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当前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化,面对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我们国家的经济将从增量逐渐转向高质量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面对这种变化需要合理调整自身育人模式,以满足社会的人才诉求,通过培养更加高水平的人才促使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内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率,产生更加强劲的经济推动作用,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且基于当前教育事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以提升教育的效率。
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属于一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想范畴,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理论主要包含有政治论和认识论两种观点,其中高等教育的认识论观点追求真理和知识,强调这种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不应当受到外部利益和价值的影响。而高等教育的政治论观点认为追求高深学问和知识应当基于外部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所以政治论的观点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与外部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社会的服务性和外在性。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能作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自身的技术进步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点和政治哲学也有着较为突出的展现,在高校成立以后就已经逐渐与社会发展产生了联系。所以基于知识本身具有的外溢性,强调认识论思想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自由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同时,其研究的内容已经对外部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干涉。从这一角度来看,政治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分歧,将在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最终走向趋同发展,高等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性本身也无法回避。所以我们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当从辩证和客观的角度上审视政治论的教育观念。高等教育自身属性的回归,一方面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转变;另一方面改变了高等教育本身的形式,另外还改变了社会的外在形态,这是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取得的重要成绩。随着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进入发展的全新阶段,高等教育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构建出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教学内容,从而推动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利用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教育制度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保障性部门,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诉求上出发,展现出高等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基于这种理念上的转换,我国的高等教育显著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规模,并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效率。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正在从扩张规律逐渐转化为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建设。国家对于这一转变大力支持,并提供了相应的资金保障和政策引导。在当前的国内经济建设中,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生产与经济结构也在快速进行调整,不断增强转型发展,并且在供给侧改革中针对一些落后产能进行深化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追求速度和数量的阶段,逐渐向着高水平与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企业对于高水平和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的人才需求不断进行干涉和影响,在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发展中,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特别是在一些高端产业的人才保障上,目前国内高校尚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对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根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当前国内的高水平和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较低,也充分体现了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和社会的经济转型产生直接的连接,在彼此之间的匹配度上也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以此提升教育的育人质量。
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多以公办体制为主导,公办体制的高校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这种制度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资源投入多数以政府的全额拨款或者差额拨款为主,政府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管理者与投资者,高校是这些资源的受益者和实际使用者。许多高校往往倾向于和政府申请项目,并在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强调硬件基础建设,而忽略了与之配套的软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高校本身教学质量和教学内涵的提升,并不关注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的技术发展与进步等。当前我们国家正在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改革,让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国内资源配置上获得更加全面的作用。相关企业利用行业科技进步以及人才需求等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高校自身的内涵发展以及发展的活力。当然,由于许多高校当前并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所以依然沿用传统行政化的管理思维,很难实现高校的产教融合。此外校企之间的合作也并不理想,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真正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岗位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立德树人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标准。高等教育在贯彻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应当清晰地看到这是高校内涵发展的要求,高校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高水平人才。但是,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也无法真正通过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思想与品质。许多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整体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尚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与职业素养以及技能人才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的企业多数情况下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特别是一些较小的行业或者企业运行中并不关注操守规范和职业规范,所以无法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才。这也导致了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停留在国际产业链的末端环节。所以高校的教育应当根据育人的实际诉求和社会企业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校企融合、知行合一以及产教融合的模式。
当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与国外的院校展开合作与交流,利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以及教师引进等方法,在高等教育中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如近年来郑州市的高校开设相应的“鲁班工坊”,让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和实践基地下进行尝试训练,同时教育管理部门推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向外走出去,特别是在一些对外输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我们国家语言限制导致国际的影响力较低,国际之间的竞争能力无法满足这一诉求和标准,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在和我们的教育事业进行匹配时,往往教学内涵与一带一路之间呈现出关联性,推动教育发展走出去。
高等教育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匹配性较低,所以高等教育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创新。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首先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从教育管理的理念上将高等教育放到社会资源优先供应的位置,同时增强经费和政策的支持,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快速进步,并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发展,在高校优势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是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上,应当坚持以人才培育作为教学中心的理念,将人才的引入作为高效发展的核心举措。其中政策的优惠性作为保障人才培养制度的基础,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以强大的资源保障和意志力,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加大人才投入,并确保教师在经费使用中产生相应的便利性,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国内高校还应当进一步提升入学率,扩大高等教育的受教育群体,从生源上做好人才的资源保障。当然在高等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更多的青年人才引入教育事业中。从高等教育的质量上也需要同步提升,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以及技术创新之间的要求,同时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相关建议。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必然更加显著,所以高校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全面推动高校学生的主动创业活动。从整合层面上来看,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高校中,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影响,并且经济水平越高,学生产生的经济影响与经济带动作用呈现出正相关的作用。所以推动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培养出与之相应的高水平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建立配合关系,保障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就业,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动力。此外从学校校企融合的角度上来看。社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人数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反映出社会的经济专业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关联性。目前,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逐渐降低,同时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更多人才,产生重要的人才资源资本,推动经济更好的发展。当然高校还需要增强和企业之间的衔接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高校创业平台的建设,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提供就业的机会。高校凭借着自身人才培养、学科优势以及技术创新等优势,深化与地方产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从政企协作的角度上推动工程技术的发展,实现技术驱动项目,并应用在产业中,促使产业升级。企业相关科研人员可以参与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提升企业的研发实力,只有从多个渠道共同着手,才能真正将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新技术人才,应用到产业中去,并产生理想的技术创新和竞争力。在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中,不管是学校还是地方政府,或者产业中的企业,都需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增强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驱动效果以及驱动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发展的核心渠道,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增长,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上,本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联系,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改革开发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的改革也会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最终反映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上,高等教育改革对于国内经济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所以我国需要进一步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以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提出的全新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