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鹏飞,辛文斌
(1.忻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山西忻州 034000;2.忻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忻州 034000)
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培养青年一代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加强民族团结;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事关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据统计,截至2022 年6 月,忻州师范学院共有少数民族学生43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分别来自白族、达斡尔族、傣族、侗族、哈尼族、回族、景颇族、黎族、满族、毛南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普米族、土家族、锡伯族、瑶族、彝族、壮族等27个不同的民族。忻州师范学院党委坚持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谋划推进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目前,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积极向上,对党的领导衷心拥护,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信赖,[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院90%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争取参加党委党校举办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生活方式健康,98%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校园不文明现象坚决反对,100%的学生遵纪守法,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完成党和国家交给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刻苦钻研,勤于思考。正确对待生活困难,积极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来缓解困难,表现出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2]
我们在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坚实牢固的同时,也应注意一些错误价值观依然有其市场。
(一)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 当前,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思想文化激荡碰撞,容易使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和道德阈值的调控上出现偏差。一些负面的价值倾向,如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以及享乐奢靡的腐朽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一些学生的思想,狭隘功利主义成为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组织发展的拘泥倾向 目前,和许多高校一样,忻州师范学院在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中,在其他方面都符合预备党员标准的条件下,也要求发展对象的学习成绩,必须进入班级的前30%。这一否定性条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影响较大。
(三)社团活动的排他倾向 由于参加每一个社团,其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都有严格规定,不管哪一个要件,只要其中一个要素不符合规定,申请人就面临着不被接纳等情况。这些参加社团的要件,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相较于汉族学生,其难度更大。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被排斥在社团之外,参与社会活动、丰富人生阅历的机遇就相对减少。
(四)重视程度的弱化倾向 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易被忽视,特别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教学措施,无论是教育教学模式,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大都与汉族学生一样,这就导致补短板效果不佳,造成教育教学质效不佳。
(五)系统思想的淡化倾向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学院学生政工干部队伍相对不足,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严格来讲,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工均有责任参与到这一工作中。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成为“两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六)社会交往的障碍倾向 调研发现,与内地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在步入大学后对生活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发生的变化适应相对较慢,对自身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也普遍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自信因素,加之在语言沟通、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同学在与老师、同学间的深层次交流方面主动性不强,人际交往相对比较局限。
(七)心理素质的低落倾向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逐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就业、未来发展等方面压力,在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以及优化服务平台,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八)教学环节的滞后倾向 多年来,学院着眼国家需求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着力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以及新的教育环境与特殊的教育主体,[3]目前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等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需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准确把握、适用得当。忻州师范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先后制定了有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同时对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意见》,通过台账方式推进相关工作,持续推动新时代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思想引领,确保主流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4](P17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当前我国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同时,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千方百计企图制造民族分裂,多途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容易使之陷入误区。“党的全部任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5](P217)因此,必须聚焦为党育人主责主业,紧扣新的形势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共同的理想信念铸魂育人,强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在根本问题、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认识,把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通过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勇于创新创造的新一代大学生,继往开来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二)坚持强基固本,确保“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6]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高校优秀的学生代表,是推动地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传播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积极性非常高,大家都希望早日加入党组织,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边疆地区学生,有强烈意愿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国内外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敌对势力,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主人翁。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学院在组织发展工作中,应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着力健全党的民族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少数民族骨干学生推优入党工作,积极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新党员、毕业生党员等多层次全过程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应秉承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考虑未来发挥作用,将有关少数民族学生预备党员学习成绩的要求,由进入班级的前30%,放宽到成绩合格,这样就可以吸收更多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党,有利于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有利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生态,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有利于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胜优势。
(三)坚持深化改革,增添社团民族亮色 学院将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各类学生社团要围绕思想引领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总目标,将顶层设计、制度改革与发展转型作为主要方向,稳步推进学生社团改革发展。如我院各级各类学生社团,坚持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团结和凝聚广大少数民族同学,并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感知与认同,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族学生和谐相处。我们认为,高校学生会组织要在校内学生组织中发挥枢纽作用,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同时社团在吸收会员过程中,也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放宽少数民族大学生入会入团的条件。比如各类社团和院系两级学生会在换届改选中,通过制度约束,确保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各部部长中,至少有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团活动的机会的同时,加强思想引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融入各类社团实践教育活动,实施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中国梦”等为主题的实践教育项目,在深化对国情民情世情的了解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坚持汇聚人心,着力筑魂育人 讲理想信念就是要讲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焦点问题、敏感问题,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如此。[7]目前,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很小,看起来很微弱。但是,站在党的事业和国家、民族大业的高度来认识,对他们今天的塑造,就是对祖国未来的强基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要紧紧围绕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坚定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对他们进行心连心、手拉手的靶向教育,力求精准施策,持续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思政教育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8],在学习上实行导师制,政治上、生活上实行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对点帮扶制,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使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学院党委牢记“国之大者”,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把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校园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不断推出贴近实际、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新举措,积极创造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校园生活环境,全力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如在新校区建设运行过程中,对辅导员、后勤管理人员、物业服务人员进行专门工作指导,帮助他们丰富民族知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沟通手段,能够及时有效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同时畅通各种渠道,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表达自身意愿,体会到忻师大家庭的关爱与温暖。
(五)坚持系统思维,思政教育全员动员整体推进 学院坚持系统思维、思想引领、坚持聚焦和解决问题、坚持体现时代要求,深入开展针对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育人体系建设,院党委明确职责任务,深入探索实践,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相关实施方案,台账式推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7大体系169项具体建设任务,全院上下总动员,坚持不懈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坚持不懈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全员、全方位、全天候、全氛围育人体系,探索形成了一批可转化、可推广的实践经验,2021 年相关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院思政工作表示满意,给予了较高评价。
与此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谁来做”和“怎么做”是两个核心问题。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建设以思政课为引领、课程思政为核心的“大思政”课程育人体系,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阵地的管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9]并积极动员宣传思想、教务科研、学生工作、青年工作、图书实验、总务后勤等相关部门的全体教职工,全方位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推进成绩优异的汉族同学与少数民族学生“一对一”进行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推动形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通过成立教师工作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抓好三支队伍建设等,夯实了高质量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础。
(六)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党委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和专业岗位实习为依托,积极打造实践育人特色亮点。20 多年来,累计派出6万余名大学生,赴忻州市各县(市、区)和运城、阳泉、大同、雄安新区、新疆及海南等地700余所农村中小学开展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构建了高师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万人下乡村,千人出山西,百人走丝路”的实习支教工作格局。在这一进程中,学院专门派遣少数民族大学生前去改革开放前沿、乡村振兴一线锻炼,实现了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强化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多次被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山西青年报》等国家、省、市媒体报道。与此同时,学院以德育劳动教育、红十字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为依托,积极创新和拓展少数民族学生政治工作新路径,促进理论教育向实践行为转化,使少数民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
(七)把握心理特点,强化咨询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为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主要方面的现实问题,有效缓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学院打造了“咨询、课程、辅导、宣传、互助、社团”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定期组织开展师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学院教务部门在导师制和选修课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管理部门在学院勤工俭学岗位、奖助学金评审等工作中,结合学院实际和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实际,按照“一生一策”原则,认真做好相关工作。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牵线搭桥,及时推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有效解决其生活压力。学院就业指导部门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明确量化指标,拿出过硬举措,压实工作责任,千方百计拓宽其就业渠道,特别是重点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中的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学生等,认真落实精准帮扶机制,持续做好岗位信息推送和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以最大的努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八)创新教育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国家新一轮学科建设等背景,聚焦学科专业建设这一重点任务(学院已明确为办学水平攻坚仗主攻任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及全面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等高度贯通、一体推进,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少数民族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10]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好坚实思想基础。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严格落实教育教学计划,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与课题相结合、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积极搭建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平台,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强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力提升了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把握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部署民族工作,着力用共同理想信念铸魂育人,有力推进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开展,有极大的可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