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总体性视域下阶级意识理论

2023-03-11 05:33:00刘庆刚
西部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刘庆刚

青年卢卡奇创作的出版于1922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缺。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受到各种资产阶级哲学流派思想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影响,卢卡奇在各种混杂的思想中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并十分重视总体性视角下的无产阶级意识理论,用总体性哲学视域解释革命失败的原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只是零星分布着无产阶级意识的理论思想,并没有系统地阐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头,卢卡奇就表示“就在马克思要规定什么是阶级的时候,他的主要工作被中断了,这对无产阶级的理论和实践来讲都是一种灾难”[1]119。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就是这种中断了的理论的继续。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形成对阶级意识的完整理论,但是他们对阶级和阶级意识的思想在各时期的著作中都有所表述。卢卡奇的阶级意识思想也就是从这些零星的论述中并结合当时西欧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状况而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在生产活动中“私人关系必然地、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阶级关系,并作为这样的关系固定下来”[2],所以阶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而阶级意识,卢卡奇认为是“被赋予了的阶级意识”,也就是无产阶级对自己阶级历史地位的阶级意识产生有着清晰的感觉。不仅如此,卢卡奇还多次强调阶级意识 “不是组成这个阶级的每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也不是它的平均数”[1]109,而是一种把社会当作一种整体的、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理性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认同意识”,是对于自己所处的生产、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的总体表达。

一、“正确的”意识和“虚假的”意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自我矛盾性,资产阶级把历史中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停留在纯粹的“个别性”上,脱离了社会的整体性质,他们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地位是辩证对立的。占少数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不断追求自身的阶级利益,于是产生了社会化的生产,而这种生产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经济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如果在资本主义自身统治范围内,以他们的社会经济政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便超出了资本主义本身的范围,那将代表着资产阶级放弃自身的统治。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阶级意识”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固有的经济体系而客观存在的,是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意志体现。并且由于“资产阶级思想由于他的出发点和目标始终是(虽然并不总是有意识的)为现存的秩序作辩护或至少只是为这一秩序的不变性作证明”[1]104,资本主义的意识不可避免地有一种虚假性。而当资产阶级自己创造出来的天敌无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上意识到了资产阶级没有意识到的革命原则产生时。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辩证矛盾加剧了,由“虚假的意识”发展成为“虚伪的意识”[1]128。只有因不依赖任何财富而不受任何具体阶级地位限制的工业无产阶级才能产生“正确的”意识,因为无产阶级能够运用总体性思维来意识到历史赋予他的任务,能够正确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从特定的生活状况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吻合的行动改变现实,“因此能自觉地把它自己的行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投放到历史发展的天平上去。”[1]132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意识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不可能产生清晰的阶级意识,那时的阶级利益还是一种十分模糊的存在,社会的等级掩盖了阶级的本质,也阻碍了阶级意识的产生。在经济上,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要更加的独立,公社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关系的相互依赖程度非常低,以至于发生政权更迭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这种原有的模式。除此之外,经济通常和政治以及宗教纠缠在一起,在国家的统治下,当然,这时候的“国家不是社会经济控制的中介,而直接地就是这统治本身”[1]115,经济因素本身缺少独立性,这时即使商品的交换和流通也不能决定社会和国家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松散的经济结构下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意识,世袭制的特权地位在法律上被固定下来,法律和经济也是交融在一起的,于资本主义时代不同,这时期的阶级只能从历史现实中推导出来,而在资本主义时期,“阶级就是这一直接的历史现实本身。”[1]119

(二)资本主义时期纯粹阶级和阶级意识的产生

“在资产阶级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才是纯粹的阶级”[1]120,卢卡奇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时期,才会出现真正的阶级,因而才会有真正的阶级意识。随着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导致的阶级关系固化不断加强,阶级关系代替了原有的等级制度,阶级意识也开始被意识到,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工业无产阶级。

即使在真正产生纯粹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状况。

1.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财产数量和社会地位上和资产阶级有一定差距,它的作用只是为了协调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处于中间位置[1]121,由于它作为中间阶级的存在,使它的目标越来越脱离社会现实而变得空洞,只有当他们的利益与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相符合,他们才会倒向资本主义阵营,“才能在历史上发挥一种积极的作用”[1]121。

2.农民。农民由于他们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的相似性,使得他们只存在着地域上的联系,而没有整体上共同的阶级利益。而只有他们的利益,才能决定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但是这种“意识”并不能称之为阶级意识,这只是一种借来东西,无法在历史现实中得到直接的发展。所以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他们的阶级利益只是关注发展的征兆,而不是关注发展本身,只是关注社会的部分现象,而不是关注整个社会的结构”[1]120,不会产生真正的、自觉的阶级意识。

“在资产阶级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才是纯粹的阶级”[1]120,他们从自身出发考虑本阶级利益才会有“阶级意识”。

3.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是一种带有两重性的辩证的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克服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时,他们的阶级意识对于这一过程有促进作用,能够对整个生产过程有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在自己的生产方式内部追求阶级利益时,产生了他无法打败的天敌——无产阶级,无法完全控制整个生产过程,这将必然导致资产阶级的悲剧结局。资产阶级借用“自由”名义来进行新的压迫,他们使纯粹的阶级斗争的形式得以产生,但是又不得不在自己的意识里将其剔除,他们赋予个性全新的意义,但是又用商品的物化意识取消这种个性,种种证明表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有内在的矛盾,并且最终因为这种矛盾的无法解决走向灭亡。正是资本本身限制着资本主义生产。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应对社会危机,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本的社会化,但在产生这种假象的同时也阻碍了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实际状况以及真正本质的认识,在意识形态上向无产阶级投降的同时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崩溃的开始。

4.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对社会本质,对推动历史发展背后的真正因素有最深刻的洞见,有真正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从特定的社会形势,从历史现实出发,不单单能够观察到个别的历史事件,而且能够真正意识到正是他们,正是无产阶级本身是“构成了推动力量的本质,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核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132。对资产阶级来说,资产阶级危机意味着自身解体的过程,意味着走向灭亡的过程,对无产阶级来说就是自身成长,对自己阶级的阶级意识逐渐深入的过程,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意识决定着无产阶级的每一步行动,“它的‘意识形态’不是一面扛着去进行战斗的旗帜,不是真正的目标的外衣,而就是目标和武器本身”[1]134。

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关系的影响下,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分离的特点在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中十分明显,这种分离的片面性使无产阶级个别目标和最终目标相分离。在卢卡奇看来,无产阶级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只有把社会历史中的个别因素带入到对历史的整体总过程的考察中,才能将个别目标和最终目标相联系,最终“具体的和有意识地超越资本主义社会”[1]136。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部门和体系的分裂产生了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错误后果,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无产阶级心理中是一种孤立性,这种孤立性使无产阶级脱离总体性的思维,使纯粹的无产阶级意识降为一种局部的心理意识,这是一种意识上的倒退。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超越这种心理上的孤立性,意识到只有统一成一个整体,达成一种真正的联合进行斗争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达到意识上的成熟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二、形成“正确的意识”之策——克服物化

无产阶级所生活的环境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就是尚未克服物化的影响,资产阶级的物化的存在方式是一种非人的,这种物化意识“必然绝望的陷入拙劣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空想主义”[1]142。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必然要摆脱这种意识的彼岸性,达到一种对现实的此岸性的认识,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真正统一,在意识层面洞察到资产阶级物化意识的影响,才能克服这种空想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结构已经获得了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商品的形式掩盖着商品本来具有的结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然而由于其局部和个别的不占支配地位形式与其作为普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象,各形式之间逐渐复杂的关系以及各种由这种结构衍生出来的间接的形式,使人们越来越看不清这层经济关系的性质所产生的物化的面纱,“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152。在失去整体性的社会中,各个阶层和阶级的人们孤立地原子化地生存着,资产阶级的资本家或者经济学家将他们所认识的这种“规律”逐渐合理化,而这种“规律性”“合理性”只是资本主义分工的产物。

无产阶级能够通过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固有矛盾的认识,成为历史的统一的主客体,正确地认识个别与整体的关系在行动中的作用,然后“从实践上打破存在的物化结构”[1]300。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中所要解决的正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的辨证矛盾,这种意识必须在实践中从抽象的、可能的成为具体的、现实的,用历史唯物主义为武器真正认识到实际存在的历史联系使阶级意识觉醒。

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来说,物化的侵入已经深入骨髓,打破物化结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缓慢的生成性的过程。在长期的统治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权、文化、教育和经验等方面占据着巨大的优势,资产阶级的思维和感觉在无产阶级的头脑中僵化的存在着,这种思想的“溶化”十分困难。无产阶级在争取利益时对资产阶级造成的政治威胁以及资产阶级在处理经济危机,拯救资本主义社会时所采取的步骤——福利国家、服务条例、养老金等,在社会中造成了个人能够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假相,再加上中产阶级概念[3]的普及,这些虚假的现象使无产阶级“地位意识”被培养起来了,这种意识能够有效地阻止阶级意识的产生[1]266。所以,无产阶级要想真正的克服物化,必须消灭这些虚假的表现形式。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能够利用中介范畴的方法论,在阶级利益的驱使下内在地超越资产阶级无法克服的直接性,这种超越是处于一种朝着总体性前进的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自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辩证本质乃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问题”[1]256。无产阶级作为阶级的出现能够消除社会存在的孤立化和克服使资产阶级普遍认同的表面的抽象的“合理性”和具体化。

三、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的作用

卢卡奇认为组织和党是无产阶级理论和实践的中介,通过这种中介的形式,无产阶级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和任务,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当前的自由也就是资产阶级建立在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物化而产生的孤立的自由,必须摆脱这种单方面的自由特权而有意识地向真正自由世界前进,“而这个有意识的集体意志就是共产党”[1]421,在党的带领下,克服意识形态的危机并将在物化状态下排除的那种团结和联系重新纳入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里,实现团结统一在一起的自由。这种中介形式的存在,在当前阶段有利于使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获得澄清并且使无产阶级获得快速的成长,使个体的自发的自觉意识和集体意识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进行斗争。“共产党必须代表无产阶级行动的最高客观可能性”[1]433。组织和党的存在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就像国家最终会被消灭一样。党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发挥革命先锋队在意识形态领导中的作用,“它就这样用它严格的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铁的纪律和对全身心投入的要求,为它的全体成员撕碎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意识之上的物化的面罩”[1]446,走向自由王国。

结语

对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我们应该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历史背景以及总的理论立场出发,实事求是分析并辩证地做出评价。卢卡奇对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形成的总体性的阶级意识,以及其通过自觉地产生真正的阶级意识从而克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物化关系,实现自己的历史任务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和意识上的总体性,是对马克思没有完成的事业的继续,反思了当时革命失败的原因,使陷入低谷的革命运动重塑信心。并且于这个过程中在批判恩格斯对辩证法的论述中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问题做了深刻的研究,着重强调正确的总体性和中介的存在的作用和暴力革命、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对机会主义、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力批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卢卡奇对于阶级意识的功能过分强调,脱离了社会历史现实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实际发展状况,有一种黑格尔主义的倾向,对当时产生的政治上的左倾运动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如何把握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
——回望孙伯鍨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主持人的话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05:39:16
卢卡奇论悲剧的形而上学
伟大心灵在妥协中的信念坚守
——读《卢卡奇再评价》
学术交流(2015年1期)2015-02-25 12: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