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与清代北京园林*
——以清代笔记为视角

2023-03-12 09:37何卫国
关键词:什刹海大观园皇家

何卫国

(中国艺术研究院 红楼梦研究所,北京 100012)

“纸上园林”是明清时期不可忽视的一种园林现象,也是我国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纸上园林”就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它不仅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还形象地诠释了我国明清时期的造园艺术。自大观园出现,人们不断地探究其原型,从南京的随园到北京的圆明园,从江宁织造署西花园到北京的恭王府后花园,议论纷呈,争诉不断。20世纪60年代初,更是引发了“京华何处大观园”的讨论热潮,人们纷纷在北京找寻大观园的踪迹。虽不能说大观园源自北京的哪一处具体园林,但大观园应该与北京园林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聚焦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以及什刹海地区的园林景观,结合清代笔记中的相关记载,进一步探讨大观园与北京园林之关系。

一、大观园与“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

清代北京的皇家园林,主要包括“三海”与“三山五园”。“三海”指紫禁城西苑(中海、南海、北海),在明代基本定型;“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则指颐和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1)“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与万寿山。乾隆时期曾专设“三山大臣”管理“三山”事务。“五园”则存在多种说法,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山园对应”,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与畅春园。本文所称“五园”,泛指北京西北部地区的所有皇家园林。“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清顺治及康熙早期,两任帝王无暇营建新皇家园林,仅修复了紫禁城西苑与南苑(南海子)。康熙中期,三藩平定,康熙帝两次南巡,因喜江南山水之美,开始在西郊陆续兴建香山行宫和玉泉山澄心园(后更名“静明园”),又在武清侯李氏清华园旧址筑成畅春园。雍正帝则开始营建圆明园诸园。乾隆帝南巡后,仿江南名园在西郊大起园囿,掀起清代皇家园林建造高潮。关于这一时期皇家园林的增建,《日下旧闻考》记载颇详。《日下旧闻》和《日下旧闻考》是著名的北京史志文献典籍,前者由清初文学大家朱彝尊编写,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后者是乾隆钦定窦光鼐、朱筠等根据《日下旧闻》加以改订、增补而成,始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日下旧闻》分十三门四十二卷,而《日下旧闻考》则增至十九门一百六十卷。较之康熙时期,乾隆朝的北京城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城西玉泉、香山等处,原本俱列入郊坰门,今西郊为御园胜地,谨别立苑囿一门,用崇规制”[1]凡例6,《日下旧闻考》因而新增“国朝苑囿”门。“国朝苑囿”主要记录康熙中期至乾隆后期近百年间清代在北京城外修葺营建的离宫御苑,包括南苑、畅春园、乐善园、西花园、圣化寺、皇宗庙、圆明园、长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等11处皇家园林。

《红楼梦》大体上创作于乾隆八年至十九年(1743—1754),曹雪芹去世(乾隆二十七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后十年左右,《日下旧闻考》开始编撰修订。可以说,曹雪芹的时代正是清代北京皇家园林建造的高峰时期。曹雪芹生于南京,少年后移居北京。《日下旧闻考》记录的皇家园林如畅春园、清漪园、静宜园、圆明园等,曹雪芹及其长辈都有机会接触,进而熟稔于心。大观园虽是文学作品中的“纸上园林”,但应是当时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大观园)那样具体精细,瑰丽动人,正象(像)一幅美丽的园林建筑图案。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上半期的园林建筑的典型。有关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传统手法和规律,也有一定的反映。……《红楼梦》反映园林建筑艺术部分对于过去造园起的作用,不下于《园冶》一书。”[2]大观园的布局、建筑等深受皇家园林的影响,吴伯箫说:“它(大观园)受着当时皇家园林之城内如三海(中海南海北海),城外西郊如畅春园、圆明园、长春园诸御苑的影响极大,我们可说就是这些皇家园林做了大观园的底本。”[3]

《红楼梦》中薛宝钗《凝晖钟瑞》诗云:“芳园筑向帝城西。”(2)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本文以下所引《红楼梦》原文皆出自此版本,随文标注回数,不另出注。“芳园”即大观园,大观园建在“帝城”的西郊。如果我们将“芳园”比作“三山五园”,“帝都”比作北京,那么“芳园筑向帝城西”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清代皇家园林在北京的地理布局。北京的西部山区,早在辽金时期就已出现皇家行宫;明代虽无皇家园林,但仍是颇负盛名的风景名胜。清代康、雍、乾时期,朝廷大规模在北京西北部地区兴建大型皇家园林。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地点,据学界考订应在北京香山的黄叶村一带。曹雪芹在考虑大观园地理位置时,或许很自然地就将其设置在城市的西部。山和水是造园的客观地理条件,大观园周围有山有水,“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第17/18回),“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第17/18回)。大观园中,蓼汀花溆、荇叶渚、紫菱洲、藕香榭、芦雪庵、凹晶馆等处皆是水边景致。北京郊外水域面积最大的地方就是西山与海淀一带。这一带类似《园冶》相地中的“郊野地”,逐渐形成“三山五园”皇家园林群。

大观园的面积算是红学迷案之一。《红楼梦》第16回贾蓉说:“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这个“三里半”是周长,还是边长?后世一直争论不休。认定“三里半”为周长者,有的认为“因前有‘转至北边’,显见这里说的是方圆三里半,即四周总长三里半,若按1∶1.41的黄金比计算,其占地面积为176亩”[4];有的认为“大观园的周长既为2 016米,长短两个边长之和则为1 008米。按1∶1.41黄金比,长短边应分别为589.74米和418.26米。两者乘积为246 664.6平方米,合370市亩”[5]。认定“三里半”为边长者,认为大观园面积有56万平方米(840亩)以上[6]。依照周长算,大观园相当于一个特大型王府园林,如雍正年间果郡王允礼的自得园是北京西郊最大的王公赐园,总面积200余亩。依照边长算,大观园显然是皇家园林的规模,如康熙年间的畅春园,南北约1 000米,东西约600米,占地约900亩;圆明园在雍正时期由300亩扩大至3 000亩,乾隆时期达5 000亩,北墙长1 500米。如果“三里半”是边长,那么大观园的边长与圆明园的北墙规模相当。

大观园内建筑众多,有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秋爽斋、暖香坞、蓼风轩、缀锦楼、紫菱洲、栊翠庵、滴翠亭、藕香榭、凸碧山庄、凹晶馆、芦雪庵、蜂腰桥、嘉荫堂等。如此规模宏大的园林“与封建皇家花园行宫相似”[7],显然超出寻常私家园林的建筑规制。乾隆二年(1737),乾隆帝命郎世宁、唐岱、孙祐、沈源等绘制圆明园全图,乾隆御笔亲题“大观”二字。[1]1332-1333圆明园的总体布局采取风景点、小园、建筑群和景区相结合的集锦方式,四十景中大部分都有庭院,自成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大观园的建筑格局与圆明园类似,其建筑分建筑群与个体两类。建筑群如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稻香村、秋爽斋、栊翠庵等,每个院落构成一个专题景区。大观园中一些庭院建筑,也融合了北京皇家园林的要素,如男女主人公居所怡红院与潇湘馆,怡红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阶下石子漫成甬路。……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第17/18回)怡红院的芭蕉、潇湘馆的翠竹,在北京皇家园林中都能找到相似的设计,如西苑即有宾竹室、蕉雨轩[8]228。此外,西苑的沁香亭与大观园的沁芳亭、静明园的嘉荫轩与大观园的嘉荫堂,在题额上也有着某种相似性。清代皇家园林的建筑及其题额为大观园所借鉴显而易见。

稻香村的设置也带有皇家园林的特色。清代的皇家园林往往设有天子观稼亲农场所。《金鳌退食笔记》载:“瀛台旧为南台,……南有村舍水田,于此阅稼。”[9]122-123明代紫禁城西苑的南部水域(今南海)有一小圆岛,四面环水,明代称之为“南台”,清代改称“瀛台”。小岛上有昭和殿,殿前有澄渊亭,亭子的南部有村舍水田,此亭是明代皇帝阅稼之地。其实,南海东岸乐成殿的旁边也建有屋宇安置石碓、石磨,每当秋收时节,在此碾谷磨谷。后来,此殿更名为“无逸殿”,秋收时节,皇帝于此观看“打稻”戏。中海南岸有丰泽园,门外稻田数亩,康熙帝曾于此亲耕,以示劝农之意。圆明园亦不乏耕稼之所。《养吉斋丛录》载:“御园弄田,多雍正、乾隆年间辟治,如耕云堂、丰乐轩、多稼轩、陇香馆是也。嘉庆间,复治田一区,其屋颜曰省耕别墅,为几暇课农之所。”[8]231稻香村的取名与圆明园的杏花春馆意趣相通。杏花春馆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在雍正时被称为“杏花村”,取自杜牧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稻香村的景致与杏花春馆也有几分相似。《红楼梦》这样描述稻香村:“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第17/18回)乾隆《杏花春馆诗序》描述杏花春馆的景致:“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1]1341该序写于乾隆九年(1744),此时正是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的时期。因此,杏花春馆之类景致对曹雪芹设置稻香村的构思有启发作用的观点,有一定的文献依据。正如邓云乡所言:“曹雪芹写大观园,必然要设计一座‘稻香村’,这是皇家体制,非写不可。”[10]

寺观庙宇是皇家园林中的常见建筑。清代皇家园林都有建置寺院的习惯。北海有白塔寺、天王殿、小西天(观音殿)、万佛楼,静明园有妙高寺,静宜园有香山寺,清漪园有大报恩延寿寺等。大观园也是如此。《红楼梦》第23回中说:“且说那个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如今挪出大观园来。”可见大观园内应有玉皇庙、达摩庵、栊翠庵三处庙宇,而栊翠庵是《红楼梦》重点描写的大观园内建筑。

大观园的设计出自造园名家“山子野”。《红楼梦》第16回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山子野”应有生活原型。清代有园林建筑世家“山子张”张涟、张然父子,张涟,字南垣,华亭人,以造园叠山技艺名满天下。大学士冯铨欲聘其赴京师,张涟以年老辞,“遣其仲子行”[11],“仲子”即张然。张然应召入京供奉内廷30余年,南海瀛台、畅春园、玉泉山静明园、王熙怡园、冯溥万柳堂,皆其所造。清代笔记中,王士禛的《居易录》、阮葵生《茶余客话》、赵翼《檐曝杂记》等都有关于张涟父子的记载。比如赵翼《檐曝杂记》载:

古来构园林者,多垒石为嵌空险峭之势。自崇祯时有张南垣创意为假山,以营邱、北苑、大痴、黄鹤画法为之,峰壑湍濑,曲折平远,巧夺化工。南垣死,其子然号陶庵者继之,今京师瀛台、玉泉、畅春苑,皆其所布置也。[12]

曹雪芹也许是将“山子张”化名“山子野”,就在《红楼梦》中留存了清代园林名家的历史印记。

皇家园林在明清小说中得以体现,并非仅《红楼梦》大观园一处。晚明小说《梼杌闲评》第29回详细描绘了皇家园囿“后海子”:

后海子内原有金章宗李后的梳妆楼在内,左右有金鳌、玉虫东二坊,又新添上许多楼阁,也都十分壮丽:亭台罨画,岛屿潆洄。平桥夹镜落双虹,高阁凌霄飞五凤。月轮映水,波纹澄镜浸楼台;宝槛凌风,花瓣随风粘荇藻。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画栋雕瓮,结绮临春增壮丽;金铺绣幌,瑶宫琼室竞豪华。[13]

此处描写的“后海子”明确就是紫禁城西苑的后海,也就是现在的北海公园。而《红楼梦》的大观园完全是一座虚构的“纸上园林”,是曹雪芹汲取当时北京皇家园林等建筑元素,经过分析、综合、加工、改造而创作出来的园林艺术形象。它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只能从细节去寻踪觅迹。

二、大观园与什刹海地区的园林景观

关于大观园与北京城内私家园林的关系,主要集中于恭王府后花园与纳兰明珠府园。这两处园林都位于什刹海地区。笔者认为,与其探讨恭王府后花园等私家园林与大观园的关系,不如探讨什刹海地区的园林景观与大观园之关系,这样或许更具说服力。

清代与民国相关文献提及大观园与北京的关系,并没有具体所指,而是定位于什刹海地区。《燕市贞明录》载:“地安门外,钟鼓楼西,有绝大之池沼,曰什刹海。横断,分前海、后海,夏植莲花遍满;冬日结冰,游行其上,又别是一境。后海,清醇王府在焉;前海,垂杨夹道,错落有致,或曰是《石头记》之大观园。”[14]《老北京旅行指南》(1935年初版)“什刹海”条:“或谓什刹海为曹雪芹红楼梦大观园旧址,因红楼一书,相传为大学士明珠之家事。而明珠府第,即在海之北岸,故有此说。”[15]《旧都文物略》(1935年印行)“什刹海”条:“什刹海在地安门外,分为前海、后海。前海周约三里,荷花极盛,西北两面多为第宅。……后海较幽静,水势亦宽,树木叶杂,两岸多古寺,多骚人墨客遗迹,李东阳西涯、法梧门故居均在此。又相传《红楼梦》‘大观园’遗迹亦在此,今无考。”[16]142傅芸子《十刹海与大观园》云:“后门外十刹海,世传为小说《红楼梦》之大观园故址。”(3)此处“后门”为地安门之俗称。傅芸子《十刹海与大观园》原载于1931年12月26日《北京画报》,转引自傅芸子《人海闲话》,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这些说法较之具体指向恭王府后花园、明珠府园等,更有说服力。

什刹海是京城内除西苑“三海”之外最重要的水域。其名称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得名于此处的“什刹海寺”。《宸垣识略》载:“元时既开通惠河,运船直至积水潭。自明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为二,潭之宽广,已非旧观。今指近德胜者为积水潭,稍东南为十刹海,又东南为莲花泡子,其实一水也。”[17]150清代时期,积水潭仍沿明代称呼,银锭桥以西的水面称“什刹海后海”(简称“后海”),银锭桥以东的水面称“什刹海前海”(简称“前海”)。至民国,此片水域仍然总称“什刹海”,并分别命名为“西海”“后海”“前海”,总称“后三海”。什刹海历来为北京风景名胜,《长安客话》载:“皛淼千顷,草树菁葱,鸥凫上下,亭榭掩映,列刹相望,烟云水月,时出奇观,允都下第一胜区也。”[18]“(什刹海)在地安门外迤西,源出玉泉,与太液池本系一脉。早年之西涯也,元称为海子,明曰净业湖,为旧都平民消夏之胜地。”[15]元代以来,什刹海一直被公认为北京城内最佳的园林选址区域,府宅园林盛极一时,在北京园林史上占据特殊地位。明代中后期,什刹海地区成为私家园林的聚集之地,英国公家园、太师圃、镜园、刘茂才园、方园、漫园、湜园、杨园、王园等著名私家园林,皆坐落于此。震钧《天咫偶闻》称:“明代诸名园咸萃此地,……然野水弥漫,一碧十顷。白莲红蓼,掩映秋光。”[19]90明代李东阳有诗描绘此处:“豪客园池非旧业,梵家宫殿有高台。林花苑柳如相识,又是一度春风来。”[20]明末清初,什刹海逐渐收缩成两个湖面,被称为“后海”和“前海”,由银锭桥相连。清初袭明风,私家园林遍布内城、外城、西北郊、南郊等,但大型王公府邸园林多在西城,主要集中于什刹海地区。如果将《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落实在北京,那么大观园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什刹海。

宝钗的诗句“芳园筑向帝城西”提及大观园的地理位置。就北京而言,“城西”如果指向城外,就是西山海淀一带;如果指向城内,就是内城西。《红楼梦》中又有“出北门”一说,故综合起来看,大观园的确切位置应该在城的西北角。北京城的西北角具备建造如此大型园林条件的地方就是什刹海。在《宸垣识略》中,吴长元将北京的内城分为“内城一(东南、东中南)”“内城二(东中北、东北)”“内城三(西南、西中南)”“内城四(西中北、西北)”[17]78-162,而什刹海地区恰好属于内城的西北部。什刹海本来就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山水名胜之地,也是府邸园林荟萃之所。这也许是诸多前人记述及研究者猜想大观园的原型可能在什刹海地区的因由。

大观园最要紧之处是水,其水源“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第16回)。有了水,才有沁芳闸、杏叶渚、紫菱洲等水边景致,才有这一座大型的水景园。明清北京城基本定型于元代大都城。元代建城时,将金代时的白莲潭水域全部圈入城内,且一分为二,北部水域隔离在皇城之外,称“水关”“积水潭”“海子”;南部水域圈入皇城,称“太液池”(今北海、中海),成皇家园林。(4)明代太液池仍为皇家园林,并在太液池南端开挖新湖(今南海),总称“西苑”。清代将太液池区分为南海、中海、北海,瀛台以南的水面为南海,金鳌玉虫东桥之南的水面为中海,桥北水面为北海,合称“西苑”。“三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从大都城的整体规划来分析,控制其平面布局的决定因素,还不是坝河,而是太宁宫以北那一段高梁河上的积水潭。整个大都城在平面设计上的中轴线,正是紧傍积水潭的东岸才确定下来的。中轴线的起点,即在积水潭的东北岸上,也就是全城设计的几何中心。就地筑有‘中心之台’作为标志。”[21]大都城的流水来自西山,水源则在西北角的“水关”。“(积水)潭在德胜门内,什刹海之北,有净业寺,故一名净业湖。水由德胜门入城,有闸,一名水关。玉泉山之水,由此入城,直通三海,联贯九城,东入通惠河。”[16]141在《宸垣识略》中,吴长元绘制有18幅地图(城池、大内皇城、内城、西山园囿等),什刹海地区的水域成为《正黄旗西北图》的显著标志。正是拥有充沛的水源,什刹海才能形成“池中萍荇蒲藻,交青布绿;野禽沙鸟,翔泳水光山色间,悠然自适。盛夏芰荷覆水,望如锦绣,吐馥流香,尤为清绝”[9]118的优美风光。

“清代北京城市发展史,至少有两项值得称道的建设成就。一是西郊的三山五园;二是内城的几十座规模宏敞的王公府第。”[22]153康、雍、乾三朝是北京王府建设的鼎盛时代,地点以什刹海地区最为集中。康熙年间,什刹海成为没有围墙的皇家御苑,归属奉宸苑管理。奉宸苑颁发条令,明确规定,非皇帝亲赐,任何人不准引用什刹海水。禁令之后,湖四周的园林、寺庙、府第等逐渐没落,王公府邸代之而起。后禁令取消,什刹海再度成为北京内城民众游憩的公共园林空间。但王公府邸、达官显宦居所云集的现象,一直持续至清末。该地曾有成亲王府(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府)(5)明珠府也被认为是大观园的原型,此说与索隐派“《红楼梦》演明珠家事说”相对应,并不具体指向园林建筑。、醇亲王新府、恭亲王府、涛贝勒府(钟郡王府)等。光绪末年,北京十九座贝勒以上府第,什刹海地区拥有四座亲王府,一座贝勒府,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22]167这些王公府邸往往建有私家园林,也就是后花园。目前什刹海地区现存的四座王府均有后花园,其中恭王府萃锦园与醇王府花园依然可较为完整地呈现清代园林风格。

恭王府的萃锦园曾被认为是大观园的原型。恭王府是恭亲王奕讠斤府邸,由府邸和后花园(萃锦园)组成,其前身为和珅宅第,是目前清代王府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也是唯一对公众开放的王府。认为恭王府后花园为大观园原型的学者中,周汝昌先生著述甚多,影响最大。1978年,周汝昌撰写《“芳园筑向帝城西”——〈红楼梦〉环境素材的探讨》一文,把大观园与恭王府联系起来。[23]1980年,周先生的《恭王府考》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后,周先生继续深挖恭王府与大观园之关系,最终汇成《芳园筑向帝城西——恭王府与〈红楼梦〉》一书,于2007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此外,1962年,吴柳《京华何处大观园》一文认为恭王府后花园可能就是大观园原型。[24]

“泉水”的引入成为萃锦园“大观园说”一大佐证。大观园“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引到西南上,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第17/18回)。萃锦园西北角也有泉水流入,沿着东墙下一直通往东南角,转向正西。震钧《天咫偶闻》载:“恭忠亲王邸,在银定桥,旧为和珅第。从李公桥(李广桥)引水环之,故其邸西墙外,小溪清驶,水声霅然。其邸中山池,亦引溪水,都城诸邸,惟此独矣。”[19]89

恭王府萃锦园是北京私家园林中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王府花园。周汝昌先生认为此园明代就已存在,中间历经多人之手,至乾隆年间才为和珅宅园。此说虽引起争议,但乾隆年间花园已存在,确实有文献依据,不过,其位置、规模、景致均无法确定。现存花园为恭亲王奕讠斤重建于同治年间。此园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成对称严整的布局,南北中轴线与府邸中轴线对位重合,显示王府建筑的宫廷气派;东路以建筑为主,由三个不同院落组成;西路以水池——蝠池为主,组成一个独立的水景空间。园中还设置4座宗教建筑,分别为龙王庙、般若庵、山神庙和花神庙。花园东路轴线南侧有沁秋亭,亭东侧是体验农耕之乐的菜圃。萃锦园融南北造园艺术于一体,既有皇家园林的肃穆、宏大,又有私家园林的细腻、精美。“建筑崇弘,山池清丽,古树垂荫,于浓艳之中略显淡雅,集中反映了清代王公府园的若干典型特征,确实与《红楼梦》的描写也有一定的吻合之处。”[25]不过,萃锦园的面积仅40余亩,虽然是北京除皇家园林外较大的花园之一,但与大观园差距甚大。

时移世易,昔日之园囿风光,历经劫波,时兴时废,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却风采依然,永不褪色。这就是文学艺术之魅力所在!当然,大观园只是一座“纸上园林”,即便对清代北京的园林有所借鉴,也不宜将某一园林坐实为原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一“纸上园林”可使人们体察清代乾隆年间的造园艺术与园林文化。

猜你喜欢
什刹海大观园皇家
谁说皇家无真情
皇家游泳池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我们得为属地留下些什么
最美什刹海
加拿大皇家空军
什刹海小记
丹麦皇家图书馆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