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先生制”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2023-03-13 23:41卫灵彦
教育界·A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先生制有效应用

【摘要】当前部分学校的道德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忽略了道德情感教育,缺少情感的润滑调节,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互脱节,知而不行,行难持久,知行矛盾凸显。文章通过解读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核心要义,探讨“小先生制”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旨在助力学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

【关键词】小先生制;道德情感教育;有效应用

作者简介:卫灵彦(1975—),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小先生制”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3年提出,他认为儿童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可以是知识的传授者,儿童边学边教,现学现教,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互为一体,相得益彰。这一教学思想对当时的普及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也有助于现实的道德情感教育走出困境。

一、当前初中学校道德情感教育现状

当前,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父母溺爱下的挫折教育缺失等多元化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偏执冷漠、缺乏共情力等心理障碍。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家庭、社会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出了问题,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缺失严重,致使道德教育走向概念化记忆、教条式说教、浅表化煽情,其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認识偏差导致道德情感虚化。当前部分初中学校的道德教育一味灌输道德知识,过分强调知而后行,未能厘清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之间的关系,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理性化的高层次社会情感,是道德认知达到一定程度下才能产生的高级情感,将道德情感与人的日常情绪、情感割裂开来,导致日常教育中道德情感的虚化。

其二,目的功利导致教学方式单一。作为德育重要课程载体的思想品德课成为教师讲授道德知识、学生记忆应考的场所,道德教育变成一个个冰冷的知识点。即使有课堂交流、讨论,也仅仅是对与错的二元争论。整个课堂的师生、生生互动环节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鸣,更不要谈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了。除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学校围绕道德教育开展的集体活动也是少之又少。活动能深化认知、磨砺意志、丰富情感体验,离开了活动的道德教育难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其三,壁垒森严导致学科渗透流于形式。一是忽略思想品德课的开放性,实践课程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各学科之间“各自为政”,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的共性要求未能达成,德育未能形成合力。二是其他学科教学很少挖掘道德情感素材,就连各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往往被教师忽视。另外,由于道德情感的偏差,家庭、学校之间的道德教育也往往不在同一频道上。学校反馈,家长则按其固有方式批评教育,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可能与学校要求大相径庭,导致家校教育无法形成合力,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产生认知上的混乱,情感上的迷茫。

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学习和培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改变当前部分初中学校道德教育中缺失情感教育的问题,就要加强道德情感培养,让学生对美德不仅是知之,更要乐之、好之。而陶行知推行的“小先生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习得知识、丰富情感,有助于学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发展。

二、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核心要义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出的一种高效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孩子既是学生又是教师,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即行即知,即知即传,能者为师,会者为师,其核心要义有以下几点。

1.孩子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小先生制”强调充分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自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一部分孩子由于能力较强,基础较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速度较快,那么这部分孩子就可以担任小先生,教导其他进度较慢的孩子。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学做小先生,这样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先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好。这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思想,能够充分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教育的主人,为教而学,学而能教,教与学的矛盾转化为既学且教的统一[1]。

2.能者为师。孩子家庭背景、生活方式、个人喜好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差异。部分孩子的知识接受能力强,就可以给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当小先生,而知识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可能艺术素养高,也可以给艺术素养较低的孩子当小先生。孩子之间可以互为学生、互为教师,学生、教师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小先生不分年龄,不分资历,“能者为师”“会者为师”正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理念,这与我国古代“三人行必有我师”“知者为师,不关乎尊卑”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

3.互为促进,共同成长。“教人者教己”,这是成为负责任小先生的必备条件。一个负责任的小先生要想教会别人必先教会自己,要想成为合格的小先生,就必须像教师一样认真先学,弄懂弄通,学深学透,精心备课,这样才能教会他人。而受教的学生由于年龄相仿、情趣相投,从情感上、心理上愿意接受小先生的教育,在此过程中身心放松,不懂就问,其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而小先生也会在讲解的过程中得到二次启发,促使其举一反三,不断巩固所学,在“教”与“学”的角色转换中实现碰撞启发,研讨进步,拓展提升。

“小先生制”充分体现出将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激发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使学生以主体身份在道德实践中体验、感悟、升华情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情,外化为行,以情促行,知行合一。

三、“小先生制”在道德情感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一)纠偏矫正,让道德情感回归生活

道德情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脱胎于人与生俱来的原始自然情感,与一般社会情感、日常生活情感密切相关。要让学校道德情感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就必须明晰道德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自身的教育实践,笔者从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国家四个维度概括道德情感的内容,具体为: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情感品质;培养宽厚仁慈、关怀同情、体谅理解的情感品质;培养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品质;培养爱国奉献、公正负责等情感。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必须要贴近生活,这四个维度的情感内容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这也可以进一步证明,道德情感并非高高在上和纯理性认知后的产物,它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带有德行遗传的自然属性。

教师、家长要对照道德情感内容去滋养、扩展学生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在道德情感体验中,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有先有后、有快有慢,教师要善于挖掘性格敏感、丰富的学生来担任小先生。在道德情感方面,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先生。

众多小先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构建强大的道德情感场,他们互为师生,教学相长,“师者”与“学者”的角色不再固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向上、向善的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才能有真正的落脚点。

(二)形式多样,用道德实践丰富情感

道德情感的落实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化情感教育。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不给学生思考和体验活动的机会,那么学生就难以形成内在的情感认同,就更不要谈道德情感感受和体验的积累了。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笔者在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创设情境,改变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尤其是思想品德课。课堂传授的道德知识不仅是考点,还是道德情感升华的必备知识积累,让道德知识充满温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依托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问题情境的主人公,在自我内心矛盾纠结和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中相互启发、同情互谅,实现情感升华[2]。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先生组织本小组与其他小组开展辩论活动,激发全员参与,交流观点,凝聚共识,愈辩愈明,让全体学生在辩论中习得知识,明辨是非,达成教育目的。

学校搭建各类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小先生。每日一歌,让有歌唱天赋的学生当小先生,每日教一首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人的歌词里培养道德情感。一日一名言警句,每天安排一名学生担任小先生,搜集一句名言警句,負责抄写到黑板上,并带领全体学生熟读背诵,谈心得体会,培养昂扬向上的道德情感。一周一演,让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当小先生,登上舞台,表演话剧、情景剧、小品等,题材从教科书、身边的人和事中选取改编,用接地气的素材创设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此外,一月一讲,每月开展一次演讲活动,让善于演讲的学生当小先生上台演讲,讲身边教师、同学的励志故事,让故事里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情感。一学期举办一次徒步活动,所有活动的安排酌情交给小先生,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年一次郊游活动,爬山、看海、篝火晚会,让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做小先生,带领学生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活动是最好的德育课程,每一次活动都是教育的契机,教师要精心安排每一次活动,让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让那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人物、事件、场景时时叩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在精心组织的活动中始终作为“教”与“学”的主体,人人争当小先生,处处涌现无所不能的小先生,这样的道德情感教育自然会效果百倍。

(三)交叉渗透,在融通中达成道德共识

首先,各学科要打破壁垒,教师应明确,道德情感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而应是每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各学科要统一思想,将道德情感纳入教学目标中,结合学科实际,充分挖掘学科中蕴含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话、感受、共享,丰富情感,在矛盾碰撞中提升认知。

而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离不开小先生,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出熟悉教学目标、通晓思政知识的小先生,以便与其他学科教师配合开展好道德教育。这些小先生要协助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挖掘学科中蕴含的道德情感内容,将这些内容作为思政课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拓展,确保各学科课堂都富含道德情感元素,人人都是思政教师。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主张“知者为师、即知即教”,首先要求小先生们在无所不学的同时做到无所不教,其实就是要求打破学科界限,打破时空界限,做到学生处处能学、时时能教,即让学生成为无处不在的小先生。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为抓手,全员参与,在学科融通中弱化理性的知识传递,强化道德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感受中,达成情与理的高度统一,则以课堂为主阵地的道德情感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学校、家庭的道德情感教育要一致,由于望子成龙心切,部分家长会忽视道德教育,简单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成长的衡量标准,这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认知上的混乱,忽视道德情感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正确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反过来教育家长,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让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让小先生教育影响家长。这样,学生就能始终作为“既学且教”的主体,在学科融通、家校携手中实现道德情感的发展,形成道德共识。

【参考文献】

[1]王丽.论陶行知“小先生制”对小学德育的启示[J].当代家庭教育,2021(03):158-159.

[2]章莉.小先生制下的伙伴学习:关系及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9):47-51.

猜你喜欢
小先生制有效应用
浅谈“小先生制”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尝试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政治互动教学有效应用研究
谈学生班级管理自制制度
让儿童教儿童“小先生制”之混龄活动理念实施研究
运用“小先生制”开展语篇教学
以“小先生制”为载体建构校园自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