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旭,李瑶,彭格红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1、病理科2,贵州 遵义 563000
并殖吸虫病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动物中广泛分布,以亚洲为主,并殖吸虫属包含50多个种属,其中7种可引起人类感染,在我国以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常见,是对人畜危害极大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1-2]。并殖吸虫病起病隐匿,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尤其对异位并殖吸虫感染的者常被误诊,目前国内外关于阴囊并殖吸虫病多以个案的形式被报道,其临床表现不一,现对1例成人阴囊并殖吸虫病的病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21岁,2020年6月5日因“发现右侧脐周肿块3个月,逐渐增大并向阴囊迁移”收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无发热盗汗、阴囊肿胀瘙痒等症状,既往无外居史,饮食、睡眠与二便排便均正常,否认有肝炎、结核和其他传染病。查体显示心、肺、腹部及双侧睾丸未见异常,右侧睾丸头部区域触及包块,可移动,表面光滑,质地有弹性。辅助检查血常规显示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比率升高,胸部CT、纯化蛋白衍生物试验阴性;超声检查提示:右侧阴囊壁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图1)。术中发现右侧睾丸顶部阴囊鞘层内大小约1.5 cm×1.0 cm肿块,与精索和睾丸鞘膜黏连,呈灰色。病理证实为阴囊并殖吸虫病并嗜酸性脓肿形成,未见虫体和虫卵。其主要病理学特征见图2。术后患者透露,以往有食用生河蟹的病史,予以服用抗寄生虫药治疗一个疗程出院;随访两年,阴囊超声显示正常。
图1 阴囊肿物超声表现Figure 1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scrotal masses
图2 阴囊肿物病理检查Figure 2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scrotal mass
人类并殖吸虫病是通过食用含有囊蚴的生或未煮熟的甲壳类(小龙虾或螃蟹)而引起感染,并殖吸虫病是一种肺吸虫病,同时也可以异位在其他部位,大脑是肺外受累最常见的部位[3-4]。发病的原因是囊蚴在小肠中滋生,从肠道迁移至肺部,以及蠕虫异位迁移到大脑、生殖器官及四肢皮下部位,因虫体在迁移过程中毒素和部分介质的释放而引起[5-6]。
异位并殖吸虫病的症状因吸虫的位置而异,临床上可分为内脏型和皮肤型,表现为脏器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多见于胸腹部、腰背部、头颈及腹股沟等处,少见于阴囊。以往研究根据超声图像将肺外型并殖吸虫病分为以下几种[7-8]:(1)肝内型,背景肝脏实质回声均匀,病灶多以低回声、不均匀为主;(2)浅表组织型,局部浅表组织病灶呈片状低回声,病灶范围较宽,内呈裂隙样无回声;(3)囊腔型,腹腔内病灶表现为腹内囊性肿块。
阴囊并殖吸虫病十分罕见,以儿童多见,其临床诊断方法包括:痰、粪检出并殖吸虫卵;并殖吸虫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检测,但缺乏特异性,其中约80%的患者中可以观察到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高[9]。曹应海等[10]认为血小板计数的增高对肺吸虫病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该病需与结核鉴别,阴囊结核极为少见,多由附睾或睾丸结核直接蔓延。本病例由斯氏并殖吸虫病引起,属于皮肤型,表现为典型的游走性皮下结节,以形成相互连接的窦道和多房小囊肿为特征;超声表现呈浅表组织型,其特征为阴囊内结节,内可见小片状裂隙样无回声。
由于成人型阴囊并殖吸虫病的罕见性,对于原因不明的阴囊肿块,若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高度怀疑阴囊并殖吸虫病:(1)在偏远山区或并殖吸虫病流行区的患者;(2)有食用半熟螃蟹或小龙虾者;(3)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4)游走或非游荡阴囊肿块的患者。而对疑似并殖吸虫病患者,应详细询问其病史,并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必要时可对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和涂片细胞学检查。其中超声检查可明确病灶的部位,准确区分肿块的囊实性以及明确肿块与睾丸、附睾的位置关系,而阴囊壁病变中裂隙样无回声可能是疾病较为特异的超声表现。治疗以手术切除并规律服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