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探赜:出场语境、科学内涵与推动路径

2023-03-12 17:17张晓婧朱莹莹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精准育人数字化

张晓婧,朱莹莹

(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伴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数字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信息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产物,呈现出新的育人样态,即“数字思政”。着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对于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和有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现代化数字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的出场语境

1.1 理论维度:思政课创新发展论述为高校思政课提供理论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了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这一辩证思维对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加贴合实际、贴近互联网时代的实际、贴近学校智能化课程的实际,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结合学校资源优势,精心打造多元课堂,做“活”、做“新”、做“好”思政课。同时,要坚持创新思维,用科学的方法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高校思政工作要不断优化数字赋能思政育人的模式、样态,借助不同数字媒体应用,开展具象化、生动化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重塑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3]从而激发学生主人公意识、强化学生情感认同,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契机,推动高校思政课新的范式变革。当前,数字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正逐渐丰富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并将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1.2 时代维度:数字化战略行动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构建新格局

在数智时代,数字生产力成为时代最强音,数字生产力赋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必然迎来崭新的形态变革。2022 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既是教育部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实现了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新模式,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正在系统性变革和生态性重构。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塑教育发展新形态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对于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教育强国也作了新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加快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大力培育时代新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战略要求,统筹了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立足时代根基,抓住发展机遇,强化数字赋能,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革创新思政教育载体和方式,提升思政工作效能。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既是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

1.3 实践维度: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诉求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思想塑造、行为匡正、价值引领、培育时代新人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4]不断探寻数字技术运用与育人提质增效的创新融合,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智能化的育人新框架。宏观来看,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既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内生诉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在赋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带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风险挑战,如何在数字信息战中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如何在多元价值碰撞中凝聚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共识,必然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应对数字化变革的能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撑。对受教育者而言,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外形改变,而是立足人的现实生活,经过精神生产、精神转化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过程,具有客观必然性。

大学生成长于数字化升级的当代,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原住民”,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手段和思维方式都有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及时适应学生发展状况,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思政教育方式,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大数据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也为实施精准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契机。在校大学生日常活动的海量数据,如上网、聊天的网络生活数据,图书馆借阅、学习实践成绩等记录数据,都反映出学生特有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特征。利用这些巨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充分掌握学生的生活轨迹、思想状况,从而为大学生量身打造思政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进行精准的思政教育。

1.4 价值维度: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明确强调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并且要求加大投入思政课建设,积极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在数字时代,数字化技术赋能各个主题域蓬勃发展,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创新,数字思政在实践中完善、在创新中发展,彰显出新的价值蕴意。首先,“数字思政”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发现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和发展需求,揭示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变化轨迹,绘制“精准画像”,为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同时,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者自主性的工作状态,不断摆脱传统低附加值工作,以AI、VR 等技术驱动赋能育人新模式,塑造人机协同育人的新场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新范式变革。

在数字化新生态下,“数字思政”以其数字技术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结合新时代的教育对象不同教学需求,逐步推进数据思想化和思想数据化,精准滴灌教育对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把控教育过程、精准评估教育实效,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思政”的创新发展是加快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在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思政教育要实现全要素、全结构、全系统、全过程的深度数字化变革。“数字思政”形成精准科学的育人新形态,不仅为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贡献学科力量,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凝聚价值共识,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精神支撑。

2 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的科学内涵

2.1 以科学化精准化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认知与思维革命。更迭思维观念是思维革命的首要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数字思政要以守正创新、协同精准为重要导向,把握“虚拟与现实”“数字与价值”“传统与转型”三个关键要点,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激发力量。“数字思政”以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重构思政教育理念。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不断催生新的思维方式、思想行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衍生出新的教育理念[5]:即立足当下实际,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化精准化为导向,利用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互联互动互通,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范式改革。

一是系统理念。数据思维立足“大思政课”格局,从整体出发,通过把控相关性思想行为,发掘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问题,多向性推动育人主体互动,同时利用大数据的监控预测功能,科学分析受教育者的偏颇行为,及时发布应急方案,有效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二是精准理念。[6]“数字思政”精准滴灌育人对象,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把控教育过程,精准评估教育实效。运用大数据算法科学分析受教育者的行为,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方案的科学化个性化,奋力培育合格的时代新人。三是共享理念。“数字思政”营造融合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场域,激发线上线下多元课堂,利用“碎片化”的实践机遇畅通高校思政课堂的互联互动互通,真正实现“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同时,“数字思政”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利用“云课堂”等实现各高校同上一堂课,教育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共享优质思政教育,使“金课”的奋进力量深入人心。

2.2 以数据育人和技术驱动为核心的教育内容

“数字思政”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的深度应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各项思政教育数据要素进行采集、分类、归纳、整合,并构建起精准、敏捷、有效的思政教育信息处理系统,从而实现对高校数字思政教育资源的充分掌握与利用。第一,数字平台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数字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参与性、渗透性。高校思政工作充分利用智能数字化手段来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以丰富的教育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分辨互联网上各种教育资源的内容真伪,明辨是非,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第二,数字技术有力创新思政教学方式。高校思政教育突破传统场景教学,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不同主题域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环境,构建融合互动的多元化学习场景,营造沉浸式育人环境,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感染力和亲和力。2022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中充分肯定了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效果。学习“思政课智慧教室”优秀教学案例,通过构建多元化学习场景,融合文字、图像、音频、动画等教学手段,打造渗透式、参与式、沉浸式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堂更具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来教授课堂思政理论、价值观念等,使高校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更加真实且落到实处。

2.3 以遵循“三大规律”为基础的教育原则

在数智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精准定向教育目标,精准滴灌教育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7],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在牢牢把握这“三大规律”的同时,也要提高风险意识,注重数字运用的伦理规范。

首先,“数字思政”遵循思政育人规律,围绕学生需求,把道理讲透。当前,大学生群体更加活跃、更加追求个性发展和全方面自由发展,高校“数字思政”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主客体持续动态把控,精准预测大学生认知习惯、思维方式和学习偏好等特点,科学设计讲授内容,课上寓理于事、析事明理、事理交融,促使教育对象在用心悟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认同。其次,“数字思政”遵循教学规律。高校思政课要想更好的发挥其“讲道理”的本质作用,就要坚持遵循教学规律,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三者交融,结合课程理论和社会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数字思政通过丰富的数字资源,构建多元的主体场景,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深入、具体的比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最后,“数字思政”遵循数字运用的伦理规范。数字思政的大数据技术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特质,在正向建构价值的同时也会因为智能依赖、人为因素等原因而存在一定的瓶颈和潜在风险。从数字中国与教育强国双重逻辑语境下审视高校“数字思政”,从技术视角出发,促进技术创新升级,也要深化数字理念认识,加强数字素养教育,警惕数字风险,遵循数字技术伦理规范。

3 新时代推进高校“数字思政”建设的路径

3.1 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引领,筑牢教育根基、突出教育重点、创新融合机制、落实主体责任。为响应数字化转型需要,要树立融合创新的数字思维,统筹规划、科学论证,严格规范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设立科学规范的思政教育资源数据技术标准,精准定制思政教育资源数据主题域,有机融合虚拟与现实教育,打造“金课”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破除“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障碍,形成数据驱动、人技结合、跨界开放的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制定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发展要求;严肃监督与评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按照既定目标和要求落实;组织各高校积极开展各项交流与合作,宣传并推广高校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方法。高校管理部门应积极建立组织结构,设立思政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根据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思政课程体系,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加强数字化基础和平台建设,推动数字赋能高校思政工作的系统性变革和生态性重构。通过思政数字化的范式变革,推动思政教育和数字技术融入思政工作,打造新型智慧校园,营造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动态的思政教育场景,迭代升级学校设施建设,深化课堂与网络空间的融合创新。其次,要侧重体制机制融合创新,建立数字化扁平化教育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学校和社会各方的育人资源和管理手段,精准落实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管理、计划管理、规范管理、信息管理及队伍管理[8],提高思政教育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再次,要强化协同联动,推动高校“数字马院”建设。统筹学院各领域各岗位,扩大优质思政课资源供给,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

3.2 提升数字素养,有力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数字教学模式

首先,增强数字意识,树立正确的数字育人理念、数据资源意识、数据价值意识和数据应用意识,了解数字技术手段的机理及融合育人优势,强化联合、共享、定量、精准等数字育人思维,养成正确的数字责任价值观。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提升数字素养,掌握数字运用技术,提高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例如,深入研究数字时代的思政课教材,提高思政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创新线上教学、微课、翻转课堂等数字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定期邀请信息数字技术领域的专家和“数字思政”的优秀工作者开展数字素养培训专题讲座,结合数字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实践化运用,不断提升数字化教育水平,助力思政课堂革命,助力思政教师发展,助力广大学生成长。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主体也要破除数据迷信、减少技术依赖,自觉地抵制错误思想、低俗信息的侵蚀,确保数字信息技术要始终服务于思政教育的目的。

其次,打造数字化共建共享新模式,建设覆盖范围广泛的思政理论课综合性信息化平台。当下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教学中因时间、空间、学科间的壁垒,在开放互鉴中实现了学术资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实践资源的整合共享。结合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力量,共聚资源,将高校“数字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落实和优化。比如,建立共享开放的思政教育资源数据库,高效利用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周边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查阅文献,为思政内容提供学术支撑;充分挖掘互联网存储的海量资源与实践案例,打造具有影响力、亲和力的思政课程,推动新时代高校“数字思政”新生态。

3.3 优化技术手段,加快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

首先要加强技术供给,推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传统思政教学技术设备数字化升级和范式变革,综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通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资源集聚效应,强化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通过数据共享、数据画像、数据建模等方式畅通思政数据资源大循环,强化思政教育过程。进行智能管理与分析,大力培养数字素养高和理论功底厚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数字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效益的最大化[9];实现高校无线绿色网络全覆盖,完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思政等平台建设,构建新型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将枯燥的理论融入鲜活故事中,利用生动的影音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贴近教育实际,加强资源共享和主体互动,提升“数字思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其次,强化技术创新,深化数字资源供给改革。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汇聚新型数字资源,推动数字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新型应用工具,提供更加精准的思政教育服务。加大数据资源建设投入,结合思政育人与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有特色、有活力的思政教育模式。推动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优势互补、跨界隔空的深度融合,优化思政资源配置,线上线下思政课堂得以同步进行,实现思政育人资源的协同互补。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资源要筑牢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防线,破解数字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本身存在“数据欺骗”“数据失真”“信息茧房”等技术弊端,不断加强前沿数字技术研发,抵御数字病毒、技术“窃密”等不良问题,切实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3.4 创新资源供给,精准供给高校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在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杜绝重形式轻过程的错误思想,又要避免形式喧宾夺主、重过程轻育人的错误倾向。有效推进数字信息技术价值向育人价值的转化,提升“数字思政”的智能化精准化非常迫切。首先,利用数字技术,精准教育目标,滴灌教育对象,实现双向互动。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储备力量,紧随社会变迁也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需求,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方法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数字技术融入思政教育是历史必然。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来观察、测量受教育者的行为轨迹和精神活动,抓取变化轨迹和活动数据,分析其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衍生数据,科学研判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进而精准识别对受教育者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及精神诉求,为受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困难帮扶、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育人工作,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

其次,发掘前沿技术,精准供给资源,优化供需平衡,提升学习效果。比起传统的抽象、枯燥的说理教育方式,大多数受教育者更喜欢接受生动、有趣的“视频化”“可交互”“可实践”等更具体验感、代入感的教育资源。思政教育者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围绕受教育者思维特征、习惯偏好等内容,利用线上线下教育平台,集合数字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的表达形式和呈现方式,投放更加精准、更加优质的思政内容和产品,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供给的精准发力。同时,还要广泛吸纳STEM 学科专家人才,凝聚数字育人力量,壮大学习共同体规模,共同聚焦于“数字思政”发展新理论和新实践[10]。

3.5 规避数字异化,有效突破高校思政教育的道德伦理困境

一是要提高数字技术研发人员和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道德伦理意识。在许多研发组织中,数字技术研发人员会与其他领域的专家组成跨职能团队。因此,数字技术研发人员要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意识,充分考虑技术嵌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影响,通过伦理评估、科学预测等设计和改良相应技术程序,使数据算法更加透明化科学化。高校思政教育者要规范思政教育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应用流程,确保数据采集透明度和安全性,积极传递优质教育内容,规避出现隐私侵犯和数据泄露的风险,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能量场”。大学生要合理利用数字赋能思政教育的课程应用,遵循数字伦理规范,在信息生产及传播过程中不断提升对数字信息价值取向的辨识能力。

二是要强化制度保障,推进数字赋能思政教育实践的顶层设计。针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和目标,设定赋能数字技术应用的限度和范围,有效推进高校数字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规范相关责任制度,使相关责任主体各尽其职各守其责,有序发展相关思政工作;优化数据收集管理体制,让数据信息资源得到安全保障,避免数据泄漏和负面数据的操控;建立科学的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字思政的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切实提高数字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想掌握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的自主权,就要深刻把握其中关键核心技术。高校管理部门要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充分保障数字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安全。

综上所述,面对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出现,我们需要用辩证、发展和科学的眼光看待“数字思政”发展的可塑性和局限性。立足实际,结合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新生态的发展,有规划、有选择地发掘数字信息前沿技术,有鉴别、有重点地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赋能增效。

猜你喜欢
精准育人数字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