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三重理路

2023-03-12 00:47王英杰
关键词:智化人工智能政治

王 强,王英杰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通过“推进教育数字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P28)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与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成为重构教育要素、影响教育形态、创新教育方法以及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2]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能、提供了新媒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3]2022 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4]当前,我们正处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即数智化(Digitalization & Intelligentization)阶段,这一阶段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纽带、以数据技术管理为保障推动教育数智化是形势所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既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战略,又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变革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内在逻辑

人的实践活动处于无数相互交叉的空间,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降临促使这些空间有机折叠,实践方式的转变使实践活动在不同空间展开,促进意识转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历史发展的紧迫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

(一)顺应时代大潮的必然途径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于1956 年提出①。1958 年,IBM 公司通过将IBM650 计算机与一台电传打字机连接,教授小学生二进制算术,开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开启了人工智 能 教 育(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简 称AIED)时代。二十世纪初,Knewton②、RealizeIT③等智适应教育企业纷纷成立。2010 年前后,我国国内智适应教育企业开始兴起,2016 年前后,国内众多知名教育机构、资本市场纷纷投入智适应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战略性技术和教育先导性作用是国家一体化的关键构成,互为促进,两者深度结合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简言之,时代塑造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也塑造着时代的前进走向。高校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重要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主体聚合、多要素构建、多元化展开的系统工程,[5]更需推动其数智化转向。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充分肯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的积极成效,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随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提供了基本遵循。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和实践场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P27)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互促进:教育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先导、人才是教育革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驱动教育和人才的时代化发展。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契合:人工智能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具备人工智能的发展要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工智能赋能,智能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7](P27)教育数智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终身教育,在此过程中,教育亦可为人工智能的普及、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赋予全新动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一个元素没有跟上时代之变、顺应时代之需,民族复兴的启动链就难以闭合,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基础环节,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结合,才能为青年大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提供新的成长环境。

(二)应对教育主客体之变的关键举措“数字青年”一代以实际生活诠释了“数字化生存”的本质,他们求索世界的最大动力来自兴趣,对碰撞交融的文化充满欣喜,因此他们对智能化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的分离”和“分布性认知”是“数字青年”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所呈现出的两个重要特点;身体在现实世界驻留,精神在虚拟世界里狂欢,是“数字青年”在新的技术时代的典型人格特征,虚实交错中,呈现出一种“分离感”。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观点自由活跃,而在线下与教师的互动中表现谨慎含蓄,教师得不到反馈,双方互动不足,学生成为“点头机器”,“线上发言在场,线下发言缺场”对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和授课效果造成了破坏。课堂没有成为思想激烈碰撞的活动场,网络空间存在“分散性”、“延迟性”和“隔离性”,很难成为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的场域,因此产生了教育主客体的矛盾变化。新的技术时代中,数据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资源,青年探索世界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师长和实体书本的字字传递,而是通过数字化的、多样化、跨时空的多元方式、载体展开。青年的认知模式趋向于“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青年在海量的信源中汲取知识,并在其中检验真伪,在此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权威身份受到挑战,由此颠覆了传统师生关系模式。学生“身在线下,心在线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开发线上教育模式;学生“畅游信海,质疑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利用智能化工具武装自身。技术发展催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同时也对教育主体作出要应时而变的时代要求。

(三)坚守青年思想阵地的现实选择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以更加开阔的胸怀面对世界,给广大青年带来广阔视野的同时也暗藏危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腐化思想蓄势抬头,暗处的战争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风险社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思想状况不稳定,一度成为西方敌对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炸式发展,音视频、直播等媒体有了智能化插件加持,宣传效力指数式提升,其在政治认同上的宣传和动员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敌对势力以网络空间主要阵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血刃”,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话语权,排挤马克思主义在网络上的生存空间。敌对势力瞄准泛娱乐类社交、校园社交等青年互动平台,建立“虚拟社群”④安插“意见领袖”⑤,利用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诱捕思想多变的青年精准投送,腐化青年,企图瓦解社会共识、打破人心良善、搅乱社会思潮、影响社会治安。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奠基和成型阶段,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重大。我们正站在最接近民族复兴的历史节点和紧要关头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青年的努力,新时代青年面临重要的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为了坚守青年思想阵地,扩大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阵地,保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刻不容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潜在危机

诚然,科学技术有时也“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如同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所言:“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8](P3)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生成和运用过程中具有特殊体现,由于人工智能程序作为插件介入人类工作的一般风险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潜藏危机。

(一)技术局限危机 就技术成熟度而言,目前我们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各行各业的过程中,显现出的技术局限客观存在且目前无法避免,如果本身带有技术局限的智能插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思想危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缺乏分辨和追溯信息真伪的智能程序插件,对数据真伪鉴别能力不足、信息溯源能力较差。信源海海,人工智能是一个冰冷的机器,如同我们可以制造一个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的机器,但无法制造一个笃信马克思主义的机器人一样,信息辨别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支撑。收集信息是分析数据的基础,数据库的质量决定了人工智能分析产出决策的质量,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和训练了包含难辨真伪甚至错误的信息源后,其产出的结果必然是有误的判断和决策,这将直接导致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决策能力从源头上就失去了可信度,成为一种掷色子式的“玄学”。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分析大量的数据、语段,但它理解这些语句的能力有限。AI 程序经历多次迭代升级,智能程度已经从识别已有数据库的锚点语令发展到可以初步理解非标准句式语义的水平,这虽然是巨大进步,但仍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过程需要程序理解含蓄语句中更丰富的意蕴,以便降低人机沟通成本和作出更精准的教学决策。由于机器学习语言的设定模式与自然状态下人类学习语言的模式有所不同,机器可以学习语言的内部结构,甚至对语义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感性想象,结合个人情感经验对事物有独一无二的理解方式,个人情感经验是个人投射给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子,这是机器学习无法设定的。因此,人工智能在深度理解方面的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主体消解危机“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本质内涵就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主体,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特征的彰显。[9]人的主体性是根据自身需要,通过自主选择、能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我得以实现,是人的本质特性,主体性的消解危机就是对人本质的消解。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在模拟、延伸与拓展人类智慧方面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传统场域中,主体已经不是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这两个主体了,从技术“介入”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嫁接”于网络,而是在主动运用大数据、算法、物联网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创新活力,从而呈现出成为两个主体之外的第三个主体的强趋势。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入场将原本“人—人”的关系变成了“人—机—人”的三线互动关系,人工智能的两端,高校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都存在主体消解的潜在危机。

人工智能技术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仿真为基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构起能够链接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广阔场域。首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云计算处理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结构性数据是一种高度格式化的数据,容易被算法识别提取;非结构性数据更多倾向于对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被格式化,因而在数据处理时就极易被忽视,因此,如果过多依赖人工智能的决策而忽视人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情感体验淡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引领是重点环节,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容忽视,学生的价值观是通过“言传身教”这一完整的人文过程进行塑造的,信息输出的口头语言和强化口头语言的身体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过程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对教育者的数据运用能力、批判性沟通和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此类能力不足,也可能导致主体性缺失。[10]其次,学生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自控制导向机制使得人输入较少的语言或行动指令完成目的性操作,极易使学生养成浅层思考习惯,这种便利的信息获取可能让学生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导致学生陷入“信息茧房”⑥,乐在其中,坐井观天而不知。目前阶段的大数据技术仍然基于商业化的思维模式,兴趣是其盈利的着力争夺点,大数据根据学生经常搜索、阅览的信息“猜你喜欢”,逐渐将学生与完整的世界隔离,加剧“信息壁垒”的产生。最后,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将成为数字化存在,人的身份在线上由数据堆砌成为一段波长,这一符号化的过程会使得人逐渐失去本我人格的丰富性、复杂性、矛盾性、真实性,这个过程无形中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两个主体真实人格的交流互动,教师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并没有作用于真实的人格客体上,不利于学生形成理想人格。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评价系统,以固化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评估学生和教师生动的成长过程,弱化了教师的职业认知和学生对价值、理想的认知,这一评价系统本身就有待商榷。

(三)情感迷失危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无声无状,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刻也无法缺席和离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仅依靠教师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产生认同。因此,我们不得不讨论人工智能的“情感”。情感活动需要复杂的生理基础,人类情感是在大脑皮层的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以下神经协同活动的结果。[11]“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情感模拟技术只能避开情感发生、发展的内在过程,转而关注外在行为表现,使其外在表现成为行为本质。这一阶段的人机对话大多基于对数据的分析、根据预设的程序生成情感反馈,即使可以通过设备实时监测人情感变化的外在表征,但要完全掌握情感与行为的组合、理解人的思想与行为脱节的表现,依然困难,容易导致课堂情感体验淡薄甚至倒错,限制学生情感认知的正常发育。当“强”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时,人工情感(AE)技术落地,人工情感的识别和表达能力达到与人共情的程度,就可能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产生非正常的紧密关系,加之高校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能力养成阶段,感性思维尚在塑造还未定型,机器制造的“情感陷阱”“情感迷局”容易使学生深陷情感迷乱,进而远离“真实”的人际交往,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交往能力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向

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功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日渐成熟,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要大胆谨慎,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发展,并将前沿科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健全包含技术生成、运用、监管等各环节的制度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不存在价值偏向,但一旦资本意志被植入技术研发过程,追求资本增殖,必将形成算法偏见,造成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为本,以技术发展逻辑为用,因此要强化技术突围,着力破解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局限。[13]

第一,开发智能语音辅助工具。语音是人类能自然接受的教育方式,语音辅助工具是对ASR、TTS 和NLP(指令式)的组合应用。智能语音指令(ASR+NLP)可以通过人声识别,使APP 能够识别学生指令,实现页面圈画、智库搜索、自动跳转等方便指令,使学生能对AIED 软件复杂繁琐功能实现简单操作。点读播报结合语音合成技术配合教学内容,流畅自然地朗读文本,可切换多种风格和模式的发音,以适应不同情景下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个性化对话工具还能够以对话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实时反馈。

第二,开发智能个性化教育服务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强调个性化。智适应学习系统可以对线上线下课堂实现专注度分析,对学生状态自动监测,包括学生人数、姿态、行为、面部角度、表情等,对抬头率、看手机率、微笑率、离席率等课堂效果指标进行智能统计。借助数据分析形成可视化图像,进一步分析影响学生课堂效率的显性与隐性关键问题,从而辅助课堂设计改进、升级和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提升。针对有知识性学习障碍的学生,精准判断每位学生薄弱知识点产生的原因,进而为学生精准提供解决方案和相关课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采集的数据为学生进行诊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第三,开发智能课程分析系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对教学过程智能化分析,为教师提供授课建议,同时作为课堂秘书自动生成课堂纪要,为教学工作提质增效。智能听评课系统能够记录课堂全过程,并自动分析课堂要素,基于量化数据提出建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课堂质量。此外,AIED 程序还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情况、时政热点等多个影响因子有机结合形成教学设计推荐,帮助老师处理多元复杂的资料。智能出题和批阅系统能够基于知识谱系,针对要考查的多个知识点自动组合,形成多种变式,面向不同学生定制个性化试题和作业,极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讲授效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二)前沿科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催促教育体系向纵深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前沿科技的融合已呈必然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其间,关键要以辩证思维把握融合中“变”与“不变”,以辅教工具之变应思政初心未变,以技术迭迭向前的时代之变应为国育人的使命未变。前沿科技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深入渗透“教”与“学”两个方面。

第一,“教”即教授,以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信息检索、计算能力为基础,构建一个“全能助教”,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全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学习、评价与管理等各个环节。[14]要通过推动高质量教学内容云共享,使教师备课变成集体作战;要搭建实时课堂弹幕云发言,使师生互动由细流潺潺变成语浪涛涛;要根据学生评教智能复盘,使师生交流变成一片通途。加强学生反馈融入课后复盘,协助教师教学能力自省与进步,师生共同成为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缔造者。

第二,“学”即学习,以人工智能技术广阔的数据存储、分析能力为基础,构建一个“全能学伴”,贯穿学生价值观形成全过程。要强化AI语音智能问答的价值导向,筑牢思想文化领域的防火墙,杜绝不良价值导向对学生的腐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严格筛选教育类AI 程序的信源,确保底层数据库风清气正,筑牢学生理想之树的强壮根基;要实时监督AI运用全过程,完善监管处罚机制,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正确方向。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促进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健康融合的保障,也是规避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各种风险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要健全从源头甄选、采购到引入课堂安装、使用的全过程,涵盖审核资质、监督评估、定期考核的制度体系。

第一,健全AI软件“研发—生产—运用”全链条实名制度。前沿科技软件的研发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推荐池”[15],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思想状况要纳入工作审核评价体系,从源头规避各类可控风险,并将AIED 软件“身份证”机制作为软件采购的硬性指标。高校在定制和采购人工智能软件时,要派遣有AI专业技术背景的人员,通过建立明确的产品评估体系、采购流程,并严格按照标准透明公开,保证监督到位。明确要求参标公司将投标的AIED 系统的研发、测试、审核、资方等团队实名化、公开化,落实好责任主体,保证责任边界清晰规范。此外,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技术保障机制还要求高校内部加大数字基础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各类应用软件开发,筑牢数智化技术基础。[16]

第二,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组织保障机制。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动摇。其次,当前阶段的高校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接受、认可程度尚未达成一致,要健全高校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强化数智化意识、提高数智化能力,还要建立学习和培训制度,制定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提升教师队伍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行动力,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17]最后,要健全联动机制,统筹校内各部门协作,凝聚组织合力,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网络管理中心等部门要及时监测监管,解决好硬件故障问题,积极开发软件新功能,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等部门要利用智能软件合理高效做好课程设置、教学考核、学生评教等工作,并及时公布结果,后勤部门则要做好基础设施供应与保障工作。

第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监管制度。高校要加强监管意识,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控制监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把控,确保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解决。要将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相结合,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一个指标清晰明确、结构合理完整、符合本校特点且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做好日常监督,并做出完善的预警、报警及紧急处理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过程的风险及其防控效果进行客观、科学评价;定期大检要落实责任主体,对AIED 的课程结果进行考核与评级,对算法理路疑似有问题的及时处理,评级过低的系统予以处理。此外,要建立安全、规范的管理机制,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数据、代码、流程、功能、内容等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管,[18]并且着力提升政策执行落实能力,科学、精准、动态把握学生需求,进行资源供给和评价反馈,[19]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列入教育者考核的参考因素,推动相关人员提高思想觉悟和评价本领,[20]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制度化运作。

任何时代,新技术对人类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数智化一方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变革提供机遇,另一面又可能给原本平静传统的课堂带来巨大震荡,AIED 的高精技术将在教育工具、方式、评价等方面精准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逐渐科学化、全面化、个性化。未来,我们可预见人工智能技术有更长足的发展,我们甚至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节点跨入“强”人工智能时代甚至“超”人工智能时代,那时我们期望AIED 能真正从根本上克服弊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注释:

①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1927 年—2011 年),他在1956 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1971 年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获得图灵奖,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②Knewton 是一家自适应学习平台公司,2008 年由Jose Ferreira(自适应教育这一名词的缔造者)创立于美国纽约,主要产品是自适应学习引擎,使用个性化数据展现学生的特征,为发行商、学校及全球的学生提供预测性分析及个性化推荐,在学生学习数据搜集、个性化学习内容推送等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得到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引用,是自适应领域的标杆型企业。

③RealizeIT是由CCKF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产品,是包含智能学习引擎的一体化系统,可以将内容和课程分离,模拟教师一对一教学过程,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体验,帮助每个学习者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④虚拟社群是人们在网络中实现社会互动的社会生活单位和空间,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为网民提供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点,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和极大的互动性。

⑤意见领袖是在团队中构成信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并能左右多数人态度倾向的少数人。

⑥“信息茧房”是基于个性化定制结合智能推荐技术为基础的“个人日报”服务的产生和运用中派生的异化现象,用户在享受针对自己的独家推送的过程中,目之所及也逐渐窄化,久而久之认为眼前的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将自己困在亲手编织的“茧”安享太平。美国学者Sunstein于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首次用“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来描述这种现象。

猜你喜欢
智化人工智能政治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
沙冒智化的诗
沙冒智化的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