综合训练课群,加强第二、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实践学分提高到50%左右。2019年学校在实施成果导向(OBE)专业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强调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思政课与艺术实践相融合的育人机制和“灯光下、舞台上、一生多师”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大艺模式”的重要的实践之基。
(三)时代之召
“在新形势背景下,自觉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探索剧目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途径,达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的目的,势在必行。”大连艺术学院始终坚持“思政铸魂、立德树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的育人理念,在剧目教学这条道路上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探索,自2012年开始,十年间大艺创排演十部大型舞台剧目,将思政课程与艺术专业课程相融合,构建以剧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推进艺术+思政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授课方式与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积极响应时代召唤[3]。
(四)文化之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等院校作为传递文明,创新思想的主要力量,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推动力,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大型剧目创作增强文化自信意识,“在创作过程中,大学生沉浸在家国情怀、校史校情的感召之中,是爱国爱校教育的沉浸式体验,无形中对国家和学校发展、个人成长产生强烈的憧憬,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原创剧目对古丝绸之路历史、红色基因等进行了多角度的挖掘,从排练、预演,到沈阳盛京大剧院,再到北京人民大会堂,这是大连艺术学院多年来坚守的高校文化传播的时代担当,体现了艺术院校与祖国同行,与党同心的时代责任感[4],是一所艺术院校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的初心。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成为育人的典范,正是剧目创作演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相融合的结果。
(五)发展之需
“十年打基础,二十年出风采,三十年实现大艺梦。”学校以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着力推进艺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把艺术教学拓展到课外,延伸到社会,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堂与舞台链接、学校与行业合作、专业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经过十年探索,大连艺术学院逐步形成了“一体、三对接、五融合”具有特色的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即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体。“三对接”第一,课堂与舞台对接,以大型剧目的实践教学平台为载体,以舞台为课堂,以创作、排练、演出为路径,彰显了艺术实践教学大舞台、大课堂鲜明的特色,改变了传统艺术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第二,学校与政府对接,学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创新校地共赢发展的新模式,例如清唱剧《汤若望》是由德国驻华大使馆与大连金州新区管委会联袂主办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追梦·青春》等都得到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辽宁省教育厅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充分肯定学校的剧目教学成果以及专业艺术水准;第三,专业与社会服务对接,高等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是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社会服务是终极教育目的,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空间,这是必然的选择。以大型剧目为载体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拓宽文化传播途径,不仅升华了大学精神,更为社会优秀文化建设与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例如原创剧目《追梦·青春》受到极高的评价与肯定,这也是一所应用型艺术院校在社会服务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举。“五融合”为以下五方面的融合。
(一)价值引领与专业提升融合
剧目教学是能够实现价值引领、专业能力提升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剧目教学中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艺术与思政融合
通过构建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艺术+思政”模式,为艺术教育插上思政教育的翅膀,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途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陶冶人的情操,匡正人的品行,树立人的理想,雕刻人的灵魂,而舞台剧目具备了把实践、审美与思政课堂等综合因素相结合的优势。
(三)知识与能力融合
“艺术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艺术理论教学而言的,是指在艺术理论教学之外包括艺术实验、实习、实训、实练、社会实践、创业活动以及社会调查、产品制作、学科竞赛等在内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加强艺术实践教学,对于艺术类高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剧目排练演出可以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融合。
(四)创作与创新融合
大连艺术学院逐渐形成一支剧本和音乐原创师资队伍,每一部剧目都实地采风,融入思想性与故事性。学校还创新剧目教学实践模式,搭建大型综合实践平台,成立舞台服装设计、化妆设计、道具设计、编导、宣传等实践教学团队,形成多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团队。
(五)艺术与文化融合
高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打造的大型舞台剧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和人民大会堂的舞台,通过剧目教学完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融合。
(一)目标高远,追求卓越
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学校坚持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促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卓越追求的结果。
(二)顶层设计,推进改革
大型原创剧目教学模式的成熟是实践教学改革高瞻远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机制,打造扎实稳定高素质高水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推进剧目教学与思政育人结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改革的结果。
(三)思想统一,全员参与
大型原创剧目教学“大艺模式”发展是不断形成的高度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全员参与,上下合力的结果。学校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管理机制,成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的专门管理机构,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总务处、各二级学院是多层次统筹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四)科研先行,引领发展
大型剧目教学模式不断发展,离不开科研课题引领以及通过高层次学术研讨提升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理念。学校建立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及二级学院参加的科研团队,剧目教学相关研究先后申报并立项了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省级课题35项,设立校内招标课题150项,公开发表有关实践教学改革论文150篇;学校大型剧目共开展研讨会12场,其中3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以高规格实践教学研讨会不断更新观念,引领剧目教学发展。
(五)剧目牵引,综合平台
以剧目为牵引带动各专业之间联动。以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为例:全程20多个专业参与,800余人同台,3000余名学生参加,所有演出服装、道具、摄影摄像、新闻采编策划等均由相关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完成。服装学院实践团队设计制作了800多套演出服,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完成道具制作,编导专业进行采、编、播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有效地将课堂与实践连接。
(一)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2009年学校召开全校范围内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剧目教学、项目教学、展演赛教学等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实践教学改革孕育了十部大型剧目的诞生,并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而剧目教学的实践成果又反哺推进教学改革。目前剧目教学通过“七进”方式,即进专业、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进大脑、进学术、进社团,反哺推进教学改革。因此,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育人模式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构建以剧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加强剧目教学教材建设,推进剧目教学的评价方式改革,形成一个闭环良性的改革成果。
(二)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课堂教学----剧目创作----舞台实践”是经实践检验符合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要达到剧目教学的育人效果,必须坚持特色性、思想性、经典性、艺术性、实践性相融合,因此只有堅持原创才能达到剧目教学实现综合育人效果,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大型原创剧目教学发展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剧目教学创作团队以及剧目排演的实践教学团队,全面保障剧目教学创作与演出水平。
(三)剧目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
唯有文化与思想是永恒的光芒,因此要坚持大型原创剧目创作的文化育人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立德育人大思政体系的方向。
(四)大型剧目教学精品锤炼与文化育人品牌打造
打造属于自己的育人品牌,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在发挥其对学生深远的影响作用的同时推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学校打造大型剧目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和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在大连、沈阳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上演,通过舞台演出与网络直播创造了辽宁省100多所高校师生100余万人在线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盛况。《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辽宁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辽宁电视台等10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社会影响广泛,已成为复兴文化的育人品牌,坚持高水准艺术创作与艺术表现的追求,如何让更多的剧目成为经典,成为文化育人品牌是我们未来发展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大型原创剧目社会评价与大众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原创剧目如何扩大社会影响力以及使得更多民众接受文化教育与影响是剧目教学未来发展需要思考的方向。2019年上半年,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曾先后在大连、沈阳和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专家、观众以及广大青年学子的热议与好评。在2020年,经辽宁省委宣传部、大连市委宣传部推荐协调,大连艺术学院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作为献给青年的礼物,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影视剧频道和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文体频道播出,电视荧屏上重现精彩,再次掀起观剧热潮。积极搭建传播平台,提升文化育人传播,充分利用现代多元化媒体以及科学技术带来的有利影响,使传播的人群可以更加广泛,也使学生获得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促进高校育人功能更好发挥。
本文总结大连艺术学院以原创剧目为载体探索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课堂与舞台对接,学校与政府对接,专业与社会服务对接,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改变传统艺术教学授课方式与考核评价方式,取得初步成效。以大型剧目为载体,拓宽文化传播途径,不仅升华了大学精神,更为社会优秀文化建设与传播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王希勤、阎琨、江宇辉,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清华大学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融通战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11-20.
陆冠东,黄海波,安喆等.高校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J].艺术评鉴,2019,(12):130-132.
李雪,艺术思政同向同行一一思政教育融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课程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4).89-91.
肖雄.校园原创戏剧对大学生美育及文化自信的探究[J].戏剧文学,2019,(06):127-131.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