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探索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03-11 08:55桂林旅游学院阳德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刘健余
办公室业务 2023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育人

文/桂林旅游学院 阳德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刘健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是要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也是中国教育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为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

人才的培养是多维立体的过程,单靠思政课不能完全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对思政课的有益补充,是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解决思政课从理论到理论这种单一的教育形式,实现思政教育途径多元化,形成“1+1>2”的效应,从而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界定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课程思政的“思政”,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效融入各类专业课和通识课程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一以贯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思政课程指的是一类具体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构成了思政课完整的课程体系,构筑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理论堡垒。

二、基于课程思政的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其他各门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改革,思政课改革同样需要融入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使思政课与专业课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思政课改革,应遵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统一的原则,使思政课改革融课程改革与学生培育为一体,真正实现思想引领与价值引领相融合。

(一)行业院校思政课育人模式。行业院校根植于行业,服务于行业,紧贴行业办学,培养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优良传统,基于此,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思政课改革方向,逐步探索形成了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模式。长期以来,专业课与行业院校思政课“无交集”,思政课社会实践往往脱离专业课背景设置,使得思政课社会实践在引发学生共鸣、认同上缺失,更多沦为一种形式。为完成任务而学习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感受,学生对思政课社会实践兴趣普遍低迷,敷衍应付成为常态,从而降低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社会实践的育人效果。该育人模式以融合专业、对接行业、立足地方、强调差异、重视协同为基本教学方法、以确立实践主题、细分专业选题等7个环节为基本实施过程,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服务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以解决专业课与思政课社会实践“协同乏力”“两张皮”的问题。思政课强调在思想上塑造人,专业课强调在实践中锻造人,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有机融合既是题中之意,也是天作之合。因此,在思政课社会实践课程内容设计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出发,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设计实践选题,将专业课与思政课社会实践相融合。如:旅游管理类专业,可以从新发展理念角度,调查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红色文化旅游游客满意度、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设计等,旨在实现利用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反映新发展理念在旅游领域中的贯彻落实;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技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创作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进行广告设计,展现该地区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成就,以此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社会实践相融合;文化传播类专业,立足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新媒体技术等专业技能,结合新发展理念,作品生动展示民间艺术旅游化的创新传承和创新发展等;经济类专业,充分发挥大数据、电商等专业优势,结合新发展理念,探讨大数据、电商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与专业课相融合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由思政课教师组确定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类型,与专业课教师就本教学班实践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展开深入探讨。其次,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评价,并完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过程性指导评价,分类分专题整理实践教学成果。最后,社会实践课优秀作品展示,并由专业教师进行点评。该育人模式遵循学生专业成长规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打破院系隔阂,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社会实践互融互通,提高专业课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中的价值递增,使学生在思政课社会实践中立足行业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服务社会,从而提升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存在感和获得感,其专业能力、职业认同、行业认知也得到不断提升、增强、深化。由此,学生的主体性、存在感和获得感得到增强,综合能力得到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进一步拓展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育人的价值。

(二)行业院校思政课育人模式反馈评价。1.学生反馈评价。(1)调查对象构成。针对本次行业院校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实施,课程小组对参与本次思政课育人模式改革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及时真实地获取反馈评价信息。本次调查发放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30份,问卷有效率为95.13%。调查对象占本次课程实施本科生总人数的21%,女生比例远高于男生,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明显失衡,符合本校男女生源构成实际。调查对象涉及学校7大类本科专业,各专业调查对象人数构成基本符合本校本科专业学生的分布。(2)主要调查结果。①社会实践作品构成。社会实践作品主要是调研报告、视频、艺术创作三大类。其中,调查报告所占比例最高,超过半数以上的实践成果为调研报告,其次是视频作品。实践作品与上述实践专业分类基本一致,呈现出相对多样化,学生能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兴趣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有效增强。②学生对社会实践教学选题、形式及价值目标的认同。被调查学生对社会实践教学的选题、形式及其价值目标给予了高度认同。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立足对新发展理念课程教学的把握,通过与各专业教师的深入讨论形成选题、展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旅游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其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得到提升,服务社会的价值感得到增强。③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获得感。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获得感:一是增强了在旅游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二是专业能力素质得到了提升;三是通过结合专业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能力得到了增强。概言之,行业院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改革,较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三维融合。综上所述,学生对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反馈评价呈正面态度,充分肯定了此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的目的、意义,认为在实践过程中能更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充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行业实际问题,提升了专业素养,服务了社会,达到预期目标。2.教师反馈评价。思政课教师组从实践教学过程性角度评价,认为此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是成功的,相较之前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呈现的大众化、敷衍式、“两张皮”,此次实践教学更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作品呈现多样化,作品质量明显提升。学生通过完成作品,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作品很好地诠释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表1 社会实践作品构成表

三、现实困境

(一)缺乏协同平台。一是课程内部协同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的四门课构成一个完整系统课程体系,四门课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承接的统一体,课程内容部分存在重合,需要四门课程相互协同。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情况看,四门课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分别由各教研室组织教学,各教研室根据师资优势、课程要求实施具体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计划性。四门课各司其职承担教学任务,尽管课程之间有衔接,课程教学和实践需共同探讨,但现实情况是各教研室各干各的,存在资源不共享、内容不讨论、实践重复做的现象。二是组织协同不够。课程思政背景下,当前学校其他各类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协同育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其他各类课程稍显弱势,这就出现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有学校官方层面的政策支持、组织保障,而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相较而言,缺乏协同中心的现象。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的协同,更多依赖思政课各教研室与各学院的非官方单线联系,缺乏官方层面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极易导致思政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协同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持续性,在深度、广度、长期度上不可能持久。

(二)缺乏制度保障。思政课改革推进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无论是课程建设、教学评价、工作量计算还是职称晋升,都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推动改革落地。当前,学校在课程思政协同方面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只是推出了课程思政改革的通知,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思政课改革工作如何评价,工作量如何认定,是否在职称晋升时有优先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没有制度保驾护航,使得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推进过程举步维艰。

(三)激励机制不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保持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式。目前,学校因缺少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制度,激励机制自然也未成形。没有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专业教师参与思政课改革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由于思政课改革缺乏学校官方层面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导致出现如下问题:其一,课程改革经费目前主要依靠思政课程组课题经费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思政课改革的效果随之打折。其二,邀请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思政课改革协同创新,基本基于思政课程组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私人感情,没有官方的合作与认可,课程组依靠课题经费象征性给予一定劳动报酬,以示对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感谢。课程建设结束,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也就预示着课程改革告一段落,合作不可持续。

四、机制建构

(一)构建教师交流协同平台。思政课教学主管部门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各教研室聚集在一起,交流各自的教学现状和成效,共同探讨有效育人途径,以实现经验分享、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目标。学校各级教学主管部门要搭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交流平台:一是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为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如设立相应课题让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申报,构建合作的基础;二是构建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官方合作机制,才能避免“单打独斗”的现象出现,推动思政课程改革长期化;三是尝试定期开展交流会,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对话创设环境,让大家打破专业壁垒,畅所欲言,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制度化。

(二)完善制度保障。完善的制度是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有效运行的保证。为此,学校要在课程思政协同方面完善相应的纲领性制度文件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如课程建设实施细则、教学评价实施细则、绩效考核细则、职称评定实施细则等挂钩,形成切实有效的量化,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体系,形成上下协同的合力,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三)健全激励机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标准的多元考核评价。思政课程改革最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鼓励教师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和育人上。必要的物质激励能调动专业教师参与思政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更要加强对教师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将教师参与思政课程改革作为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一个重要依据,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多角度思考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提升思政课程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协同进化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