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梦侠,陈 松,冯云斌,陈庆东,米文龙,杨东升,刘 波,万怀德,刘 旭*
(1.四川台沃新秀健康植物保护服务有限公司,四川 三台 621199;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农业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6)
四川柑橘特别是晚熟柑桔已成为“川果”特色农业区域品牌,更是四川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特色支柱产业。自2015年以来,四川省快速推动柑橘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现已成立中国最大的晚熟柑橘产区。目前,四川柑橘种植面积已超过3.3×105hm2,“春见”“不知火”等晚熟柑桔已近1.3×105hm2,位居全国前列。柑橘已经是四川地区栽培面积最广、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果树之一[1]。柑橘产业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做出了重大贡献[2]。然而,由于柑橘多种植在四川多雨、高温、高湿区域,导致柑橘病虫害具有发生种类多、危害重、防控难和损失大的特点,其中柑橘潜叶蛾已成为全省柑橘园普遍发生且为害严重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近年来呈逐年加重发生和为害趋势,已严重威胁全省柑橘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依托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的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对柑橘潜叶蛾的发生为害和防控开展了系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citreLLaStainton)属鳞翅目Lepidoptera、潜叶蛾科PhyLLocnistidae害虫,又俗称画图虫、鬼画符和潜叶虫等,主要为害柑橘及部分芸香科植物的嫩稍和叶片,四川全域柑橘产区均有分布。柑橘潜叶蛾主要以幼虫潜入柑橘树的嫩梢、嫩茎和嫩叶表皮下直接取食叶肉,在叶片内部形成银白色蜿蜒的隧道,隧道内部充满幼虫的粪便,在中央形成一条黑线,被害后的叶片会产生严重卷曲、硬化,易脱落,甚至出现生长停滞的现象,对当年果品损失率可达20%~30%,也严重影响来年的产量[2]。另外,柑橘潜叶蛾被害叶片形成的伤口和卷曲硬化常常为柑橘红叶螨、卷夜蛾、蚧壳虫类等害虫提供“避难”和越冬场所,并为柑橘溃疡病菌和炭疽病等主要病害的侵入和蔓延提供了很好的通道,研究表明,柑橘潜叶蛾的为害指数值与柑橘溃疡病、柑橘炭疽病和柑橘红蜘蛛的发生为害度成显著正相关系。
经室内饲养结果表明,柑橘潜叶蛾在四川省柑橘种植区主要以蛹和老熟幼虫在晚秋梢叶表皮下或茧里越冬。一般在次年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多在清晨,主要以早上3~7时羽化最多,其次是21~24时。成虫羽化后当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具有昼伏夜出特性,即白天躲藏在叶丛中或柑橘园附近杂草丛中,傍晚以后飞入柑橘园。交尾产卵时间多在18~21时,约占全天产卵量的50%以上。成虫1d的活动时间和产卵时间相一致。1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为20~60粒,成虫产卵对嫩梢新叶大小有严格的选择性,主要以1~3cm长的嫩叶上产卵最多。卵多产于嫩梢新叶背面中的中脉附近,一片叶产卵1~2粒。孵化后的幼虫从产卵部位的卵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取食叶肉。幼虫期共5龄,3龄幼虫为暴食期,占总食量93%左右,4龄幼虫停止取食,体缩小而成预蛹,通常在叶缘附近将叶卷起包围身体,并吐丝结茧化蛹。幼虫对食料不足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叶上有多头幼虫共存时,并不影响其生存,高密度仍然能发育成熟,完成其化蛹和羽化的生长阶段,使种群保存不衰。
柑橘潜叶蛾在四川成都、绵阳、眉山等柑橘产区1年可发生10代,各代平均历期分别为29.5、20.2、18.3、17.4、16.2、18.4、21.2、32.5、35.6和84.6,其中卵历期平均2~9d,幼虫历期5~22d,蛹历期5~32d,成虫寿命2~18d。在绵阳完成一个时代,春季为19±2d,其卵历期3~6d,幼虫历期9~11d,蛹历期8~12d,成虫寿命2~5d;夏季完成一个世代12±1d,其卵历期1~2d,幼虫历期6~8d,蛹历期4~6d,成虫寿命1~5d。
气候因子、天敌数量、食料丰富度和栽培措施等是影响柑橘潜叶蛾在柑橘园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5]。据调查,柑橘潜叶蛾在成都、绵阳、眉山等柑橘种植区,其1、2、3代种群数量较低,4、5代种群数量逐渐增多,6、7、8代种群数量达到全年最高峰,呈现出渐进式“单峰型”种群周年消长规律。从时间上看,5月上中旬开始发生为害,6至7月上旬为害较轻,7月中旬至9月危害重,达到全年种群数量高峰期,即春梢期难见受害,夏梢期受害较轻,秋梢期受害重,尤其晚秋梢受害严重。主要是因为在春季,由于冬春气温低,越冬虫态死亡率较高,潜叶蛾种群数量少,无力对春梢产生为害。在夏季,由于气温偏高(30℃以上)直接影响各虫态的正常生长,加之,夏梢与幼芽争夺养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除幼树利用夏梢扩展树冠外,成年树常常要抹除夏梢,直接减少了潜叶蛾生长发育的食源,导致夏梢受害较轻。在秋季,秋梢和晚秋梢抽发整齐,气温适中(潜叶蛾最适温度范围为 26~28℃),完全满足潜叶蛾生长发育要求,造成潜叶蛾种群数量大,秋梢特别是晚秋梢受害严重[6]。
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作为柑橘潜叶蛾的单一防治手段,导致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加,防控效果也不尽人意,同时果品农药残留超标的安全风险极大[7]。近年来,笔者利用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围绕柑橘潜叶蛾化学防治的农药减量增效,集成出了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物理手段为支撑,生物防治为重点和科学用药为保障的“1234”即1查2清3挂4精准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已在全省柑桔种植区大面积推广,并取得良好成效。
依托柑橘种植区所在县(区)农业农村局构建的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利用病虫害监测点开展柑橘潜叶蛾田间普查和系统调查。柑橘潜叶蛾的田间监测主要通过对田间种群数量消长系统调查来进行,即选择代表性幼树园,采取5点取样方法,每点定3株,共计15株。时间从5月中下旬夏梢抽发期开始至9月中下旬秋梢定型为止。每7~10d调查1次,10月至次年4月每20d调查1次。每次随机调查30~40枝梢,每枝梢调查顶端5片叶,计数卵、幼虫、蛹数。将周年调查数据计算出夏梢尤其是秋梢发生期和发生危害程度,并结合气候资料综合研判进行虫情和防控预报。
一清即秋梢期的抹芽控梢,主要采取“去早留齐、去零留整、集中放梢”措施,旨在切断柑橘潜叶蛾的食物链,以达到减少虫源的目的。具体措施是将桔园过早或过晚抽发不整齐的梢和零星抽发的梢抹去,配合水肥合理控制,促使其夏、秋梢抽发整齐。二清即“冬春季清园”。一是人工清园,就是在冬季结合修剪剪除被柑橘潜叶蛾为害的嫩枝和嫩梢,并带离桔园深埋,消灭或减少越冬幼虫和蛹的基数。二是药剂清园,就是选用矿物油或机油乳剂在冬季和翌年春季进行药剂清园,直接杀灭越冬幼虫和蛹。
其核心措施为“三挂”,一挂(释放)天敌昆虫,中华草蛉和亚非草蛉是潜叶蛾幼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白星姬小蜂和金小蜂等则是潜叶蛾幼虫的寄生性天敌,在6~7月人工释放这些天敌对秋季潜叶蛾种群数量起着关键防控作用。为保证天敌的寄生和捕食效果,可在柑橘园实施人工生草,一般选择三叶草、紫花苜蓿、黑麦草、百喜草、紫云英等多种草种实施全园或带状人工栽培,这样既能为释放的天敌和柑橘园自然天敌种群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还能够有效地控制不良杂草的生长,以及为柑橘树提供丰富的有机质。二挂性诱剂,就是利用柑橘潜叶蛾雌蛾通过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虫趋向、交配的特性,6~8月在桔园悬挂1~2个/667m2,实施对雄虫的物理诱杀。三挂食诱剂,生物食诱剂是从多种植物体中提取出的单糖、多糖和植物酸,再通过人工合成具有吸引和促进害虫成虫取食的物质,可高效“吸引-杀灭”雌雄虫。同样,6~8月在桔园悬挂1~2个/667m2,实施对雌雄虫“双杀”的理化诱杀。
其核心措施为“四精准”,一是药剂选择精准:根据笔者近年来的药剂筛选试验结果,大面积药剂防治可选用具有良好渗透性强和持效性长等特性的化学农药,例如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四氯虫酰胺、茚虫威、吡丙醚、溴氰菊酯等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特别注意这些药剂合理混配、交替使用和轮换使用[8-10]。二是药剂剂量精准:为保证防治效果,同时减少农药残留风险,施药时应严格按照药剂推荐剂量或浓度,例如5%高氯甲维盐乳剂为20~30mL/667m2、10%甲维盐·虫酰肼乳油为6~8mL/667m2、22%氰虫·甲维盐悬浮剂为30~40mL/667m2、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7~10mL/667m2、1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为20~40mL/667m2、0.1%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为25~40kg/667m2、38%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为10~15mL/667m2、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为20~40mL/667m2、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为30~40g/667m2、30%茚虫威悬浮剂为6~8mL/667m2、6%阿维·茚虫威微乳剂为30~50mL/667m2、10%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悬浮剂为20~40mL/667m2、18%甲维·茚虫威可湿性粉剂为10~14g/667m2、35%甲氧·茚虫威悬浮剂为8~12mL/667m2、5%苏云·茚虫威悬浮剂为60~80mL/667m2喷施、100g/L吡丙醚乳油为1000~1500倍液/667m2、30%螺虫·吡丙醚悬浮剂为3000~5000倍液/667m2、25g/L溴氰菊酯乳油为20~40mL/667m2、1.8%阿维菌素乳油为2000~4000倍液/667m2、6.3%阿维·高氯可湿性粉剂为4000~4500倍液/667m2。三是施药时期精准:8~9月是柑橘潜叶蛾的暴食猖獗发生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针对具体柑橘园当地虫情调查监测结果,一般来说,当柑橘园秋梢抽发期嫩梢3mm左右和抽梢率达20%以上时,潜叶蛾产卵高峰期第一次施药,施药后注意观察虫道虫体的颜色变化,若头部颜色变为褐色,即表明虫体已死亡,若没有变色,说明防效较差,可重复一次喷药或更换药剂进行防治。四是施药部位精准:柑橘潜叶蛾成虫产卵多集中产在柑橘叶片正反面,且卵孵化后初龄幼虫集中在叶片背面取食为害,在施药时应做到全园全株均匀周到,即树冠上中下、内膛外围均要喷药,同时还应注重对叶片背面的喷雾。
柑橘潜叶蛾已成为四川省全域柑橘产区主要的食叶害虫之一,一方面其潜食叶片为害直接影响柑橘当年和来年产量,另一方面其在叶片里潜食和串食造成的伤口,加之虫道伤口里常有水分(露水和降雨),为柑橘溃疡病数、柑橘树脂病等主要病害创造了良好的发病条件,是近年四川省柑橘溃疡病发生的普遍度和为害度增强的主要原因。因此,强化对柑橘潜叶蛾的防控是减少柑橘溃疡病等重大病害发生和为害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柑橘的生产过程中,广大农技人员和果农普遍认为,柑橘潜叶蛾难防难治。究其原因,一是柑橘潜叶蛾由于虫体个体小、潜伏性强、前期为害症状不易被发现等,导致药剂防治时极易错失良机。二是7~8月是对柑橘潜叶蛾实施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正是我省大部分柑橘种植区多雨时期,往往施药后就出现降雨,直接影响药剂效果。三是目前我国登记在柑橘潜叶蛾的化学药剂尽管达100余种,但总体来说其渗透性和持效作用都不是很强,这也直接影响对柑橘潜叶蛾的防治效果。
根据柑橘潜叶蛾的田间种群数量的变化,即从春梢期→夏梢期→秋梢期其数量是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秋梢期达到年度最高峰。在生产中,果农往往单纯重视在高峰前秋季的药剂防治,而忽视了在夏梢期和春梢期的防。实际上在春梢和夏梢抽发时期采取性食诱剂诱杀成虫,即防治端口前移,是有效防控柑橘潜叶蛾在秋梢抽发期的发生为害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