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道与价值传递

2023-03-11 22:28:21岳超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2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网络创新

岳超宇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智媒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数字信息爆炸和智能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文化节目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电视媒体,网络文化节目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新型传播方式。《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是一档以北京中轴线为背景的大型网络文化节目,从文化的角度探寻北京中轴的故事,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对《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的案例研究,探讨智媒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方向及所具备的价值意义,旨在为智媒时代文化節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媒时代;网络;文化节目;创新;价值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2.048

智媒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文化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广泛和自由。文化节目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智媒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些年,各大电视台和网络视频平台纷纷布局文化类节目创作,探索如何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真挚深厚的民族情感融入创新的视听语言中。一批优秀节目应运而生,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在屏幕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潮。日前,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联合组织策划,爱奇艺、咪咕联合出品的沉浸式人文探索网络综艺节目《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长约7.8公里,贯穿北京核心区并不断向外延展的中轴线作为切入点,以创新的方式和独特的视角发掘历史人物及历史文化故事,将叙事性的故事演绎和展示性的人文探索以及文化传承相结合,唤醒了大众的文化记忆。

1. 智媒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思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已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形式和内涵都得到了丰富的拓展。纵览近十年的文化节目,均坚持以传播文化信息与文化知识为基础,以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目标,并且追求庄重大气、深厚高雅的审美情趣[1]。《礼记·大学》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智媒时代的文化节目创作更要注重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节目制作理念。

1.1 多感官体验,沉浸领略文化之美

随着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像“Z世代”这样与移动互联网共同迭代成长的年轻群体的话语权增强,传统文化节目的单一知识灌输与科普解说已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登场了!北京中轴线》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通过“中轴时空之旅”带领观众走进北京中轴线七百多年的岁月流转。同时,为了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以“综艺+影视”的方式拓展创作边界,不仅对沉浸场景进行了充分的营造,还以四大感官“视、听、味、触”作为新的打开方式,以四个主题“中国之美、中国之音、中国之味、中国之魂”作为切入视角。例如,第一期节目中震撼人心的国宝级文物“天宫藻井”,从古人的匠心工艺中看见星河的苍穹之美,感受中国式宇宙浪漫。第六期节目中“中轴时空旅行团”的胡同“蹭饭”之旅,从砂锅红烧肉到北京腊肠,每一样都令人垂涎欲滴,让观众感受到北京胡同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情味。第七期节目以“声音”为介质,从《我爱北京天安门》到《祝酒歌》,从双卡录音机到CD机,在经典的旋律中感受北京中轴线上的“中国音”。像这样通过多感官体验的方式,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轴线丰富的内在底蕴,充分展现了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之轴、文化之轴、发展之轴、未来之轴。

1.2 多人设互动,趣味探索历史文化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为了能更好地展现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故事,节目组升级人设,利用多方位人才共同助力内容呈现。节目分别设置了中轴丈量人、中轴时空列车员、中轴时空旅行团、中轴专家团以及各历史人物的演绎人员多种身份。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是节目的核心人物——中轴丈量人,每期节目由单院长带领两到三位飞行嘉宾组成中轴探索团,一同探寻中轴线上的文化魅力。根据不同主题,节目组还邀请与主题相关的权威专家学者,为每一期主题提供知识补充和延展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同时,节目组还采用“故事演绎”和“现实探索”双场景设计,交叉推进剧情,通过邂逅历史古人、亲临历史现场,使观众仿佛在进行一次“穿越之旅”,更真切地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嘉宾先随着“中轴时空列车”来到了700多年前的元大都,初识“北京中轴线1.0版”,然后又穿越回现代邂逅了由英壮所饰演的元大都设计者刘秉忠。探索团带着对“识日出之景(影),与日入之景(影)”的疑问,邀请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的王军教授,学习中轴线最初的地理测绘方法,让观众对蕴藏在北京中轴线里的中国人的智慧和宇宙观形成了深刻的感悟。像这样在“古”与“今”的穿插往复中,不同人设担任着不同的职责,为观众揭开了一个个隐秘而伟大的故事,呈现了真实有趣的历史文化探索之旅。

1.3 多技术赋能,打破时空场景界限

作家福楼拜曾提出:“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科技手段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武器。通过现代新兴高科技手段的辅助,文化类综艺节目更具观赏性,媒介技术拓展了“现代化科技+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现代科技手段的活力融为一体[2]。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创新性打造“中轴时空列车”概念,带领观众穿梭在1271年至今不同历史的人文场景。每一次的沿时空而行,“中轴时空列车”的窗外都会闪过故宫、钟楼、万宁桥、天安门等不同时期的建筑,像是带着时光的印记,映射中轴线上的壮美与无限未来。鲜活的视觉呈现、创新的叙事方式,节目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打造极致的追踪沉浸感。通过影像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打破时空的局限,将虚拟的影像和现实的场景相结合,全方位还原了北京中轴线700多年的历史文化,并展现了中轴线上无处不在的创新与传承,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第二期节目中,95后国建团队苏一峻耗时三年,翻阅大量古籍资料,领略先贤智慧,用像素砖搭建了一座“虚拟故宫”,其中还包括故宫中的九千三百七十一间房子。虚拟世界中的北京中轴线,承载着年轻一代的态度,也是95后用科技力量传承文化的独特见证。相较于传统的文化输出方式,文化类节目对科技的运用,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相较于传统的呈现方式更加立体,不再将历史人物局限于文字当中,创设出具体的情景,增强了受众的沉浸式体验感。而这种体验感不仅仅表现在对观众视觉化的冲击,更多的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的把握[3]。

2. 智媒时代文化节目的价值传递

2.1 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IP建设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为知识产权。在发展变化中,IP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不断地持续更新,IP是作者和用户共创的智慧内容,这个智慧内容吸引了许多用户[4]。而文化IP则特指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是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IP,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优质IP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IP因资源丰富优质,受众广泛,同时拥有政策扶持以及新媒体技术创新,在赋能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之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的启动仪式中,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介绍,《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是“登场了”系列节目IP的最新作品,这一IP旨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人的连接与传承,“希望以创新性的优质内容输出,让观众燃起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纵览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始终是荧屏之上的闪光点,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些文化类节目植根于传统文化精神基因,挖掘其当代价值,结合当代生活创新表达方式,形成传统文化IP,其内涵和深度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节目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传承与弘扬。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该节目所聚焦的都是名扬四海、流传千古的典籍著作。从第一季第一期节目《尚书》到之后的《传习录》《永乐大典》《水经注》等再到第二季收官之作《文心雕龙》,一共二十四部典籍。期间,节目组精心挖掘每一部典籍的IP原始价值,不断在优质内容这一基础上构建文化IP格局。

2.2 促进中华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类节目在传播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担负了赓续中华文脉,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的重任。无论是《经典咏流传》中“以诗为歌”的创新传唱,还是《典籍里的中国》中以古籍推开一扇扇厚重的历史大门,都试图在古今之间架起一座跨越千年的大桥,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激发起受众对于中华文化精神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积淀了浩瀚如灿烂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孕育并滋养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工匠精神”就是其中之一。《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第一期节目中,观众们看到了太岁殿里的“星空”——天宫藻井。这个文物自上而下共六层,第一、二、三、四、五层有琼楼玉宇的天上宫阙,顶部则是一张星图,寓意着层层天宫直达星河。第二期节目,单院长邀请了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经理李彦成,他是永定门重建的见证者,“从地平线发掘,打灰土、垒石、立柱、砌砖,一步步地建成,看着永定门就跟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对每个结构、步骤、一砖一瓦都如数家珍。在永定门的修复现场,时空旅行团成员们看到了做“一麻五灰”地仗的流程,这一技法就包括十三道工序,完成一整套地仗工序至少需要45天,每一遍都得干了才能进行下一道。修复师傅们的匠心匠德,让节目现场的时空旅行团成员们和屏幕前的观众们心生敬佩。中国之美,离不开匠心传承,我们需要致敬历史的馈赠,也需要致敬一代又一代为文物保护工作呕心沥血的传承人。

2.3 激活青年文化传承基因

“文化是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相守,又需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是责任主体。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受众参与到文化宣传与保护的过程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Z世代”,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智能设备和社交媒体,有着更强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更加关注自我表达和情感连接。优酷数据显示,2022年传统文化节目播放量达9.5亿,90后00后占比七成,是观看的主力群体。智媒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可以通过邀请青年明星或设置青年代表,使青年受众以年轻化的视角对文化节目进行“解读”,并从中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理解与诠释。如北京卫视的《遇见天坛》,该节目通过冯绍峰、苗苗、黄明昊三位青年明星及其他飞行嘉宾的视角,带领观众近距离接触天坛的古建筑、古乐器,学习优秀的古典文化[5]。据统计,《遇见天坛》的主要收视对象是25~34岁的青年观众。由此可见,更新形式,创新载体,引导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年轻人的热爱与期待,让璀璨悠久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让智媒时代的文化类节目“年轻态”生长。

3. 智媒时代文化节目的前景展望

3.1 打造多维空间场景,满足节目叙事需求

法国社会学家昂希·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6]。在智媒时代,文化类节目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场景构建和多元的叙事手法,使观众形成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好地参与进来。在《登场了!中轴线》中,根据节目次序展现的场景有时空列车交流访谈场景、戏剧场景、历史实地场景等,各个场景共同组成了节目的物理表现空间,使每期节目的整体叙事上有层次、有看点、有韵味。再如《典籍里的中国》每期都会单独设计舞台,在《楚辞》里,共分为四个表演区域:一号台是主舞台,展现了天眼之父南仁东与跨越了两千年的屈原共同向天穹发问的场面;二号台是售卖粽子的现代店铺;三号台是屈原的晚年居所;四号台是楚怀王的宫室,四个舞台中间有甬道连通。像这样在舞台上构建多维空间场景,既能体现跨越时空对话的创作理念,也能满足节目组对历史故事的叙事需求,更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3.2 线上线下联动推广,打造1+N传播链条

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受众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性,他们接触媒介是基于特定的需求,以此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来源于媒体的内容、接触媒介时的情景以及媒体接触本身三个方面[7]。在智媒时代,受众的碎片时间占比过多使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一些“现象级”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渠道分布已形成现有视听媒介在空間和时间上的最大受众覆盖面和最多渠道占有量,形成“1个电视端+N个视听新媒体”矩阵[8]。“N”级新视听媒体虽然具备可移动、便捷高效、碎片化等优点,但其画面质量不高、声响效果一般的缺陷需要靠电视端来补足。因此,文化类节目实现大小屏联动推广,是提高其收视率的创新增长点。通过“1+N”传播矩阵,形成多媒体展示、多介质推送的多元传播格局。《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上新了·故宫》除了在CCTV电视端播放,还通过各大网络视听平台进行传播,如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优酷、咪咕、爱奇艺、哔哩哔哩等平台。

3.3 碰撞融合古今中外,开阔全球文化视野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他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9]。”在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推动下,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使国家间的交流与传播更为密切和频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文化类节目所肩负的使命任务也必定与过往不同:既要让中国年轻观众了解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个兼容并蓄、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又要让国外民众突破跨文化背景的局限,更易于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内涵。在深化文化认同的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遇鉴文明》以有一定相似性的中外文明载体为对象,如古琴与钢琴、中国舞蹈与西方芭蕾、京剧与歌剧等,采用嘉宾解读、短片呈现、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外文明对话,呈现出“文明相遇,和而不同,中外互鉴,美美与共”的节目理念,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10]。

4. 结束语

智媒时代,如何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文化节目的重要课题,《登场了!北京中轴线》顺应时代的文化建设需求,通过多重感官的沉浸体验、多位人设的丰富设计以及运用影像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节目的视听体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更全面、更深入地将文化知识呈现给观众。跨时空的邂逅,让北京中轴线上七百多年的记忆延续下去,让璀璨的中华文明愈发熠熠生辉。《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不仅为全球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文化盛宴,更是文化传播的成功尝试。

参考文献:

[1]喻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合化传播[J].中国电视,2021(11):73-76.

[2]刘一醇.跨文化比较视域下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道——以《遇鉴文明》为例[J].传媒论坛,2023,6(14):20-23.

[3]温馨,王珊.论新媒体时代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崛起[J].商业经济,2023(01):161-162+187.

[4]鄂江红,陈颖.传统电视媒体打造成功IP的路径[J].传媒,2022(13):50-52.

[5]谢盼盼.融媒时代文化类节目针对青年受众的创新及价值传播探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6):157-164.

[6]孙全胜.列斐伏尔空间产生的理论形态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7]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35-236.

[8]陈丹迪.智媒时代文化类节目的跨媒介传播实践与启示[J].视听,2023(08):89-92.

[9]张毓强,潘璟玲.交流与互鉴:文明视域下的全球傳播新格局[J].对外传播,2021(10):71-75.

[10]王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遇鉴文明》为例[J].南方传媒研究,2023(02):79-83.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网络创新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科技传播(2018年3期)2018-02-09 18:58:11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新闻世界(2017年11期)2017-11-28 09:26:33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中州学刊(2017年9期)2017-10-17 12:22:38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决策探索(2017年5期)2017-03-24 21:29:01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0:36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