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质疑, 把握文章重点

2023-03-13 13:48:02张英红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陈尧油翁小标题

张英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7~9年级学生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下面,我们从“质疑释疑”的角度出发,思考应如何把握文章重点。

一、质疑标题

通过质疑标题,对题目進行扩充,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孙权劝学》为例,通过质疑标题,我们可提出如下问题:孙权劝谁学?怎么劝?为什么劝?劝的效果如何?通过思考,得出以下结论:孙权用自身经历劝吕蒙学习,吕蒙学有所成,令鲁肃刮目相看。探究的答案正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小标题的文章,也可以质疑小标题,同样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质疑《邓稼先》最后一个小标题“永恒的骄傲”:邓稼先做了哪些令人骄傲的事情?他是怎样做的?在“骄傲”前面加一个修饰语“永恒”,作者的用意何在?通过释疑,人物形象便鲜明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质疑开头

很多文章起笔就引人思考,发人深省,让读者能迅速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质。

如《台阶》一文,开篇写道:“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为什么“总”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家的台阶,在父亲的生命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父亲而言,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又是他的精神追求。这样,一个老实厚道、执着坚韧的农民形象便成功跃然纸上。

再如《卖油翁》的开篇,并没有直接写主人公,而是让陈尧咨先亮相,为什么?选陈尧咨当配角、打擂台、玩对抗,欧阳修是有考量的。陈尧咨不仅箭射得好,还是当朝的文状元,家世非常显赫,但他脾气特别不好,动不动就要对手下用重刑。一个走街串巷的卖油老头敢跟他叫板,还能全身而退,凭什么?真相是,这位卖油翁用自己专业的动作折服了这位坏脾气的贵族。作者借卖油翁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小人物的职业素养。

三、质疑结尾

结尾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主旨的关键。《老王》一文的结尾这样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质疑结尾,可提出:作者为什么会“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老王真的是一个不幸者吗?特别是后两个问题,一个直击作者内心,一个侧面烘托,多角度揭示了杨绛善良的品质。

再如《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来质疑:什么样的保姆,在去世三十年后仍能让雇主发出如此深情的呼告?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阿长一定很受人尊重,人品高贵,做了很多感动鲁迅的事,才让先生如此发自肺腑地纪念她,缅怀她,铭记她。可真的是这样吗?通读前文,你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一个女工,被雇主一家老小冠之以上一届保姆的名字,何谈尊重?她似乎还有着一身的毛病:喜欢切切察察,不许小鲁迅走动;睡觉满床摆个“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却都是小鲁迅不耐烦的……这样的人,何谈高贵?她只做过一件靠谱的事儿——买书,也几乎一笔带过。但作者却详写了它的影响,“霹雳”“震悚”“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一连串惊天地泣鬼神的词语,描绘出了一个孩子心灵受到的震撼与感动。

我们还可以继续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这恰恰极具匠心:故意略去长妈妈买书的过程,留白供读者想象,而用很多篇幅写长妈妈真实却不失可爱的弱点。在鲁迅的记忆里,长妈妈正如那四本小小的《山海经》,虽然刻印粗拙,纸张很黄,图像很坏,但却是他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长妈妈是一本书,一本人生的书。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她对孩子渴慕的尊重,如太阳般耀眼,把所有弱点全部遮蔽,引导鲁迅先生一生向善、务实、求美。

总之,学会质疑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就能破译作者的情感密码。把握文章重点,就能做到有迹可寻,有法可依。

在“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打通了思维的壁垒,对文本产生了心灵的共振。

猜你喜欢
陈尧油翁小标题
巧用小标题为作文“点睛”
基于哲理与情绪的《卖油翁》再解读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熟能生巧
以问题为主线,带动言的学习
诚实守信的陈尧咨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再辨卖油翁的“睨”
再辨卖油翁的“睨”
中学语文(2019年7期)2019-01-31 02:00:10
熟能生巧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