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宜勇
【关键词】新时代 全面深化改革 变革性实践 突破性进展 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要素的活力竞相迸發,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重在全面推进,锐在日益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遗余力地推动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改革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幅提升、动力持续释放、民生稳步改善、文化积极向上、生态不断好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当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变革性实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性实践既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无心插柳,而是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完善、依法实施的全链条演进。这其中凝聚了全党的智慧,获得了全体人民的支持,与全党的努力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密不可分。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性实践是以制度性变革为基本前提的,这不仅决定了变革性实践的根本方向,而且决定了变革性实践的推进路径。
准确赋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真刀真枪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变革性实践深入推进。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紧接着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历史、现实、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全国各族人民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深化。当前中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新时代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顺利通过,从而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是新时代改革再出发的顶层设计,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这次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四个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我们务必做好四个坚持:一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全面深化改革,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理念是发展实践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践之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形成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既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并且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脉络日益清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推进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上新台阶、开拓新境界、取得新成就。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我们在贯彻落实中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心怀“国之大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改善民生才能根基牢靠。党和政府坚持在发展基础上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国力和公共财力不断增强,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总而言之,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从制定工作规则到设立专项小组、从审议改革方案到听取改革进展汇报、从部署改革任务到指引改革方法,他始终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坚定指引改革航程。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揭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之一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性进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具体表现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方方面面,是全面深化改革变革性实践的客观证明。突破性进展既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总体设计的落实成果,也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效果。
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我们要眼睛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新时代的十多年,我们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发展了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首先,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其次,通过建设法治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最后,通过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構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总而言之,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今天,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动力。”新时代的十多年,我们聚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实现了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另一方面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第二,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第三,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第四,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第五,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第六,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通过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内在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新时代十多年来,我们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总而言之,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迎来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十多年来,我们聚焦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一方面,努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通过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创新社会治理,通过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托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领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长足进展。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新时代十多年来,我们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成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建立覆盖土地、矿产等主要门类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努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着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围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
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要我们始终不忘党的性质宗旨,勇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就能够形成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新时代十多年来,我们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一手抓改革文件出台,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化试点,制定实施了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举措,形成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齐头并进、互相支撑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注入强大动力。我们积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而言之,我们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2年全年,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数字政府建设、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等重大议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亿万中华儿女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歷史进程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
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