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闽南理工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继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再一次将“三农”问题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而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生态健康以及农民福祉等方面,涵盖了宜居的生态环境、文明的乡风、富裕的生活、有效的治理以及兴旺发达的产业,这些方面互相影响、相互作用[1]。其中农村经济是影响这些方面最直接最基础的因素,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能为乡村其他方面的振兴提供基础支撑。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经过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比城市经济落后很多,主要是因为早期没有相应的金融制度、后期的金融制度落后,也没有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体系,农村的金融资源获得性和使用性都不高。文章分析了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提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颁布实施的各项意见、规划、工作条例来看,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趋于完善,为建立领导机制、实施绩效考核、落实责任提供了制度保障。从2021 年6 月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0 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超过1 000 万人返乡创业,人才回流到农村。农村环境优化治理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绿色发展,农药化肥施用量逐年下降,近80%的禽畜粪污得到了综合治理和利用,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经济方面,农民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8 万元,农产品加工业收入超过23 万亿元,农村线上零售收入额近1.8 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之下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2021 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产量高达1 458 亿kg,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农业机械化覆盖率超70%。乡村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从一片向好的数据来看,我国的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缩小城乡差距等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整体经济。
首先,要发展产业优势,如一些古村落风景宜人,地理环境优越,稍加修缮整理就能焕发新的生机,可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吸引游客体验乡村生活,增加乡村人气。其次,要发展特色产业,如内陆城市潜江,由小龙虾趟出了一条三产融合之路,当地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吸引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回村工作生活,农村有了基本的产业支撑才能留住人,才能有欣欣向荣的景象。再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兴农、智力支农已是必经之路。可在农作物耕种、灌溉、施肥、收割等环节展现科技的魅力,节省更多的资源,解放劳动力。最后,随着现代化机器的引入,发展农村规模经济、整合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农业现代化也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
乡村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相辅相成、息息相关。有健康良性的农村产业才能吸引人才回流,有技能、有头脑、有思想的人才回农村发展才会使农村产业走向科技化,乡村经济才会活起来。随着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也逐步朝科技化方向发展,但是局限于地理环境、经济和技术的支撑,很多现代化的机器都不能推广使用,所以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深入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有技术、懂市场、懂生产,可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带动家乡振兴,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文化是软实力,经济技术是硬实力。农村社会文化经过长久的积淀,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的文明程度应受到重视。应在保留农村淳朴民风的基础上,从思想上消除城乡对立及一些愚昧的旧俗。因此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让农村社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
乡村振兴后的农村面貌应呈现青山绿水、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早期一味地追求经济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耕地工业化污染严重、垃圾填埋没有做好规划、农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随意砍伐树木等都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局限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早些年很多农民家中没有厕所,对家畜的排泄物处置也较随意,这也致使农村卫生不达标,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所以乡村振兴需要在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方面下工夫,生态环境好了也会吸引人才回乡发展,从而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防洪筑堤、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建设与维护、饮水安全以及公共厕所等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都需要资金支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差距大,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这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但也是关键一环,因为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风貌,才能使农民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有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推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产品、吸引社会资金,为农村基础建设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是集生态宜居、文化传播以及产业兴旺为一体的农村新型发展模式。生态宜居的必备条件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于前些年大力发展工业,部分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为了治理雾霾、沙尘暴以及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不得不种植大量植被。文化传播也需要有相应的载体,如乡村休闲旅游、新型农产品研发、田园社区等,这些与农村产业集群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都需要绿色债券、金融顾问、产业基金等农村金融的支持。
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学技术传播。促进产业高效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收入。从种下一粒种子到粮食收进粮仓,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技术,研发和培育优质的粮食种子,创新便捷的灌溉技术、高效的现代化收割机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所以农村金融支持必不可少。
另外,要想农村产业兴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从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到销售流通,需要建设农业产业链,尤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为了扩大规模需要资金支持,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和多元的融资渠道[2]。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层次多样,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传统的农村生产基本上是季节性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初始点,而且涉及的主体单一,对金融支持的需求简单。乡村振兴背景下,从业主体涉及新型职业农民、传统农民、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方式涉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运用等方面。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与服务需求上不能仅满足于单一的资金借贷,需要提供理财咨询、期货、贴现等复合型、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乡村多元化发展也增加了对除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的需求,如信贷公司、担保公司、金融保险等机构[3]。
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多地开始了农业规模化发展。规模化农业需要大量的农机设备,一般先进的农机设备价格不菲,需要的信贷资金额度也较高。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耗资大。随着农村产业的多层次发展,一些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开始发展农家乐、养殖业。建立冷库及扩展生产线,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相较于早期农民的资金需求,现阶段农村金融的需求呈现大额化、长期化的发展趋势[4]。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民接触外界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但并不是信息量越大越好,农民受限于自身的知识水平,不能及时捕捉有效的信息,这就要求金融服务机构能有效筛选对农民有用的信息,过滤一些虚假不实的信息,避免农民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迅速被应用,惠及到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尤其在资金结算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能够帮助农村产业主体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和资金配置[5]。
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宅基地也属于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使得农村地区房屋产权的界定以及产权的流转相对复杂,加之我国农村地区金融行业担保机制滞后,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这就使得很多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过程中承受巨大的风险。2015 年9 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农村地区应加快建立市场化、地域化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引入社会征信机构,加强社会资本吸收,鼓励成立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以甘肃省为例,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金融征信服务平台较少,建设过程缓慢,很多数据采集工作流于表面,已经搭建好的金融征信平台业务模式也很单一,基本上只提供一些咨询服务。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地区基本上没有金融征信服务平台,由此可见,金融服务平台覆盖率较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金融行业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较欠缺,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不够,大多数人缺乏专业知识,在消费过程中容易遭遇金融欺诈,制约了正规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广,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环境的良性发展[6]。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金融体系也日趋完善,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超过了保险和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目前我国银行业自上而下由大型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机构组成,调查发现,这些机构真正能够解决“三农”问题、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服务内容并不多。商业银行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西北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商业银行可发掘的盈利业务不多,所以当地基本上看不到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当地最普遍的是邮政储蓄银行,但是邮政储蓄银行以储蓄业务为主,不提供贷款业务。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下滑,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为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可能承受更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其更倾向于投资风险较小的政府基金类项目,而不愿意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农业生产项目。
农村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于目前不完善的金融体系,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门槛,允许小贷公司进入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政府应鼓励资本将保险或者信托等金融机构设立在农村地区,多种类的金融机构进驻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能起到积极的竞争作用。政府应设立民间监督机制。虽然金融机构有银保监的监督,但缺乏民间监督,有效的民间监督能对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体系产生积极作用,避免出现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金融机构。
文化、风俗等因素注定了农村地区的复杂性,因此也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复杂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投资观念比较保守,大多数人很难接受不熟悉的金融产品,尤其是有过被欺诈经历之后更难接受除了存定期之外的其他投资理财项目,更不用说投资农家乐、田园社区等乡村振兴项目。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正规且多元的融资服务,如推出期限长、利率低、担保抵押门槛低的贷款品种,并且派专业人员为农民详细讲解,对贷款合同条款一一解读,普及一些金融知识,将选择权交到农民手上,在农村社会形成宽松、平稳的金融环境,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从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农民的生活环境也有了质的改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宜居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村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农村金融,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农村金融发展缓慢,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存在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单一且覆盖率低、提供的金融产品较少等问题,金融服务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体系、提供多元的金融产品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