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孙誉轩,孙涛
(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一纲领性的文件清晰谋划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举措[1],推动进一步落实“门门讲思政、人人讲育人”的工作目标[2].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理论,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进而实现“专业育才”与“思政育人”的完美契合[1,3].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价值观行塑的高地,如今在校大学生,有与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同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尤其在新媒体技术发达和思维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受到深刻影响.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已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生物产品制备生产原理、方法、技术及相关硬件设备等.该课程兼有“工程技术”与“科学”的双重特点[4],其内容具有深刻思想性与严密的逻辑性,蕴含有深厚的文化智慧、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对大学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确定人生价值、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学术研究志趣以及加深科技报国信念有着重大意义.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成为生工专业思政教育体系重要内容,理应承担思政育人任务.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中只“练习”不“思”、有“考”无“评”,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难以提出问题,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脱离于生物分离知识教学过程[3].因此,如何有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借助适当教学方式,既能融合于专业知识传授,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怎样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实现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成为课程教师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取得一些成效,但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中,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够是影响思政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当今大学理论学时普遍被压缩的背景下,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弱化趋势越发明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存有偏见,只看重学生知识获得及其运用能力,忽视了课程蕴含的政治教育的开展,对情感和价值观的挖掘力度有限.专业课理论知识传授更多地讲授一般性知识原理,对知识的价值及其对人类认知或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的阐释不够,致使学生不易感受到知识意义,自然很难建立起对知识情感和价值的认同.诚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思政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设计不当,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割裂开来,就会导致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内容贴合度不紧,思政过程太过唐突等问题,很难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尚未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培养人才重要性,自身储备不足,为体现思政元素,临时抱佛脚,一些本该在思想政治课上出现的概念、理论等内容生硬的进入到专业课堂,严重挤压了专业知识传授时间,也让专业课丧失了本来意义,学生缺乏收获感,对课程也滋生厌倦情绪,进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塑造.传统专业课传授以灌输式工具性的知识为主,伦理性的知识较少.现今,虽说专业课中科学伦理、工程伦理的教育元素增加,可大多停留在原则性层面.面临日益复杂的现实,现实问题不像伦理规范那样明显,停留在原则性层面伦理教育,很难引导解决真实情境中发生的问题[2].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是将课程与思政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依托于教师设计传达、学生随之“从游”新课程[2].其中,教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要知识渊博,更要掌握运用知识所蕴含的包括精神、价值和思想等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方式渗透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3].虽然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认识形成一定认知,但更多停留在形式上,其态度是客观不排斥,主观不积极,内心仍然认为传授专业知识才是首要任务,未从落实“立德树人”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的高度上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效果不佳[4].更有少数教师混淆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导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一体化的现象[5].也有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对专业课程内容、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掌握理解不深,重于知识点的讲解、疏于知识体系构建,思政元素融入生硬、突兀,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脱节、割裂,达不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依靠背诵、刷题等形式巩固获得知识,这样的训练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思考[2].
当前除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之外,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和认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成长环境极其特殊,既有成长和生活在最好的发展时期的幸运,也要面对当今社会处于大发展时期存在的风险与挑战.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过度消费以及铺张浪费等现象,严重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加之,部分大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判断分析能力不足、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导致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和价值观多元化.还有少数学生沉溺于网络、放纵于游戏而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难以就业、难以沟通,已严重影响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敬业精神,就业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职业不感兴趣,对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和正确判断,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6].最后,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未把专业课学习当作一件有意义事情去探索,更别提课程思政,基本是混过去就“完事大吉”.学习者不端正的心态和学习态度,既影响自身的学习效果,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媒体的深刻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民好教师的“四有”标准,并且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7].教师有了远大理想信念、心怀天下,才能教育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树学生强国之志;教师有了崇高道德情操、师德高尚,才能感染学生博学明辨、慎思笃行,塑学生健全人格;教师有了扎实专业技能、渊博知识,才能吸引学生热爱课堂、掌握知识,教学生探索问题;教师有了宽厚仁爱之心、责任担当,才能对待学生认真负责、理解信任、培学生道德情感[7].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除了符合“四有”好老师标准,在教育教研素养方面也需要全面提升,不仅要全面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知识背后可能蕴含的思想、文化及其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专业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感受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和魅力,才能自发形成责任感、使命感,在润物无声中完成价值塑造.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育人能力,教师应继续学习、坚定自我信念、加强师生交流和参加各类培训等方式做出积极尝试.首先,学习其他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学习、借鉴思政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提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结合能力;其次,教师应积极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教学反馈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帮助解决,加强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最后,珍惜每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国家、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各类课程思政研修班或培训班,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理论素养.
随着“门门讲思政、人人讲育人”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课程思政建设有了一定经验积累.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仍需加强爱国、志向、诚实、责任等素质培养.为此,教学团队进行了全面深入探索与研究,确立课程思政指导原则、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构建多样教学方法.首先,确立了以学生中心、强化实践和守正创新为指导原则.学生中心是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学习和实践的主体,让学生们在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过程中,自主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实践是主动思考、探索、利用知识、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守正创新是从实际出发,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聚焦时代特征、革故鼎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其次,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修改人才培养目标.在保证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包括思想道德、学科思维、情境问题解决等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再次,面对人才培养目标新要求,将课程目标与学情分析、教学大纲修订、知识点选用、教案课件编写、课堂程序设计、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教学投入进行优化,将这些要素有机整合起来,通过目标引领、知识传授、品质熏陶、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等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最后,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先后采取了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育德育人的目标.
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思政教学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枯燥说教式教学方法循规蹈矩、强制灌输各种概念与理论,学生可能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或技巧才能实现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达成知识思政融合的目标,成为当今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学准备过程中,基于掌握的学情,对选择的知识点、表达的思政元素、所形成的价值观,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案例有生活气息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中,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学生一方面获得新知识、探索新知识,同时在教师教育下,案例本身隐含的思政元素与价值观渗透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让探索真知与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两者协同发展,从学习中学生真正获得“应该如何做”与“应该做什么”的理性能动性[6,8],真正让学生知识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翻转课堂能提供更多人性化学习空间,备受学生欢迎.该方法主要由教师课堂问题引导,课下学生针对问题观看网络教学资源自学,学生再次回到课堂与教师讨论解决学习中问题组成.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思考、质疑、提问、解惑和反思等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交流中实现了道德人格塑造.
课程的知识体系不同导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思政理念存在差异.因此,生物分离思政教育应根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结合教师教学风格分类别进行资源库的构建.生物分离工程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计算机以及食品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既有助于扩展学生知识广度,也为思政元素有效挖掘、有机融入提供多元的路径.经多年努力,本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构建不同主题资源库,如“生物分离技术智慧”,介绍我国古今科技人员主导研发的生物分离技术,这些素材与吸附、蛋白变性、萃取技术等专业知识相融合,用来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优秀文化传承、严谨细致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意志,进而树立科技自信精神价值.“生活中的生物分离”主题则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直饮水,重点介绍了多级过滤去除杂质和病原物之后,自来水才修成正果成为直饮水.同时,教师课堂创设类似情境,同学们成长过程也会历经类似磨砺、考验和锻炼.学生面对情感、学业等挫折时,不妨学学“水”的意志品质,学包容万物之胸怀、学滴水穿石之坚持、学百折不回之毅力、学百川到海之壮阔.而在“分离技术与品德”主题板块,借分离技术中“沉淀”知识点,切入到“人生需要沉淀,宁静才能致远”的认知哲理,勉励学生要看轻名利,确立理想信念,广博学习,详尽提问,慎重思考,安宁恬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韬光养晦、沉潜蓄力的道德素养.
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正确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探索和解决问题,是衡量思政教学成效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全面了解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思政融入知识传授的效果,分别选择课程论文、课程学习表现、问卷调查、同行评议等形式进行评价.课程论文反映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自主思考、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从提交论文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社会责任感已经产生积极效果.线上学习表现可通过“蓝墨云班”等教学软件线上签到、抢答、主题讨论、随堂练习、作业、分组任务等来体现;线下上课表现可借助课前准备、课堂座位选择、课堂参与性、作业完成等情况来评价.纵观整个课程学习期间,学生主动思考、敢于探索、勤于实践、敢于质疑、师生互动良性,达成知识内化、价值形塑的育人目标.学生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技巧、思政融合和授课效果方面,满意率分别为96%、94%、92%和91%,在一定程度说明课程思政教学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对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论文作弊现象等提出不少中肯意见,这也说明该课程在人生观、价值观引领方面取得成效.在目标达成、育人元素与思政元素融合度、成效展示等方面同行专家认为教学设计过程流畅、教学主题选择适当、思政元素融入合理,教学方式丰富多样、学生活动有序展开,实现了专业与思政教学高效融合,形成协同效应,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教强的课程,具有学科体系内容丰富的特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在课程教学中将知识讲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引用我国生物分离技术上取得重大工艺突破、生产生活中生物分离技术,用灵活多样表现形式将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活动中,实现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分离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学术诚信、人文素养、人格塑造、健康审美和爱国情怀等方面得到良好教育,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