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榕 张海燕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拨付专款,制定科学的指导计划,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创作。各地的人力资源部门也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贡献了力量。高职院校只有结合现阶段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好的就业环境,这样才能改变慢就业的现状,让学生都能够积极进入到社会中去,寻找到满意的工作,为我国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主要阐述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最近这些年来,在我国政府以及人力资源部门的协力合作下,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就业整体发展情况良好,就业率稳步提升,但是依旧面对着较大的市场压力。
1.就业形势稳步发展。结合相关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内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的月薪资从平均2726元人民币上升为3350元人民币,在薪资方面有着较大的增幅,薪资的上升有利于刺激学生毕业后积极寻找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需要为高校的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并创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实现多渠道多方式就业,这样才能打破社会流动的弊端,消除摩擦性失业,给予高职院校学生更多的创业以及就业机会,在学生创业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专项补贴,降低创业带来的风险。从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就业和创业工作得到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情况呈现出平稳的态势。
2.创业氛围良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点说明了高校学生创业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渠道参与到社会工作中,这样能够通过学生创业来拉动就业。自2015年之后,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在意见中,重点探讨了和高校学生创业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了相关的利好政策,如减轻创业赋税、搭建完善的创业平台、提供科学的培训服务等。高职院校的学生就可以享受这些创业政策带来的好处,将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创业中。现阶段,在北京市,大约有50多家的高校学生创业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创业氛围良好,高校学生在这一氛围下,创业热情得到了有效激发。
3.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学生要进入到社会中寻找工作,就业压力较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和其他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缺乏竞争力,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社会上的企业更加偏向于招聘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这样就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就并不急于去寻找工作,有部分选择在家调整、有部分选择继续深造学习,出现了慢就业的态势,尽管说这种方法缓解了学生一时的就业压力,但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效果并不是很明朗。在就业压力下,依旧是存在着很多机遇的,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崛起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除了这些新兴领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之外,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和计划也为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创造了完善的平台。在《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中,对于参与到基层工作中的毕业生,给予了更多的福利,为这部分毕业生解决了落户以及住房方面的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吸纳人才,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的就业创业工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理念方面上存在偏差。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性,只是将其当作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只开设了相关的培训课程,但是缺乏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只是一味地以提升就业率为目标,并不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为了提升学校的就业率指标,对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很满意,从而造成了较高的离职率,这对于学生的就业创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此外,还存在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将重点更加倾向于学生创业活动方面,忽视了学生的就业,这就导致很多的学生缺乏对市场的相关认识,在找工作时感到十分迷茫。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创业和就业的相关理论也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有部分毕业生认为,学校所开设的创业就业课程只是一种形式主义,对于未来寻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往往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课程上,尽管学习专业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学生还是需要多了解行业上的前沿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找工作的过程中更有目标,避免走弯路。
2.缺乏完善的实践平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学习相关的创业就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多参与到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但是,结合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有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平台,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这样就无法为企业培养出符合企业标准的高质量人才。此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特点来开展特色创业就业服务,很多的内容都是直接照搬其他院校的教学成果,这样反而导致了相反的效果,浪费了高职院校的资源,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没有好处。
3.缺乏健全的支持体系。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创业和就业方面的支持体系并不是很完善,一般只将重点放在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上,对于毕业生就业之后的动向关注较少,这样也就无法为毕业生提供持续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无法提升整体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此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投入到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中,没有为学生搭建出完善的实践平台,学生也缺乏机会到企业去实习,学生对于行业的发展动向知之甚少。高职院校也没能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工商、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毕业生在进入到工作中之后遇到问题往往只能自己解决,对工作产生了影响;最后,高职院校没能和行业中的专家进行合作,缺少对行业前沿信息的了解,这样就无法总结出更加先进的教学经验,不利于创业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来说,不仅需要在学生在校期间紧抓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未来的创业和就业,只有通过学校、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有效保证高职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毕业生的创业就业质量。
1.高职院校需要树立起科学的理念。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需要重点提升学生对于就业和创业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的相关情况,对于未来的就业以及创业方向有一个较好的把握。现如今,很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这和就业压力较大有着密切关系,为了解决慢工作的情况,高职院校就需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多开展相关的就业创业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就业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创业的热情,从而以创业来拉动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加高质量的综合性人才,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还需要在校园内多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尤其需要重点宣传政府所推出的和创业就业相关的利好政策,让学生也了解到现如今政府所创造的优良的就业环境,积极投身到创业和找工作的过程中来。高职院校也需要将一些学校的创业先锋作为典型来宣传,以激发毕业生的创业和就业热情。
2.提升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高职院校需要让教师到企业中去锻炼,学习企业中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带来行业中的前沿信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多邀请行业中的一些专家来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者培训,教师可以在空余时间参与到讲座和培训中,和专家多交流,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避免学生在未来创业就业的过程中走弯路。
3.搭建出完善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需要多将重点放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能够让毕业生在步入工作之前就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能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多和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也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和企业签订就业计划,学生能够去到企业去实习,企业也可以派出专业的人才来到学校进行教学。此外,当地的教育部门还需要为学生创建完善的实习基地,提供一些利好的政策,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4.提供培训加强扶持力度。高职院校需要和当地的政府部门联合起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渠道,尤其是在创业就业信息、实践场所、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比如说,当地政府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个创业就业信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发布相关的信息,以及政府所组织的创业项目等,学生可以登录到这一平台中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在这一平台上,还需要专门拓展出一个板块用于创业资金申请,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就可以在信息平台上申请创业资金来开展创业。此外,高职院校吸引一些社会上的资本来参与到毕业生的创业项目中,为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加大对毕业生的培训力度,将一些比较新颖的创业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问题,教师就要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能够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降低未来创业失败的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毕业之后就需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因此导致一批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不就业。针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需要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协同起来为毕业生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激发出学生的创业热情,保证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升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