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四力”中写出佳作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了跨越时空的团聚》创作感悟

2023-03-12 12:00杨静雅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期
关键词:烈士稿件志愿者

杨静雅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战线的要求。回望23年新闻工作历程,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新闻人的作品和价值观里,藏着他走过的路、想过的事、读过的书、追过的风。路走得多了,脚力增强;事想得深了,眼力增强;书读得多了,脑力增强;风追得多了,笔力增强。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笔者采写、浙江《宁波晚报》刊发的通讯《为了跨越时空的团聚——孙嘉怿带领团队为965位烈士找到“回家”路》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回望这件作品,深深地感到,它是笔者在践行“四力”中写出的佳作。

眼力,重视重大主题和年度特征

判断新闻价值是记者的一个基本功,是一个记者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长期的记者生涯使笔者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要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学习自己联系单位涉及领域的知识。只有这样,在基层遇到新事物时,才能将其放在全国范围内“称量”,得出准确的分量,判断出准确的新闻价值。

孙嘉怿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以前媒体有过报道,但依据笔者长期对正能量报道的研究发现,对这个题材的报道规模和深度明显低于其具有的新闻价值。

于是,2021年笔者在忙碌的日常审稿和夜班工作之余,对孙嘉怿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发现,孙嘉怿不仅带领数百名志愿者帮助烈士寻亲,还开展关爱烈属活动,并让青少年做些整理烈士信息、看望烈士家人之类的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和崇敬英烈情怀。在她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感受烈士人格魅力,沐浴红色革命精神。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杨静雅在贵州山区采访

笔者意识到,孙嘉怿和其他志愿者身上展现的是当代中国年轻人感悟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的喜人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年度里,极具年度重大主题特征,决定对她进行深度采访。

重大主题报道除了注重年度特征外,还要注重年度热点。2021年电影《长津湖》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神话,笔者在稿件中加大了《长津湖》元素的呈现,一开始就写到“雷公牺牲前唱着沂蒙山小调,对战友说: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写出了烈士也怕孤单的情感,同时,呈现了全国尚有140多万名烈士未能找到家人的数据,展现了孙嘉怿团队为烈士寻亲的迫切性和重大意义。

笔者在文章中也数次提到了《长津湖》,比如在文章中写道:“最近,她正借着《长津湖》的热度,用她拥有19.9万粉丝的微博在全网替烈士寻亲,仅2022年11月份,就为106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将当年度相关热点《长津湖》写入文章,使读者感到烈士离自己是那么近,也体会到为烈士寻亲的迫切性。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了跨越时空的团聚》(《宁波晚报》2021年12月26日A09版、A10版、A11版)

脚力,重视社交平台挖掘和面对面采访

新闻作品的深度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采访阶段采出来的。要采出有深度的作品,记者就要深入最基层,通过采访掌握别人不知晓的素材。

在采访孙嘉怿时,笔者特别重视通过她的个人社交平台挖掘线索。孙嘉怿觉得自己所做的都很平凡,笔者向她提出的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她三言两语就回答完了,很难挖掘到感人细节。于是笔者便翻阅她十年来所发的数千条微信、上万条微博,她的一幅图片,一番感慨,都成了笔者提问的素材。笔者问得很具体,她回答得也很具体,挖掘到了很多故事。

她在微信里写道:2021年11月27日,她带领志愿者和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两名学生来到海曙区湖山村,将修复好的汪文才烈士遗像送往烈属家中。笔者立即以此为线索对她进行了采访。

为采写这篇稿件,笔者多次约孙嘉怿见面采访,还随她去烈士陵园。其实,所有有关她的信息,笔者都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等现代联络手段获得,甚至通过微信采访。但笔者总感到这种隔着屏幕的交流,很难感受到对方的情感,写出的稿件也难免信息的堆积,缺少情感的浸润,而情感的浸润多半要通过面对面交流时,从对方的神情、语调和肢体语言中获得。

于是,笔者对孙嘉怿进行了多次面对面采访。

2021年9月30日,这天是烈士纪念日。笔者连续值了4天夜班刚刚结束,4天来每晚回到家中都是凌晨一两点。早晨醒来后,笔者又想起了已经写完初稿的孙嘉怿报道,总觉得不够感人。于是,笔者产生对她进行跟随式采访的念头,随即给她打了个电话,得知她正在去龙观乡中心小学讲烈士故事的路上,那之后,她还要去樟村烈士陵园拜谒。笔者立刻换了一身黑色的衣服,买了一束鲜花出发。虽然赶到时,她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但笔者还是问出了很多感人的细节:为了让孩子们喜欢听她讲的烈士故事,她的PPT里会用到动画片《那年那兔那些事》,会播放易烊千玺演唱版的《我的祖国》。当笔者和她来到樟村烈士陵园,看她专门买了宁波土烧酒当祭品时,好奇一问才得知,她蜜月旅行时去云南边境的烈士陵园看望烈士,找不到商店,就在路边买了小笼包当祭品。这些由面对面交流引出的故事,如果是微信采访,大概率采访不到。

这次采访收获巨大,促使笔者反思:互联网时代,记者通过发微信等手段,可以将采访对象的回复内容复制粘贴变成文章,但却很难隔着屏幕触及他们的情感;可以直奔主题问到我们想要的信息,但却很难发现没有想到的细节。长久过度依赖互联网,使记者的工作变得模式化了,变得枯燥了,慢慢地,不再有金庸“下辈子,还要做记者”的感慨,不再有普利策“船头瞭望者”的情怀,也不再有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豪迈。或许,在互联网时代,记者更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沉浸式采访,更需要一次和采访对象乃至他周围人在情感上的双向奔赴。

也正是在面对面的采访中,笔者感受到了孙嘉怿替烈属寻亲无果的遗憾,捕捉到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比如,笔者在作品中写道:陈传文在烈士陵园里用拐杖敲打着地面喊:“老爸,您到底在哪里?我跟您的儿媳妇董良英来了!让我们到哪儿找您?”孙嘉怿立即上前扶住陈传文说:“老人家,您别急,我一定帮您找到亲人。”

笔力,重视情绪感染和主题升华

笔者从多年的工作中悟出一个道理:一名优秀的记者,要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要有将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能力,二是要有将理性还原到原始状态的能力,即将采访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笔者觉得,一件优秀的通讯,情绪的感染和信息的呈现同等重要。于是,在稿件字数受限制的情况下,笔者忍痛去掉了一些信息性文字,用了一些以情绪感染为主的文字。

笔者看到了孙嘉怿讲述自己带烈属去朝鲜寻亲时的哀伤,也被她的情绪所感染,在作品中写道:2018年4月初,孙嘉怿等志愿者陪同60多位烈属前往朝鲜寻亲。火车缓慢前行,雨点打在车窗上,志愿者和烈属们一路眼含泪水。车厢里很安静,大家或沉思,或远望,突然有位烈属轻声说:“我们的先辈也是坐着火车去的朝鲜,他们再也没有回来,我们去‘接’他们……”话音刚落,车厢里一片抽泣声。

在写作上,笔者还非常重视主题升华。

笔者在采访时发现,孙嘉怿在替烈士寻亲的同时,还开展关爱烈属活动,并让青少年参与整理资料、慰问烈属之中。她告诉笔者,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在为烈士寻亲中感受到今天的好日子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爱国、爱党之情油然而生,思想得到了升华,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想让更多青少年的思想也得到升华。

这使笔者意识到,孙嘉怿团队不光是“做好事”“感恩烈士”这样的主题可以承载了。

于是,在写作时,笔者以“一个人,走上为烈士寻亲的道路”“一群人,为90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无数人,参与到为烈士和烈属服务中”“几代人,把崇敬英烈化为爱国之情”四个小标题引领不断升华的主题,最终使“我为烈士来寻亲”走出了狭隘的代际交换、浅薄的一报一还,阐明了孙嘉怿团队“为烈士寻亲”是家国历史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成长,是国民气质的涵养。

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三个整版的稿件,共用了6幅照片,5幅里有青少年。稿件也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写孙嘉怿团队带领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升华这一主题,笔者几乎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写孙嘉怿带领志愿者替烈士寻亲对她自己和志愿者的影响。正如文中所说:20岁左右时,她晚上经常去泡吧,开始为烈士寻亲后,她变了。

特别是在文章最后,用了“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不忘来时路方能行致远!”等语句,继续升华了主题。

脑力,重视多信源核实和多渠道推送

写出初稿后,笔者花费多日查阅相关历史书籍和权威网站,核实稿件所写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数据。比如,孙嘉怿所做的事,涉及面广吗?这是笔者在采访中问到的众多问题之一。孙嘉怿说,“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国有名可考的烈士约196万名,其中有明确安葬地的仅55.9万名。”虽然退役军人事务部有这个说法,但笔者作为新闻工作者得核实。结果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出处,甚至一度放弃,一直到稿件发出的当天,笔者几乎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终于找到这个数据的出处。

笔者还通过微信,对一些关键事实进行核实。稿件得到孙嘉怿本人的肯定,她说:“采访实在是太仔细了,真没想到,一些我记忆有误的时间都被你通过我的微信核对出来了。”

当前,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倒逼媒体快速生产出受众喜爱的典型人物报道产品。该稿件在《宁波晚报》刊发的同时,配上视频在“甬上新闻”客户端、“宁波晚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发出,并先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多家全国知名媒体、知名平台、商业网站等转载,其中,新华社客户端和海客新闻还将稿件在首页进行了推介。

该稿件发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感召力,许多网友在朋友圈转发此稿,他们纷纷留言:“这就是真正的正能量”“致敬英雄,为她点赞”……在正面舆论的推动下,孙嘉怿为烈士寻亲的事业越做越大,至2022年5月20日,她已帮1107位烈士找到亲属。2022年5月,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授予“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猜你喜欢
烈士稿件志愿者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志愿者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我是志愿者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向烈士致敬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