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安平
河蟹文化是河蟹生产、流通、消费活动中基本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蟹产业链各环节运转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是保障河蟹产业长远发展的文化依托。本文站在服务河蟹产业发展、助力河蟹产区乡村振兴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由社会思想文化因素所导致的河蟹产业发展难题,并探讨如何通过宣传文化工作者所擅长的方式推动解决问题,实现河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及河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16.9%,是长江系中华绒螯蟹的主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河蟹产业资源和延续千年的养蟹食蟹传统,孕育了深厚的河蟹文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河蟹产量和产值一直居全国首位,赢得了“中国河蟹看江苏”的美誉,也使河蟹文化在江苏省大闸蟹品牌培育、消费引导、乡村休闲等方面发挥出更加显著的作用,成为较具活力的农耕文化代表。
目前,江苏省形成了由阳澄湖、洪泽湖、固城湖、骆马湖、太湖、长荡湖、滆湖、高宝邵伯湖、石臼湖、白马湖等湖泊,以及沿海带、沿江带和里下河地区组成的“十湖二带一区”规模化河蟹产业格局。在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下,不少优势产区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蟹乡文化,并依托河蟹产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化建设。
2004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期间,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北京市首次以省政府名义举办“江苏螃蟹节”,此后连续三年举办该项节庆活动。2021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联合主办“苏韵乡情”江苏河蟹产业链博览会,创成国内首个以河蟹产业链为主题的农业展会,不仅交流了河蟹科技和品牌建设成果,还专门为河蟹文创开设主题展区,集中展示蟹壳画、剪纸、书画等艺术作品,并联合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组织金陵饭店等南京知名餐饮企业,推出了河蟹美食文化展区。此外,镇江市、昆山市、常熟市、南京市高淳区、淮安市洪泽区、泗洪县、盐城市盐都区等地,也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扶持引导下连续多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河蟹文化节庆活动,对繁荣当地河蟹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科普机构,以及部分河蟹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江苏省河蟹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2020年1月,江苏省科学技术馆联合上海科技馆、绍兴科技馆共同打造的“醉美江南”黄酒螃蟹主题科普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亮相。2021年,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江苏省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遴选发布论证会”中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复合系统入选江苏第一批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此外,江苏省各河蟹主产区也纷纷结合当地乡土特色,推动创建了一批河蟹主题博物馆、文化馆,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入研究。2007年,“阳澄湖大闸蟹”产地之一的昆山市在主产区巴城镇创建了“巴城蟹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阳澄湖捕蟹、养蟹、食蟹、咏蟹的历史文化,成为昆山巴城老街的标志性景点。2011年,兴化市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河蟹博物馆——中国河蟹博物馆,系统科普了螃蟹的分类与生物特性、养殖与加工饮食、蟹文化、蟹产业等。2017年,南京市高淳区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建成2268m2的中华绒螯蟹博物馆,展示以中华绒螯蟹为主的世界各类螃蟹物种,介绍其生物、医学、文化和饮食知识。2021年,昆山巴城商会与昆山杜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蟹”主题下的环保政策、蟹文化传承与保护、市场营销与经营等展开全面合作。
江苏省河蟹主要出口对象集中在中国的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江苏省有关部门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推介江苏河蟹的过程中,河蟹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交流内容。自2011年起,原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连续四年在中国台湾举办“台湾·江苏中华蟹文化交流会”,向台湾政界、产业界、商业界和社会团体介绍江苏省大闸蟹产业发展情况和中华蟹文化,促进苏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2015年起,江苏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联合江苏省农业农村部门及部分河蟹主产区人民政府,每年在中国澳门举办“江苏大闸蟹推介会”。近年来,该项推介活动更加突出了市县大闸蟹区域公用品牌,每年以一个市或县为主题,结合当地特色推介江苏的蟹产业、蟹文化和蟹美食,目前已举办了大纵湖大闸蟹、长荡湖大闸蟹、宿有千香·霸王蟹、洪泽湖大闸蟹等专场,得到澳门媒体和民众广泛关注,对拓展澳门和香港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农耕文化的一种形态,河蟹文化发源于河蟹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环节,河蟹产业为河蟹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河蟹文化为河蟹产业提供了精神动力,二者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这使得河蟹文化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实现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所无法达到的作用效果,并成为解决河蟹产业发展难题的一股特殊力量。
农耕文化是农业品牌的精髓和灵魂。伴随着河蟹市场的消费升级和竞争加剧,各河蟹主产地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经营主体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能够饮誉海内外,与苏州历史上盛行食蟹文化息息相关。苏州人爱吃蟹且富有情趣,他们把吃蟹当作一种享受、一种消遣。被全国食蟹爱好者所熟知的“蟹八件”,便是晚清时苏州人推出的整套吃蟹工具,一度是苏州女子流行的嫁妆。此外,苏州市经济繁盛,旅居苏州市的名人雅士众多,受苏州市蟹文化熏陶,其创作的大闸蟹相关文学艺术作品,也是打响“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重要因素。如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夫人汤国梨1932年寓居苏州,写下了“不是洋(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诗句,后广为传颂、脍炙人口,为“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传播发挥了难以用经济价值衡量的代言作用。
长久以来,社会消费时尚和消费习惯变动一般较为缓慢,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公众收入水平急剧提升,其变化速度出现加快趋势。近年来,帝王蟹、雪蟹等活体蟹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我国国内市场活体蟹消费时尚、消费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给我国河蟹产业、河蟹文化带来了危机。以帝王蟹为例,2015年,我国帝王蟹年进口量1500t,2017年跃至6000t,2019年甚至超过万t,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帝王蟹消费市场。进口蟹消费量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产大闸蟹对中青年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加速了国内大闸蟹消费群体年龄结构的老化。大力推动河蟹产业与河蟹文化协同发展,既是出于产品营销、品牌打造的眼前需求,也是着眼于保护中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及其文化遗存的长远考虑。
河蟹养殖基地大多在风光旖旎的水乡,是乡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河蟹文化又与美食密切相关,可以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提供文化亮点,从而拓宽蟹农增收渠道,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少河蟹主产区主动挖掘、梳理本土蟹文化,整合推介乡土文化和其他特色产业、产品,集中打造蟹乡休闲旅游景点线路,实现了延伸河蟹产业链条、拓展河蟹产业功能的效果。例如2020年,兴化市举办“兴化蟹美食大赛”,从民间挖掘以兴化大闸蟹为主要原材料的美食,吸引了28个民厨团队,创制了448道蟹美食菜品。2021年末,兴化市打造了首个以兴化大闸蟹为主题的休闲美食街区——“品蟹一条街”,整合兴化大闸蟹、兴化早茶、全蟹宴、特色美食、夜间休闲等多种元素,实现了文旅产业与河蟹产业的有机结合。
河蟹产区应积极组织开展与本地区养蟹、捕蟹、食蟹、咏蟹相关的文化遗产调查,推荐申报国家和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成功列入相关名录的,给予重点保护,协同指导有关单位合理开发利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从服务河蟹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角度,深化河蟹文化理论研究,围绕河蟹文化精神内涵、产业渊源、时代价值、传播策略以及蟹乡文化个性特点等开展调查研究,推出一批学术成果,为有关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做好河蟹文化建设规划、打造河蟹文化平台载体提供智力支持。
蟹八件、蟹黄汤包、醉蟹等传统食蟹方式与大众消费紧密相关,是具有生命力的河蟹文化遗存,同时也是河蟹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突破点。但受快餐文化影响,以简单、快捷方式满足口感舒适和基本营养供给,已成为现代餐食消费的鲜明特点,“速食”主义的食物消费观渐渐弱化了食蟹文化中所包含的仪式感、趣味性,从而导致了文化的流失。对此,不妨集纳传统食蟹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像打造“中国茶艺”一样打造“中华食蟹艺术”,助益增强公众对传统河蟹文化的认同感和体验感,使食蟹文化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将蟹文化推广平台与河蟹产业园区、河蟹专业市场、美食城(街)等项目相结合,或者联合高校水产院系、大型连锁餐饮酒店、河蟹产业链龙头企业等共同策划、共同打造,结合时新、生动的产业实践,讲好中国河蟹故事,展示河蟹品牌魅力和创意营销,推动河蟹文化科普、河蟹产品消费、河蟹产业推介融为一体,在文化传播中提升河蟹产业链的影响力、竞争力,帮助河蟹文化传播主体更加深入了解产业实际,更加精准聚焦产业需求。
结合目标市场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食品进口政策等,有针对性地策划河蟹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将文化营销与产品营销融合推进。对于允许鲜活大闸蟹进口的国家,策划组织以中国大闸蟹为主题的美食活动,联合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交流平台,在河蟹热销季将培训使用蟹八件等蟹文化代表性工具,作为引导当地青少年及华人子女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普及推广。对于限制鲜活大闸蟹进口的国家,加快推进熟醉蟹、香辣蟹等河蟹深加工制品的市场推广和经销合作,通过引导消费逐步化解一部分欧美人对大闸蟹的偏见,为在该国争取通过合法渠道进口中国鲜活大闸蟹创造有利条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该国华人的食蟹需求,强化海外华人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