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兴教重实贵用

2023-03-12 02:23张传秀
群众 2023年2期
关键词:山长精舍考据

□ 张传秀 刘 琳

清代实学思想的代表人物阮元(1764—1849)是江苏扬州仪征人,一生为官从政有方,所至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己任,治绩斐然。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在治学兴教中,他奉行“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在经史、数学、编纂等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兴办了诂经精舍、学海堂两所以考据训诂为主的书院,撰写了以《经籍纂诂》《十三经注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

阮元在《研经室集自序》中开宗名义地表明,“余之说经,推明古训,实事求是而已,非敢立异也”。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贯穿他一生的治学原则。明末清初,空疏学风盛行,阮元对当时这种空泛讲学论道之风进行了有力批判,开启了考据、务实之风。

阮元主张治学“实事求是”,采取的方式是将观点和结论建立在坚实的训诂考据的基础之上。比如在考证“仁”字时,他先罗列出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对“仁”的注解,认为“仁”即是“人”,“相人偶”为“仁”。然后把《论语》《孟子》中关于“仁”的字句集中罗列,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著成《论语论仁论》和《孟子论仁论》。通过反复分析与综合比较,阮元得出以“相人偶”来解说“仁”是相对真实可靠的,并以此对宋明理学中“仁”的玄学理解进行了批驳,突出“仁”的质朴意蕴。他还认为,解经训字固然要有坚实的文献基础来支撑,但是在字义选择上,训诂考据只是一种方法,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涵,不同的条件和立场下具有不同的训解。由此可以看出,阮元在学术研究上采取文字训诂和文本考据双重路径,力求结论的真实可靠,也因此形成了很多真知灼见。《经籍纂诂》是阮元的训诂学代表作。《经籍纂诂》将散见于经传中的汉学家的训诂学成果汇集兼收,既汇集了唐以前的古籍正文和注解中的训诂材料、历代经传注疏的训诂著述,又综合清代的学术研究精粹,特别是汇入了他多年来孜孜以求、不懈钻研形成的训诂成果。作为一部集古今训诂之大成的巨著,《经籍纂诂》不仅成为当时许多书院的教材和学者治学的参考书,至今仍是汉学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阮元另一部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当推《十三经注疏》,这部大型的经学丛书,是13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典章制度等,涉及面极广,被学界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之一。

阮元强调文献记载与客观事实的吻合,追求儒学经典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是实学思想的倡导和实践者。他明确提出“圣贤之道,无非实践”。在阮元看来,“实事求是”和“无非实践”是相互贯通的,如果仅训诂考据,不能称之为“实事求是”,除了“以古为是”以外,他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查和实地考证。阮元在浙江时期,为了求得对经典中古今水地名称变迁的确切解释,进行了大量的考察考证。比如《尚书·禹贡》中记载的地理状况,因为时代变迁,古今很多地名不能对应,难以读懂。如书中提到的“三江”,究竟是哪三江,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论述;书中对于浙江与《汉书》《说文》《水经》中所说的浙江是否一致,未有定论。为此,阮元屡次往返于杭州和家乡扬州之间,对水道进行考察论证,亲自查看浙江境内诸多水道流向以及河流入海的沙质,在“参稽经史,测量水土”的大量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察基础上,阮元精心绘制了十幅示意图,并撰成数万字的《浙江图考》上、中、下三卷。在《浙江图考》中,他考证北江经江宁、镇江、丹徒入海,就是今天的长江;中江从高淳过五坝,经过宜兴入海;南江由池州过宁国,与太湖相会,由余姚入海。他还详细考证了浙江省名中的“浙江”就是今天的钱塘江,并且“浙江”应当是《禹贡》中所说的南江。阮元对自己的考证很有信心地说:我七八年,“博稽古籍,亲履今地”,后面的学者可以直接引用,“请勿复疑”。这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地理考察方法,不仅体现了阮元对史书的灵活运用,也体现了阮元学术上实事求是的实学精神。

阮元在学术上注重“实事求是”,在教育上注重“经世致用”。阮元历官所至“必以兴学教士为急”,他重视教育,兴办书院,积极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

嘉庆六年(1801)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在杭州孤山之麓创办诂经精舍,嘉庆二十六年(1821)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城北越秀山创办学海堂。他办学的宗旨很明确,追求“专勉实学”之风,主张教育要“明体达用”,规定学海堂和诂经精舍的学生不事举业,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对社会有用、钻研经史的经世致用人才。阮元创办和管理的新式书院,为当时社会培养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以“有学问的革命家”著称的章太炎先生就曾到诂经精舍受业达七年,著名的还有陈鸿寿、朱为弼、周中孚、张鉴、严元照、洪颐煊等。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的创办,开创了一代学风,全国不少地区效法阮元,创办了许多新式书院,如湖北两湖书院、广州广雅书院、江苏学古堂、四川尊经书院、山西令德堂、河北问经书院等,这些书院坚持和发扬了阮元倡导的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极大改进了当时的学风。

教学方法与内容注重实践和实用。阮元所创办的这两所书院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与旧式书院有明显区别,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寻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内容设置上,注重实用课程,设置了天文、历法、地理、算法、词章、漕运,以及西学、科学技术等学科,强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反对浮华。他亲自主编了《畴人传》,作为我国古代研究天文、历法和数学的重要资料,这是之前书院未曾有过的创举。在教学方法上,阮元主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书院聘请的教师都是精通经史以及自然科学的名家,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已有专长进行培养,学生对于课业的选择则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在儒学、史学、天文、算法等学科中任选一门。

改革书院领导体制,废山长,设学长。清朝前期的书院采取山长负责制,山长是书院的主讲兼院务总领,既是书院的主讲人,也是书院的管理者。最初设立山长是为了减少外界对书院的干扰,但是在清朝“文字狱”文化专制政策下,山长不敢讲学,山长制逐渐流于形式,日渐衰败。针对时弊,阮元制定《学海堂章程》明确规定“废山长,设学长”,学长由八人组成,共同负责书院事务,分门别类指导课业,学长各司其职,轮流执掌院务。学长制的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不少书院纷纷仿效。

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在考试方法上,阮元改变传统书院那种呆板的“扃试糊名”法,实行平时考核与每年四季集中考核相结合,每年分四课,每课有两位学长主管课务,每季度一个单元,除了基本的四季考课以外,平时还有日课、月课、季课、朔课、望课多种类型。同时设立专科肄业生制,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学长和领域进行学习,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制度,这样就使研习更加精专,肄业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日程簿,记录每个学生所学书目,每日学习情况,与季课考试一起交给学长。书院还把师生的佳作编印成《诂经精舍文集》《学海堂文集》《学海堂课艺》等。这种考试与考核方法,让学海堂和诂经精舍的教学体制不断完善。策

猜你喜欢
山长精舍考据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补山精舍
无题
“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
诗词解读莫轻视考据
由《安持精舍印话》浅析陈巨来的细元朱文篆刻
平江县率先在湖南省全面推行“山长制”
福安市率先开展一重山森林资源“山长制”绩效管理
民国理学家群体的政治认同及其嬗变——以灵峰精舍为例
山长的出身与岳麓书院的千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