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策略研究*

2023-03-13 14:13夏倩倩肖菊梅王英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同伴游戏幼儿

夏倩倩,肖菊梅,2,王英杰

(1.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2.浙江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合作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终身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幼儿时期是合作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幼儿园应致力于发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往并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以及富有同情心的良好素质[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目标,指出“幼儿园应更多地为孩子们提供一些需要他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活动,把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精神贯穿于教育活动之中,使孩子们能够从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学会分工协作”[2]。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而博弈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合作精神。在博弈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体验到什么是博弈、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博弈中的合作,促使幼儿与同伴协商交流,考虑他人观点,在游戏中学会分工,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双赢概念。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博弈游戏的内涵与优势,分析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提出在博弈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博弈游戏的内涵

博弈是指每个参与者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目标和利益,还必须综合考虑决策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及他人的行为对自身的潜在影响,并通过制定最佳行动计划来追求最大化的收益[3]3。博弈之道古已有之,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博”“弈”是两种游戏,“博”指六博。两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称六博,它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博,局戏,六箸十二棋也,古者乌曹作博”,意思就是六博是古时候一位名叫乌曹的人用6只箸和12粒棋子所创。而“弈”则专指围棋。在《说文解字》中有“弈,围棋也”的说法[4]2。广义上的“博弈”是指中国古代各类弈棋游戏活动的总称,包括六博、围棋、双陆、投壶、塞戏、樗蒲、藏钩、四维和象戏等[5]19-21。虽然博弈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但这些“博弈”思想是碎片化、经验性、偶发的,完整的“博弈”思想理论体系诞生于著作《博弈论》发表之后。在数学家冯·诺依曼看来,“博弈”就是一种冲突的态势,人们必须做出一种选择,并且知道对方也在作出选择。个体的选择将决定冲突的结果,有些博弈简单易分析,而有些博弈则非常困难,例如包含循环推论等[6]5。比较典型的博弈包括象棋、猜硬币、剪刀石头布等比赛或游戏。冯·诺依曼将博弈论命名为“game theory”,这意味着博弈和游戏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而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关系。博弈游戏即在游戏情境中,参与者在遵循特定规则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不同的互动策略来达成特定目的的活动。例如在棋类游戏中,对弈双方需要遵循下棋的规则,揣摩对方的意图,然后再根据对手的选择做出最佳决策行为来赢得对方的棋子。有时游戏还可融入各种主题情境,例如,适合幼儿的合作性游戏棋“校车来啦”以动物村庄的小动物上幼儿园为故事情境,所有小动物在校车到达终点前上车即可赢得游戏,幼儿在一次次走棋的过程中不断影响着游戏结果的走向[7]40-41。因此,博弈游戏具有较强的规则性、对弈性、趣味性、挑战性等特点,它需要参与者有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并能有效促进人们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

博弈游戏作为一种融合了娱乐、智力、文化、艺术和竞技元素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而且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的博弈游戏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各种棋类游戏、积木游戏以及户外体育游戏等,这些游戏都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与竞争意识[8]18-25。例如,在像跳棋、飞行棋一类的游戏中,一方面,幼儿需要与同伴从棋类游戏规则的角度进行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学会表达输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从而与同伴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9]28-30;另一方面,这类游戏能够使幼儿积极思考各个棋子间的位置关系,促使幼儿在对抗中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前进,在前进中共赢,在共赢中实现取胜的目的。在竞争性积木游戏中,幼儿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能够体会到合作行为对游戏的重要性,并且激励游戏输的一方与对手及伙伴出谋划策,探讨获胜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10]114-116。因此,博弈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条件,促进幼儿与他人友好沟通交流,在与同伴的合作与竞争中体验和理解同伴关系的多元形式,激发幼儿的合作行为,提高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二、博弈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合作认知的发展

幼儿早期合作认知是指幼儿在充分感知合作意义和共同目标基础上产生的对双方共同行为及行为规则的认识[11]38-43。幼儿早期合作认知是合作行为发生的前提与基础。在博弈游戏中,幼儿选择策略时既存在自私的特征,也存在亲社会的利他特征。幼儿既要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他人的意向、信念、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12]1-2。为了达成游戏目标,幼儿必须综合考虑同伴或对手的观点,并与他们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与同伴或对手争吵、协商和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合作认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博弈游戏能够使幼儿觉知合作伙伴,即根据游戏的对抗态势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并了解他们在游戏中的意图与情绪等。其次,博弈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正确理解合作行为、认识合作重要性的机会。一方面,幼儿能够觉察游戏进行到哪一步时需要合作以及为什么这时选择合作,而不是做出只有利于自己的行动或者一味与他人对抗;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尝试合作后会明白合作的价值,即合作更有希望达成游戏目标,从而深刻地体验到合作带来的益处,并将其泛化到其他生活情境中。最后,博弈游戏能够使幼儿认识何为恰当的合作策略,以及可以使用哪些方式、方法促进合作行为的发生,使合作顺利进行,如采取共同计划、言语协商、谦让、轮流、分工、配合等手段。因此,博弈游戏有利于幼儿合作认知的发展。

(二)有利于幼儿良好合作情感的培养

幼儿良好合作情感是指幼儿在满足自己的合作需要时产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是合作行为得以发生的内在动机,在合作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宽容接纳他人以及保持稳定的合作情绪[13]12-15。合作中与同伴之间相互信任和配合所产生的快乐体验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完成目标任务的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励幼儿再次选择合作,并产生积极的合作情绪。在情感决策过程中,个体需要进行推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来选择、调整自己的策略,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做出决策。在儿童情感决策中,联合意图性是亲社会推理的心理基础,当儿童运用联合意图性进行决策推理时,他们会形成一种“我们是这个团体中的一分子,而他就是我”的概念[14]146-153。这些过程在对幼儿的同伴接纳性、关心以及尊重其他幼儿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通过参与博弈游戏,幼儿可以培养更强的社交能力,从而与他人建立更友好的关系。为了达成游戏目标,幼儿在面对困境时会表现出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他们相互协作,展开深入的讨论和协商。此外,当小组成员遇到问题时,为达成他们一致的游戏目标,其他幼儿也会想办法帮助解决,同时也激励着游戏输的一方与其他幼儿共同出谋划策,探讨赢得游戏的秘诀。因此,通过博弈游戏,幼儿形成了更广泛的同伴接纳性,同时具有了关心、尊重他人的意识,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合作情感的培养。

(三)有利于幼儿合作水平的提高

合作水平分为意向性的合作、自发性协同合作、适应性协同合作和组织化协调合作。合作行为综合表现了个体的合作水平,是合作的最终表现形式[15]43-47。因此,高水平的合作能够产生高质量的合作行为。而博弈游戏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互动、磋商和分享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例如,在合作性棋类游戏中,幼儿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寻求最佳方案,体会一起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16]2。所以,在博弈情境中,孩子需要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协作策略来协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而不是盲目地合作,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协作水平[17]27-33。首先,通过参与博弈游戏,幼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幼儿可以根据其他幼儿的长处和活动需要安排任务,从而能够更快地赢得游戏并完成游戏目标。其次,幼儿的配合能力得以加强。不同幼儿在游戏中的想法各异,一些幼儿会想要尝试其他游戏任务或者游戏材料,但为了达成游戏目标就必须配合他人,考虑全局,这样才能赢得游戏。因此,博弈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而且可以使幼儿有组织、有目标地共同解决问题,并根据合作策略做出符合其角色身份的相应行为。在持续进行的对弈与协商交流中,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博弈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幼儿合作行为表现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相互交流、协商、主动化解分歧冲突,并共同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而博弈游戏能够为幼儿的合作提供机会,通过对其中合作行为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教师的游戏指导提供有益的参考,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弈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合作意识不强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生活能力和社会性态度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个体个性品质萌发和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够使幼儿学会怎样和他人友好相处,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塑造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人格特征和社会倾向,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18]43-47。但是在博弈游戏中,幼儿的合作存在合作意识不强的问题。首先,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表现明显。由于博弈游戏有竞争也会有合作,幼儿在游戏中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较少会为同伴着想。例如,在游戏中,有的幼儿为了自己想要的游戏材料和同伴争执不休;有的幼儿坚持自我,不考虑同伴的建议;还有部分幼儿霸占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而不给其他幼儿尝试的机会;或者为了多玩几次,在游戏中违反规则,强行改变游戏顺序导致合作无法继续,幼儿在游戏中无法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其次,部分能力强的幼儿不愿意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一方面,有的幼儿急于向教师和其他幼儿展示自己,即使在其他幼儿遇到困难、游戏无法进行下去时,仍然只关注着自己完成得如何,不会积极向同伴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幼儿普遍认为能力强的人可以取得游戏的胜利,因此能力强的幼儿会占有更多的材料或者担任更多的游戏任务,而能力弱的幼儿在游戏中发言权较少、占有的资源也不多,游戏参与感则会较低,这两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较为薄弱。最后,幼儿在博弈游戏中的合作往往依赖于教师。在游戏时幼儿常会遇到困难,部分幼儿第一时间会寻求教师帮助,但缺乏向同伴求助的主动性。因此,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幼儿在博弈游戏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较少。

2.幼儿合作能力薄弱

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时代的要求,对幼儿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和立足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5]43-47。然而在游戏时,幼儿往往会出现合作能力薄弱的问题。第一,幼儿不会使用恰当的合作用语。研究表明,长语句和较全的语言可以较清晰明了地把意图传达给同伴,以利于彼此更好地相互交流[19]37-38。博弈游戏的对弈性决定着游戏参与者在游戏中无法避免冲突与矛盾。幼儿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言语反馈不够及时、缺乏积极性的言语策略及使用不恰当语言的情况。例如,在游戏时幼儿想要帮助同伴,但表达自己想法的语气过于强硬,不懂得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向对方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造成了彼此的误解,双方之间难以建立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阻碍了合作行为的发展。第二,幼儿不能准确接收合作信号。当同伴发出合作信号时,幼儿不理解同伴是在提出合作的请求,进而引发大量的语言、行为上的冲突,影响合作行为。此外,部分幼儿不能耐心倾听其他幼儿的想法与建议,同伴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合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第三,幼儿的协作分工能力不足。博弈游戏可能会存在多个任务,只有当每个人都完成自己的任务时才能赢得游戏。虽然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共同的合作目标,但他们的合作仍缺乏计划和组织,并且合作效率普遍偏低。例如,在游戏时幼儿并没有考虑过多,各个同伴之间也没有确定每个人负责的部分,没有依据难度来分配任务,等遇到困难时,游戏便无法继续进行。这说明幼儿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合作分工的能力。一方面,幼儿没有对游戏规则进行梳理,也没有计划分配任务;另一方面,同伴之间并非有目的、有组织地完成目标,有的幼儿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玩游戏,导致游戏进行得较为松散。因此,缺乏恰当的合作技巧和合作能力的不足,都会对幼儿的合作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3.幼儿合作情绪消极

痛苦、悲伤、恐惧、愤怒等情绪是幼儿最普遍、最一般的消极情绪[20]155-206,长期的消极情绪可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继而使其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下降[21]55-60。在博弈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出现合作情绪消极的问题。第一,内向的幼儿在博弈游戏时很少表现出合作行为。据调查,有高达81.3%的老师认为内向儿童在游戏时表现出来的合作行为比外向儿童要少[22]38-42。博弈游戏具有较强的对弈性,幼儿为了战胜对手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达成游戏目标。在策略选择的过程中,幼儿会与同伴商量游戏规则,梳理游戏步骤,并不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从而促进合作行为的发生。而内向的幼儿缺乏自信心、胆小、怯懦害羞、依赖性强、感情贫乏。他们往往不善交际,喜欢单独游戏,不敢和别的幼儿交流沟通[23]26。因此,这部分幼儿在博弈游戏中不会积极亲近同伴、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甚至教师也不易关注到他们。例如,性格内向的幼儿往往选择独自游戏,或者观察其他正在进行博弈游戏的幼儿,但不会参与其中。另外,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想要与其他幼儿合作,但由于羞于交流而无法展开合作行为。总之,被忽视型幼儿在协作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拒绝策略,偶尔会在同伴提醒下配合合作,但在博弈游戏中的合作情绪消极。

第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较难表现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在儿童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中,攻击性行为指的是他们以身体动作或言语攻击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24]17-20。这类幼儿往往易怒,合作情绪不稳定。心理学家证明,被拒绝的儿童,他们被同伴接纳的程度都很低,很难与同伴协作沟通[25]35-38。由于在博弈游戏中,幼儿需要考虑不同策略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因此他们容易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进而导致矛盾的发生。若教师处理不当,会使幼儿处于情绪消极的状态,具体表现如抢夺游戏材料、大声喊叫、反悔作弊、喜欢招惹别人等。也有常见的言语攻击,如告状、嘲笑等。一些幼儿合作时经常嘲笑别的幼儿动作慢、不会玩,下次游戏时这类幼儿往往也是被拒绝的对象。总之,无论是性格内向幼儿还是攻击性幼儿,他们在博弈游戏中的合作情绪都较为消极,不善于协商交流问题,从而阻碍了合作行为的开展。

(二)博弈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问题的归因

1.教师未发挥游戏价值,影响幼儿的合作意愿

博弈游戏是一种有益于儿童智力发展和思维培养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幼儿合作认知的发展、合作情感的培养和合作水平的提高。但教师往往未能发挥博弈游戏的价值,导致幼儿不能有效合作,合作意识薄弱。第一,教师没有意识到博弈游戏的价值和特点,未能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对自我与他人关系认知的发展是从自我发展到去自我中心或观点采择[26]68-71。因此,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从他人视角考虑问题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关键,但是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关键点。在博弈游戏中,游戏双方互相竞争,教师过分强调游戏输赢容易使幼儿关注于如何获胜,从而导致幼儿较少考虑同伴的感受。此外,博弈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经常会遇到困难。由于教师在幼儿游戏前没有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甚至常常直接介入幼儿的游戏,导致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不善于和他人沟通协商,合作意愿低。因此,幼儿往往依赖教师帮助自己直接解决问题。第二,教师未能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对游戏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这种对合作的不重视导致幼儿只关注自己的游戏体验,游戏输掉的一方感到沮丧,赢得游戏的一方沾沾自喜,二者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对合作的不重视导致一些幼儿在游戏中做出反悔作弊的行为,打乱游戏步骤,使得游戏无法进行。总之,幼儿是否能产生合作意愿与教师是否澄清博弈游戏的价值密切相关,当幼儿在游戏中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时,其合作意愿往往较低。

2.教师缺乏恰当指导,影响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指导行为运用是否得当能够对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27]26-29,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的合作行为将得到积极的助推和促进,并形成更好的社会情感功能[28]47-61。因此,幼儿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不当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第一,游戏前教师没有明晰博弈游戏的规则。因此,部分幼儿由于不理解游戏规则而无法有效地与同伴沟通交流,进一步导致游戏分工不当,难以合作,从而无法提高其合作能力。第二,教师对游戏指导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很多教师忽略了幼儿游戏时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只关注到一些负面行为的表象,如争吵、破坏游戏材料等。博弈游戏促使幼儿在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中体验和理解同伴关系的多元形式,从而激发幼儿合作行为。幼儿在游戏中只要有互动,就有可能产生矛盾。但教师普遍会批评并制止那些在游戏中争吵的幼儿,却忽视了矛盾也是合作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未能做到观察和反思幼儿负面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矛盾,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发展。第三,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存在不足,忽略游戏总结环节。教师对游戏的观察存在不认真的问题,未使用专业的观察量表进行科学观察。因此,当幼儿出现表达不准确、言语反馈不及时、积极性言语策略不足时,教师没有提供专业的修正方案,从而不利于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并对其合作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游戏结束后的总结环节,导致幼儿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言行缺乏更深刻的认识,一些有利于合作行为的经验没能得到巩固。

3.教师因材施教不足,影响情绪消极幼儿参与合作

不同的成长环境和遗传等影响因素使得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较大,若教师在游戏中因材施教不足,则会不利于性格内向和攻击性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第一,性格消极内向的幼儿不易引起他人关注,教师对这类幼儿的表现所做的观察与引导不足。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很多教师对幼儿情绪关注较少,特别是缺乏应对幼儿消极情绪的能力和策略[29]3-7。一方面,教师忽视了未参与博弈游戏的内向幼儿。当其他幼儿在积极开展游戏而内向幼儿还在犹豫不决时,教师的大部分注意力都在那些积极参与游戏的幼儿,对那些有想法但不善言辞的孩子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部分教师关注到这部分幼儿,但是引导内向幼儿参与博弈游戏的方法局限,并不能使幼儿乐意参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未能注意到幼儿的情绪变化。一些内向幼儿也有发表想法的意愿,但因胆怯、自卑而害怕在伙伴面前展示自我,从而无法产生合作行为。第二,教师的偏见导致攻击性幼儿难以合作。攻击性幼儿是一种被拒绝型的儿童,往往采取逆反策略来破坏合作[30]29-30。从应对方式来看,幼儿在博弈游戏中呈现消极情绪后,教师一般会选择惩罚或者批评的形式来回应他们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31]283-295。部分教师未能做到将这类幼儿与其他幼儿一视同仁,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选择材料的权利,使得孩子在游戏中情绪低落,喜欢通过抢夺材料、语言攻击的方式来获得教师和同伴的关注。由于教师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忽视幼儿个性差异,使得他们在游戏中难以参与合作。

四、博弈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鼓励幼儿投入游戏,增强幼儿合作意识

游戏是贯穿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一项主要活动,幼儿各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通过游戏来培养,游戏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2]3-10。而博弈游戏可以增强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和语言交流,帮助幼儿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分享、合作。为了能够在博弈游戏中强化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应该激发孩子们的合作兴趣并实现去“自我中心化”。教师可以为博弈游戏创建丰富且有感染力的背景故事,使幼儿赢得游戏的目标更坚定,激励他们在游戏中相互合作,积极克服自我中心。这对加强幼儿之间的社交互动、培养道德自律、提升社交技能、促进个性和社交行为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故事为游戏背景,让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之中。例如,棋类游戏《后羿射日》以神话故事为背景,幼儿在10个太阳全部出现之前一起合作到达山顶才能赢得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一方面要考虑全局,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不让太阳全部出现,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最先到达山顶,所以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协调自己和同伴的观点,这有利于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其次,使幼儿明确合作行为的价值,实现同伴互相帮助。对于那些在合作中能力强但是不愿意分享与帮助他人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分别尝试合作与不合作带来的结果,在鲜明的对比下体会合作成功带来的良好情绪体验。班杜拉通过实验验证了儿童在观察友好行为取得良好结果时更易表现出友好行为[33]7-18。因此,教师应及时对儿童的合作行为进行反馈与评估。教师可以先让幼儿体会不愿意协商互助时的游戏过程,感受游戏结果,启发幼儿思考游戏失败的原因,鼓励同伴之间总结失败经历,然后诱导幼儿再次感受在游戏中互助、协商、交流带来的良好结果,及时鼓励表扬幼儿的合作行为,让幼儿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最后,教师要间接协助幼儿进行游戏,促使幼儿自主投入合作。当幼儿有困难时教师不应直接干预,这种武断性介入会对幼儿正常沟通产生负面影响[34]53-54。教师在游戏中要循循善诱,引导幼儿重新投入游戏,自发地解决问题,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中选择与同伴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教师可以使用相关言语激发幼儿合作的想法,如“你一个人不会,或许可以问你旁边的小朋友有没有办法帮助你”等,以便弱化幼儿过于依赖教师的想法,强化幼儿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意识。

(二)适时予以恰当指导,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教师给予幼儿及时恰当的行为引导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减少行为问题,并获得更和谐的同伴关系,展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8]47-61。首先,在幼儿游戏前教师要向幼儿明确游戏规则,然后让幼儿根据确定的计划自行分配任务,或由团队里最有能力的孩子来为别的幼儿分配任务。再通过游戏不断训练分工协商的能力,确保幼儿心中有目标意识,使同伴间合作有组织地进行。例如,在孩子游戏前,教师可对分好的游戏小组进行巡视,询问孩子“三个关键点”:第一,每个小组是否明白游戏规则;第二,游戏目标是什么;第三,每个小组是否有统筹者,不同幼儿在游戏中分别负责什么任务,使用什么游戏材料,以此来实现有效合作分工。其次,教师要成为游戏中的“观察者“与“引导者”,协助幼儿接受同伴合作的信号。蒙台梭利曾经提出,“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他要有科学家的魄力,用科学的手段来观察研究幼儿,阐释幼儿内在的世界,探究童年奥秘”[35]23-24。通过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幼儿的游戏状态、发展水平以及行为特点等方面,从而揭示这些行为背后的潜在动因,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游戏材料并合理组织游戏活动。幼儿的各种行为都是基于其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这些心理需求会影响其游戏行为。只有透过观察幼儿游戏时的各种行为特点,教师才能深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为游戏提供恰当的素材,策划出适宜的游戏活动,以更好地拓展孩子的经验,促进他们合作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发出合作请求和接收合作信号的动态,当其他幼儿没有理解他人的合作意图时,教师要与幼儿相互交流,让幼儿学会耐心倾听同伴的想法。随着游戏的进行,一些幼儿在交往中虽已有与同伴协作的趋势,但因在交往中缺少一定的技巧,在交往中表现得不够友好。例如,幼儿希望同伴帮助自己时可能出现“你倒是帮帮我们呀,只有你走在最前面啊!你到了终点也是没有用的”之类的话,这一互动方式容易被同伴排斥或造成矛盾。因此,教师就要及时指导,做出示范,引导幼儿使用诸如“请跟我们一起玩吧”“大家来讨论讨论”“让我们大家替你想个好办法”等话语,让幼儿观察自己是怎么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做好幼儿“引导者”的身份[36]238。最后,游戏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幼儿分享经验,总结恰当的合作用语。教师在博弈游戏活动结束之后,要为幼儿创造平等互动和分享表达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应该更多地鼓励幼儿分享自己游戏时的积极行为,包括什么时候帮助伙伴、如何跟伙伴一起进行游戏协商、如何跟别的幼儿分工合作、学会了哪些合作语言,在分享中使幼儿相互学习经验,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抓住消极行为的教育机会,让幼儿阐述自己与同伴的摩擦最终是如何成功化解的,或者由教师抛出问题,和幼儿探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矛盾冲突,帮助他们厘清矛盾产生的缘由,引起他们思考并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和习惯,如倾听别人说话等[37]108-109。总之,在博弈游戏的前、中、后各个阶段,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引导情绪消极幼儿参与合作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引导情绪消极幼儿参与合作的关键。戈特曼和艾森伯格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如果幼儿经常流露消极情绪,受到教师训斥、批评等负面反馈,则可能产生负面印象,日后再次遭遇相似情境后,先前的负面印象就会觉醒,从而加重其心理上的不安[38]79-84。因此,对待幼儿的消极情绪,教师既不可忽视也不可盲目抑制,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学会识别、控制、调节与表达其消极情绪[39]124-126。首先,对于个性消极、内向的孩子,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美,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情感。研究发现,自信心对儿童早期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40]1-22。因此,在幼儿进行博弈游戏时,教师要多鼓励表扬孩子,使其在游戏中学会主动交往,与同伴讨论游戏规则、步骤和取胜方法,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树立自信,迈出交往的第一步,再引导他们萌发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时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更自由的语言环境,支持内向型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坦诚自然地表露心声与诉求,注意孩子的行为及情绪变化,当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与合作相关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作出积极性反馈评价。教师给出“你与别人一起商量讨论得真好”“你在这个小组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等话语,可以让儿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合作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增强其合作意识和技能。此外,也可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和性格内敛的孩子在一起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尝试模仿,向敢于表达观点的幼儿学习,使同伴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合作氛围。其次,针对攻击性幼儿,教师要接受幼儿的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使其学会友好合作。成人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支持性回应有助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而压抑和否定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儿童释放负面情感[41]3-10。情绪调节能力是幼儿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教师要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帮助幼儿调节消极情绪,不刻意抑制他们的消极情绪,引导攻击性强的儿童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他们理解在博弈游戏中产生冲突与矛盾是正常的现象,应该欣然接受并积极处理[42]85-91。此外,实施移情训练能够显著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而有效化解幼儿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难题[43]1-8。教师要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的情绪与心理。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进行游戏总结时,让被抢夺游戏材料的幼儿发表想法,再让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感知他人情绪,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妨碍游戏进行,双方都体验不到博弈游戏的乐趣[44]42-43。综上,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重视消极情绪,并及时对症下药,以促使性格内向和攻击性幼儿萌发合作意识,习得合作技能,在游戏中展现出合作行为。

猜你喜欢
同伴游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寻找失散的同伴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