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凌云
[摘 要] 文章以苏州市吴江区体适能展演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结合幼儿体适能活动的实践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反思,从中提炼教师对幼儿体适能活动的防护与引导策略,优化教师的体育指导理念,从而提高幼儿体适能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 幼儿园;体适能;活动
体适能训练结合幼儿爱玩的天性,不再局限于运动的形式,把运动融入玩乐之中,通过合理的运动量以增强儿童的体能。“幼儿体适能”已经在我国掀起一股热潮。在体适能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科学、合理的支持,以保证幼儿体适能活动的实施。笔者以苏州市吴江区体适能展示为例,结合实践案例,提炼总结在幼儿体适能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防护与引导策略。
一、“护”——防患于未然
(一)活动前,做好活动准备
1.选择宽阔、通风的活动场地。场地的选择是教师开展体适能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秋冬季节,体适能活动可以选择在户外,如草坪、操场等地方;在春夏季节,可以选择宽阔的室内场地。教师应根据天气和温度灵活调节活动场地。
2.提供安全、适宜的活动器材。体育器材能帮助幼儿达成体适能活动的目标。在选择器材时,教师需要注意器材的适宜性和安全性。如吴江区体适能展演中的项目“攀爬的小猴子”需要幼儿翻过0.8米高的跳台,教师给幼儿准备了地垫,降低幼儿在翻爬过程中的危险。
3.做好充分、全面的热身活动。充分的热身能防止幼儿身体受伤,以便幼儿更灵活地投入运动中。基本的热身运动一般是从头部到脚部,由上而下进行的,各个部位拉伸结束后,可以原地小跑让身体进入状态。如在当日有身体部位需要着重锻炼,应加强该部位的热身。
(二)活动中,保障活动安全有效。
1.“规则在心中”——用规则降低孩子运动中的危险。教师可以利用规则帮助幼儿避免运动中的危险情况。规则包括动作的规范和游戏的玩法。教师在活动开始前,需要做示范动作,并让幼儿懂得动作规范的重要性。在游戏玩法上,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讨论如何安全游戏,幼儿自己设立的规则能更好地限制他们的危险行为。中、大班幼儿可以自己设置游戏的安全规则,在实践中完善规则。如在接力跑步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按照指定路线返回,出现“横穿跑道”的情况,孩子们提出这种情况很容易相撞受伤,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后完善规则,规定“不能横穿跑道”。
2.“孩子在眼前”——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在活动中,教师和保育员要相互配合、做好分工,挑战性较大的环节增加看护人员。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运动状态和活动需求,遇到困难适时提供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活动本身,如运动强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环境布局是否方便幼儿运动,也要关注幼儿本身,如他们的运动状态,是否需要休息和补充水分等。
(三)活动后,做好运动收尾工作
1.做好放松活动,保持良好状态。当幼儿运动结束后,他们的身体十分容易疲惫,没有及时进行放松可能引起肌肉损伤,也会引发幼儿抵触运动的消极情绪。适当的放松活动能缓解运动后乳酸堆积造成的肌肉酸痛,也能让幼儿有较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第二天的快乐运动中。
2.做好家长工作,配合幼儿活动。体适能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幼儿的运动需要搭配合身的衣鞋、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让幼儿运动后的身体得到有效恢复,这些都需要家长的帮助。教师也需要在运动后把幼儿的情况和状态告知家长,家长和教师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导”——引导于前方
(一)活动前,计划、内容两手抓
1.计划是幼儿体适能活动的“风向标”。一个完善的体适能活动计划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适宜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制定游戏目标和游戏计划。教师制订体适能计划,要照顾到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点,以游戏为主,选择运动量适当的活动层层递进地开展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这60分钟,特别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2.内容是幼儿体适能活动的“奠基石”。幼儿体适能内容应该以基础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有趣的形式开展。幼儿体适能活动关注幼儿的走、跑、跳、爬、投掷等基础动作,教师应该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幼儿运动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让幼儿更好地投入运动,也是教师在选择体适能内容时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选择有丰富情境的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给每一个项目都取一个生动有趣的名称,如“播种与收获”“灵活的小猴子”等,赋予体育活动 “生命”。
(二)活动中,创设情境,层层递进,友情配对
1.创设情境,趣味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将情境融入幼儿的活动内容中,将抽象的体育内容通过有趣、直观和形象的情境展示出来,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活动、体验活动。在吴江区体适能展演中,教师将幼儿进行的四个项目都融入了各个情境中,如活动“龟兔赛跑”,幼儿在跑道中用兔子跳的方式前进后,绕过障碍物,用乌龟爬的方式返回终点。教师创设“龟兔赛跑”的情境,不仅能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体育动作,也能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使幼儿活动更加投入。
2.难度适中,层层递进。体适能活动中的一些动作,幼儿并不是立刻就能上手的。教师需要先把动作简化,从基础开始,阶梯式慢慢增加难度。如吴江区体适能展示中的项目“攀爬的小猴子”,幼儿需要助跑后用双手在跳台上将自己撑起,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翻过跳台。许多中班的孩子并不能像大班的孩子一样灵活翻过,教师可以先简化动作,将先前的动作一分为二,在高处用手臂将自己撑起,先让能力较弱的幼儿锻炼上肢力量,等幼儿有足够的力量后再完成整套动作。
3.友情配对,合作游戏。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远比教师的示范和语言指导来得自然和贴切。教师可以通过“大带小”“强带弱”的方式,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带着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活动,也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想要一起练习的伙伴,进行“自主牵手”的友情配对,替代教师指导。
(三)活动后,进行评价,总结问题
活动评价是提升幼儿运动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对幼儿做出即时评价——给予表扬,指出问题,或是对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出新要求。在运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活动进行自我评价,说说自己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该怎样做得更好。教师对幼儿活动进行评价时,可以先表扬鼓励,后提出建议,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哪方面完成得很好、哪方面需要提高。幼儿互评和教师评价都能让幼儿及时意识到问题,也能树立幼儿的信心,以便更好地运动。以体适能活动“播种与收获”为例,幼儿需要手拿盘子托四个球,以“Z”字形前进,把球放进跑道边的四个碗里,规则为球不能掉出碗和盘子。由于规则的自由度比较高,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托盘子,有的幼儿直接用手托住盘子前进,有的幼儿把盘子抱在怀里前进。在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哪种方式更快、球不掉出,幼儿积极讨论得出答案,在下次活动中进行实践。在此过程中,幼儿运动的有效性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红梅.活動区游戏中教师的支持策略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4):41-44.
[3]林小环.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1(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