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师范生培养的理论内涵及实施途径

2023-03-11 03:00高春燕李松蔓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科师范生时代

●高春燕 李松蔓

自2014年高考“3+3”模式实施开始,“政史地、物化生”这种固有的文理分科形式逐渐被打破。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需求发展,以往培养“对口专家”的人才教育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如今的社会需求,“新文科”的概念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新思路也由此打开。

一、新文科的产生

传统文科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新文科则由此产生。但新文科并非完全脱离或完全覆盖传统文科,传统文科是新文科的基础,而新文科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文科的不足,二者相互联系,并不割裂,也不矛盾。

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外,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等学科基本都可以纳入“文科”范畴。相对于追求理性、探索结果的理科而言,文科更加注重对人的心灵培养:如何形成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养成独立的思维品格,提升处理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关系的能力,这些都是文科对人的意义。

文科教育的挑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新文科”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希莱姆大学提出,该校在美国以文科著称,全校共40余个文科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明显感受到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传统文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已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文科改革势在必行,“新文科”的概念由此产生。希莱姆大学对部分传统文科进行了学科改造,学科融合、文理交叉成为希莱姆大学新文科的重要特点,而这成为了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新文科”是相较于传统文科而言的,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重组,打破传统限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文学、哲学、教育学等课程中,使文理科各展所长,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学习的可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学科功利化的原因,理科专业在创造物质收益上的优势日益明显,导致部分高校对文科专业重视程度不足,存在开设课程同质化严重、课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现象,最终使得文科专业的学生个人素质难以有较高提升,实践能力受限,创新意识较差。传统文科难以凭借自身优势实现转型,而新文科打破了既定概念,实现了文科新发展。参考部分综合类高校的招生简章我们可以发现,在对高中必选科目的条件上,高校招生时大多要求的都是理工类科目,而对于传统文史类科目则要求较少或科目不限,这也侧面反映了传统文科具有一定的适配性,但缺乏相对独立的针对性,使得传统文科在后续的专业发展上会受到较大的限制,从而影响文科人才的培养。新文科能有效地解决传统文科在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式和专业实用性的限制问题,使文科的学习由学科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将割裂开的各领域融合在一起,拓宽学科研究渠道和思维,增强文科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文科人才。

二、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师范生培养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作为时代的建设者,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师范生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环,他们既是未来的教师,又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正可以从师范生入手,在新鲜血液中注入新的灵魂,并代代传承。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作为文科专业的标志性学科,是文科教育改革的重点,对中文师范生的培养先行,可以更好地为新文科背景下其它学科师范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相比于传统文科的培养思路,新文科对中文师范生的培养转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强调对新人才的能力建设,结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从而提升中文师范生在新文科背景下的个人素养及职业竞争力。

(一)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新人才培养从思想抓起

教育是一个国家根本的事业,将思想培养放在第一位,不仅是对师范生群体自身的负责,更是对师范生未来所教育的学生负责。全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应从思想抓起,在正确的观念基础上,再强调知识储备及其他素养的研习与实践。作为传统文科中的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思政教育具有非常关键的引领作用,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即从核心上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新文科思想要求的教育人才,同时,对中文师范生的思政性培养也有利于其未来从业的长足发展。

高校作为中文师范生的培养基地,应切实遵循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放松,实现思政教育常态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符合国家需求的、顺应社会形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高校应把好质量关,在中文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方面的考察,守好各个考核关卡,确保教育成果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中文师范生作为承担教育者及学习者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认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一部分青年学生的思想方向,所以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尤为重要。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不是让课堂变成空喊口号的工具,而是在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中,将思政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里,让学生自觉提升自我修养,促进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中文师范生实习实践的阶段,可以着重增加对其思想方面的教育,对其职业责任心及自豪感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科学的思想教育脱离不开我们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文化有新的时代语境,中文师范生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并持续传播,也是在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同步考量的问题。“教书先育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高于知识的学习,对中文师范生的培养要从思想抓起,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在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离不开能力建设

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更需要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新型人才。新型文科教育人才,一方面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实践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讲课是师范生最基础的素养,“能学不会讲”不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要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也是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比更鲜明的时代特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精确而细致地进行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能力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新方向之一。

现阶段高校对中文师范生的培养普遍更注重文学素养,易忽视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所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离,导致师范生学习成绩与最终实践表现存在差异,如在入职后一时间难以适应身份的转变,在授课时仍带有学生思维;或在备课时脱离实际学情,仅关注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而忽视学生课后的反馈等。同时由于课程设计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原因,师范生尽管有进课堂学习、实践的机会,但往往缺乏对实践成果的反思,及对名师经典教学设计的学习与内化,容易闭门造车,或只注重答疑解惑而脱离单元培养目的。提升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实践,高校在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高质量结合时,可以通过增加班级管理、书写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语文微格教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与实践与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类的专业课程的方式,着重提升中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授课课时上,也可以单独区分出实践课型,让师范生能将在理论课环节学习的基础知识,运用到不同方向的实践课中,和教师一起分析拆解语文课堂的各个要素,认真学习前辈名师们的经验,模拟课堂环境,分块分项训练师范生的授课技能及班级管理技能,通过小组合作互评、师生交流心得等方式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对中文师范生的要求,在如一手好字、清晰的发音、动人的语言艺术等传统文科规定过的最基本的教师能力要求之外,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与应用成为了新的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一节课能否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配合课堂教学环节,在当下已成为对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合格与否的评判标准之一,包括课前播放视音频作为导入、用PPT等展示知识点及课堂脉络、在电子屏幕上手写圈画课堂重点等,都在对中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考察范围之内,而这些操作对师范生计算机及办公软件等的基本应用都有着一定的要求,作为师范生的必备技能,学校应开设相应课程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不可否认,疫情促使教育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尤其疫情以来线上教学技术的成熟,微课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录制微课成为了中文师范生新的研究课题。与传统教学相比,短小精炼、主题鲜明、流媒体播放是微课最突出的特点,而怎样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模式区分开是设计微课的难点所在,这是很难仅通过自修解决的问题,因此,开设相关课程就尤为必要。同时,微课的制作需要有相关技术及相应的设备,好的教学设备能大大提高微课的质量,高校应针对实际情况为师范生提供一定的录播条件供学生实践所用。在理论之外,区分微课与试讲课、公开课、习题课的区别非常重要,对于师范生来说,没有系统的了解过微课的相关知识,就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以传统课堂教学案例为基础设计微课,很容易导致微课内容缺失或时长过长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紧密联系了,高校可以与其它中学合作,增加师范生与一线教师交流的机会,让师范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感受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的具体异同何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带来的后果,是无论什么阶段的教师都要尽快适应新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各环节的教师人才资源较为短缺,而中文师范生无论是在年龄、学习能力还是接受能力、以往教育经历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信息技术已成为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拥有符合新文科要求能力的人才是合格的新型人才,而培育新型人才则要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设新课程、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加强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交流。

(三)提升教学技术手段,新人才需要新技术辅助

在新文科背景下,对中文师范生的教学要求是要立足于课本,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紧扣课程目标,实现教学任务。要实现教学目标,不能仅依靠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新的时代环境带来了新的教育技术,也随之增加了新的教学要求。新文科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方法,也需要熟练应用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匹配社会所需。

对人才的培养不能止步于理论,应走出书本积极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拿着书本老师口述学生理解的简单讲授,新的教育需要新的技术去展示、辅助新的教育内容。作为中文师范生,他们不仅是将来的教育者,更是现在接受教育中的学生。从学到教,他们需要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内化吸收再传递给更多人,中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这些新鲜的教学技术,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让师范生了解原理之后随意空想,各高校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给予师范生最大的空间,使其在学习的同时能够真正的实践应用,让师范生将新技术的使用变为习惯,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好新技术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更有利于师范生走出校门后迅速切换教师的身份,尽快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融是不可逆的趋势,但这一变化较新,时间尚短,可参考借鉴的理论成果不多,这对于培养中文师范生的高校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面对新的时代环境,高校需尽快升级硬件资源,保证教师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够顺利实现;高校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新知识,补充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科学习理念和技术手段;师范生应随时调整,不能抱着固有的观念看待学科发展,不能以自己的经历为标杆判定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跟随新时代的需求学习应掌握的教育技术。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应能利用科学技术提高传统文科的学习和教学效率,这不仅需要学习相关技术,也需要有匹配的学习条件。提升教学技术手段,既是帮助中文师范生迅速成长为符合新文科要求的新型人才,也是为中文师范生未来就业后培养新一代人才提供技术保障。

三、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师范生培养的实施途径

伴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兴科技逐渐崛起,能否在时代浪潮中独占鳌头,关键在于国家能否培养出适应和引领新时代所需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而新文科这一概念在其中发挥的力量不容小觑。新文科的“新”不是新旧的新,是创新的新,新文科背景下对中文师范生的培养要求,一定离不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在原有传统文科的基础上,提高中文师范生对现代化发展的适配性和可持续性。在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要更强大的高素质师资力量,需要构建新的教育体系,需要担负起传统文科转型升级时所需要的实践和传承的重要任务。

(一)新文科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有学者认为,系统掌握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及其思维方式,是中文师范生核心素养的首要层面,也是基础层面。培养符合新文科要求的人才,是传统文科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新文科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培养。

置身于“新文科”背景下,新型的中文师范生人才相对紧缺,对应的师资力量同样不足。对于老教师来说,新技术的学习难度较大;对于中青年教师而言,转变教学思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这些因素最终影响到的都是新一代符合新文科需求的人才数量。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创新升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文科发展的大方向。新文科人才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而这些教师本质上也是符合新文科需要的新型人才资源,他们仍然要适应时代发展,立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扬其内涵,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着眼于国际舞台的广阔视野。作为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师,他们也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不仅要教,而且要学,要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主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丰富现有的知识体系,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把好质量关。

高等教育是强国兴国的“战略武器”,为国家经济政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尽管理科发展形式良好,但文科专业的重要性仍不可忽视。新时代文科教育的振兴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振兴发展,推进新文科建设,离不开相关人才的支持。社会发展需要新型人才,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师资力量,新文科的创新能有效推动文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有利于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实现“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也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二)新文科理念培养人才需要构建新体系

新文科建设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为中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新文科建设需要明确新概念、新核心、新定位、新目标、新理念,构建展现中国特色的教育新体系,既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也要吸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先进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如果人才培养模式一成不变,那势必会为时代所淘汰。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影响,社会所需人才是能兼顾多样职能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新人才的诞生需要有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新文科就是打破了传统文科束缚的创新概念。新的人才培养需要我们在原有学科灵魂基础上,加快学科融合,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良性发展,使之发展成为更具时代性、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同时增设新专业,匹配好随着各学科交融组合后诞生的符合需要的新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破传统课堂评价方式,以实际情况对各学科采取新的评价标准,针对各学科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科学明确的评价方案。

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文科的束缚,提高了文科类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的交流,使传统文科融入了更具时代标志的信息技术。新文科转变了人才培养的思路,提升了文科人才的质量及其与社会环境的适配性,构建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了教育体系现代化,能更好的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使学科间互取所长,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是新型人才输出的动力源泉。

(三)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需要实践和传承

传统文科面临的困境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新文科正是传统文科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错综复杂,很难仅凭某一学科知识过硬就能解决,学科交叉的需求逐渐显露,因此,跨学科跨专业进行知识整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新形势新局面成为了新的教育方向。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平台,在新文科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最基础、最根本的转变方式仍然在课堂教学环节,在这里不仅要学习最基础的传统文科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接受更符合需求的新文科的精华;实践教学是检验理论学习成果及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最基础方式,在这一环节也是对中文师范生是否吸收了新文科理念的直接考验。抓住课堂教学和实践反馈这两个环节,不仅是对新文科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成果的检验,也是传统文科顺应时代发展的一个直观写照。

在互联网、5G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文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文科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文科科研成果的研究效率、保障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及数据分析的质量,同时也能推动文科学术成果的交流与传播,提高传统文科的影响力。同时,新文科能更好地消除学科间交流的阻碍,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中文师范生对其它学科的排斥,提高师范生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的一种创新,是基于传统文科核心上的发展升级,传统文科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新文科的出现是社会历史的选择。新文科作为传统文科的创新和延伸,所培养的仍然是爱国爱民、爱岗敬业、堪当民族大任的优秀人才,仍然包含着传统文科中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文师范生既是遵守新文科带来新要求的学生,又是传播新文科核心思想的教师,他们就是传统文科向新文科转型升级的桥梁,见证着时代的变化,又是投身到社会建设中的一份子。传统文科的转型升级需要实践和传承,中文师范生作为新文科的直接接受者和传播者,对传统文科的需求责无旁贷,这是一个时代对时代青年的要求,青年在肩负起使命的同时,也收获了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文科政策是当下教育的热点话题,也是未来不可逆的教育潮流。在面对文理科之间的矛盾、传统文科难以自我突破、文理科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时,新文科的“新”正是顺应时代发展、适合国家所需、体现国情特色的一大创新。以新文科为指导理论,结合教育部提出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国家对中文师范生提出的一系列能力及素质要求,认真落实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师范生培养的理论内涵,发挥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构建具有多样性、针对性、逻辑性、层递性的中文师范生培养体系,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传递好传统文科转型升级的接力棒。

猜你喜欢
文科师范生时代
豆文科作品
孙文科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