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困境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探究

2023-03-11 03:00:18刘双月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传统

●刘双月

一、西方现代文明的开始——新的时间意识的形成

本文中西方现代文明中所指的“现代”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在西方,现代——“modern”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当下或此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都拥有自己的“当下的时代”,那么问题来了,每个时代都可以自称为“现代”吗?答案是否定的。现代一词是16世纪被创造出来,之后被用作日常用词,可以发现16世纪以前的人们并不关心“当下的时代”,缺乏对当下的时间的敏感度,站在思想观念层面“现代”意味着对“当下时代的敏感度”是指新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历史观。古代社会的历史观念中,“当下的时代”不过是以往时代的延续和重复,并没有新奇之处,这种“循环历史观”是古代世界的普遍历史观。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出现,特别是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循环历史观”被打破,“当下的时代”不再是以往时代的循环和往复,而是崭新的,前所未有的,人们对“当下的时代”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敏感,新的时间观念形成了、崭新的线性历史观诞生了,这正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开始。与这种新的时间观念相呼应的西方现代文明,人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发掘,人们开始从循环历史的宿命中解放出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并且开始怀疑、挑战传统。

二、在古今之变中探索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

资本主义现代化促进下的西方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突出特点:在经济上,是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崛起;在政治上,是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民主与宪政的发展;在社会层面上,是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域的流动和阶层的流动;思想文化层面,人性被解放,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人们发现自己有觉醒的能力,人们的欲望被解放出来,自由、平等、个人权利意识等等纷至沓来。人性的解放使传统文明中被压制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纾解,这种思想解放引发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一系列问题。

(一)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一: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所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敬畏自然,敬畏神灵,工业落后,经济不发达,仅求吃饱穿暖,思想中没有开采资源,追求臻品的想法,所以并不会对自然的生态文明造成很大的伤害,然而西方现代文明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人们开始追求主体意义的享受,不仅要满足生理需要的吃饱穿暖,还要实现吃好穿好。大卫·格里芬指出:主体性这种观念“为现代性肆意统治和掠夺自然(包括其他所有类种的生命)的欲望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由。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1]。说的就是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发展人的主体性极大张扬这种观念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二)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二:理性的觉醒与自我拯救的困难

如果说西方现代文明条件下的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可改善的,精神危机便是西方现代文明无法化解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已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古代传统文明中,基督教信仰是西方世界道德基础和人生意义的寄托,意义极其重大。《圣经》里讲到人类生来就有罪,只有神才能拯救人,文艺复兴以后“人类”醒了,理性得到召唤,著名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了”,尼采用了许多比喻来形容上帝之死。他说“地球仿佛正在向下坠落”;他说“没有尽头的黑夜来临了,天越来越冷“;他说“笼罩我们的是永恒的虚空”。尼采用如此沉重的语调来宣告“上帝之死”。就是在表达后果的严重性。对于当时的西方人而言,否定了上帝,信仰的大厦完全倒塌,生命找不到意义,人们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之中。贝尔指出:“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是一种精神危机。因为这种稳定的体系充满了空幻,而旧的信念不复存在了,如此局面将我们带回到虚无。由于既无过去又无将来我们正面临着一片空白”,[3]人弃神了,人自由了,人堕落了,人陷入了精神困境,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三)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三:人性的欲求和现实的求而不得的矛盾

上一个问题中我们发现西方现代文明中,人生的意义迷失了,理性主义无法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是满足人性的欲望。求欲被戴上了“合理”的“高”帽子。人们只想安逸和享受,把过上纸醉迷金的奢华生活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物欲的满足和享乐成了人生最大的意义和幸福。殊不知求欲的真相是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4],然而提倡求欲合理化是正确的吗?不合传统伦理的欲望也可以去满足吗?欲求和现实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的冲突该如何抉择?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一个总称,现代说的“好胜心”“色心”“权心”等等归纳起来都是欲望,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欲望的奔驰,会使人非常危险,能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世界。

(四)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四: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秩序问题也可以说是制度问题

西方现代文明的新世界中理性是一切秩序的基础,人们阶层的划分不再由自然等级决定,人们相信自由民主,信奉人人平等,那么哪些人可以担当起统治者的地位呢?当统治和服从都需要理由,那么这个理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和讨论吗?社会的制度该如何建立呢?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访谈中强调技术对于人类未来的威胁,他说:“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为技术时代安排出一个政治的制度来,我为这个问题提不出一个答案。但我不认为答案就是民主制度。”因此西方现代文明合理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又一个难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解决西方现代文明困境的智慧

把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虽然很流行,却完全是错误的,二者的关系决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二者就像对方的镜子,西方现代文明照射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点和弊端;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西方现代文明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题思路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现代化的过程中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问题,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提出了解题方案,那就是贯穿了中国几千年哲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儒、佛、道三大流派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研究。其中对“天人合一”都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儒家,孔子曰:“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载?”[5],指一年四季均要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孟子进一步理解“天人合一”,他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最高统领,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提倡给自然界以休养生息的时间,也是要求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进入汉代以后,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深化发展,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曾说过“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6],此时董仲舒已经提出天地人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已经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蕴含着保护生态,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共生共荣的思想。佛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在于敬畏自然,善待生物,以慈悲之心普渡众生,爱护世间万物,强调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一切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道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思想是认为“天”是自然万物,而人是这万物中的一员,《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道家认为,要遵循万事万物的规律,减少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影响,重视遵循规律,不可破坏规律,不能肆意妄为,肯定了自然界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意义。综上,儒家、佛家和道家等文化尽管在具体细节上有不同之处,但都将“天人合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对比西方现代文明赋予征服自然的合法性,试图分裂天人,“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智慧为当代生态的保护做出了指导作用,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题思路二:自我救赎,无需他救

儒家思想中,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伍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为仁全靠自己,无须外力,无需他人,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孟子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也就是说仁义礼智不是外部强加给我的,我们心中本来就有这些,只是不善于用心领悟和思考罢了。由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国文化都是教导人成为自己,发现自己智慧的路,这一思想对西方现代文明中理性与救赎的矛盾提供新的化解之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题思路三:道心对人心的超越

面对第三个问题,人性的欲求和现实的求而不得的矛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心对人心的超越可以提供智慧的思路。朱熹说:“人欲者,此心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人的欲望就像是人内心的疾病一样,如果不治疗、遏制、疾病在不断地加剧,只会不断地蔓延开来,最终导致私心的无限放大然后进入邪路。朱熹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利用伦理道德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存天理,灭人欲”是说服人们用“道心”去改造“人心”,用“道心”超越“人心”。与西方现代文明不同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认欲望,但是中国文化没有赋予人无限求欲的合理性,强调道心对人心的超越,实现道心对人心的超越。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解题思路四:中国之治

西方现代文明在政治层面集中体现为民主之制,民主之制下的政党纷争、否决政体,治理中心缺失,对立性观念,协商民主缺位,导致国家治理乱象丛生;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利用民主参与、集中领导的治理秩序,合和统一的治理理念,矛盾化解的协商民主,找到了国家治理有效途径。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否极泰来”一词被广泛使用,“泰”和“否”是《周易》中重要的两卦,“泰”是安定的意思,“否”是否定的意思,天在上地在下为“否”,天在下地在上为“泰”,《易传·彖传上·泰》中说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站在能量互动的角度来看,天地交感,各种能量形成互动则是“泰”卦之象,应用在国家制度之上,表现为合理的制度是不同力量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一种力量的独裁、也绝不可能是一种力量的专断。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14亿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把国家层面各种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发扬民主,扩大有效共识,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科学高效地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决策,是真正实现多种制度之间的互动。因此,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下的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总结

在西方现代文明困境视角,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8]自21世纪初以来,西方声望渐微,西方一再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失措,都用铁的事实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诊断的科学性、“两个必然”结论的科学性。如今,西方的政治模式不再是世界羡慕的对象,世界的重心正在不可逆转地转向东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好的生活期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协和万邦养分,最终实现费孝通先生的箴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电影新作(2018年3期)2018-10-26 00:57:20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