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铭 高逍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赋予新的实践内涵,绘就科学行动指南。
1.经济全球化带来严峻挑战。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政治经济秩序变幻多端,给国有企业带来严峻挑战;全球自由贸易势不可挡,国际市场环境起伏不定,给国有企业带来深刻影响。所以,积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优势、基础作用,支撑起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盘,经得起各类风险挑战,扛得住各种挤兑打压。
2.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踏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在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正在发生深刻转换,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牵引下,投资、出口、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对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发展、顺应市场规律、满足消费需求和产品供给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
3.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岀更新更高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的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越来越明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越来越紧密,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越来越高,各种规则制度和管理标准开放程度越来越强,外商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力度越来越大。大好的发展环境,广阔的市场布局,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机遇和风险同在,挑战和任务同行,国有企业要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中占据主动,要在发挥国有企业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用上更加努力。
4.管理制度体制体系需要进行系统性重塑。针对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规律,需要进行系统性重塑;国有企业的资产监管体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漏洞,特别是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有些方面还存在控而不管、监而不力的现象,需要进行系统性重塑;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体系仍有不健全不协调的现象,党建引领保障作用仍有不到位、不充分的地方,需要进行系统性重塑。所以,要积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资本市场功能。
1.制度体制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管理有短板,制度有缺陷,监控有盲点,还没有真正堵住财务、工程、项目、投资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的漏洞,导致运转不畅,盈利不强;抓改革不深入,搞整合不兼容,没有真正从拫本上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矛盾和问题;人事制度、用工劳务制度、薪酬绩效制度“三项制度”改革不彻底,没有真正从根子上发挥作用。
2.创新创造活力不够强。有些国有企业缺乏核心竟争力、创新引领力,对“策源地”企业培育力度不大,优势不明显、地位不突岀;对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信心不足,缺乏战略眼光和整体构想;对高技术产业的引进、培育缺少有效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对制造类企业的研发和科技创新抓得不够,没有形成科技赋能、数智引领的优势;在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创新上“链长型”、多元市场主体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需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在传统产业的培育打造上没能很好地体现民族品牌和地方特色,办法不多,路径不宽。
3.抗风险能力普遍不足。有些国有企业在履行党委会、董事会、战略投资委员会、合规管理委员会、监事会、经理层、职代会等决策监管流程上松弛松懈,没有形成闭环,潜在一定的债务风险、财务风险、信贷风险、涉法涉诉风险,特别是抵御国际市场的风险尤为不足。
4.盈利创效能力还相对弱。有些国有企业和国际市场对接得不紧密,和国内市场兼容得不充分,单打独斗,单项发展,没有形成同类企业、相同产业共同发展壮大的格局和态势;资产盈利变现能力不够强,资本运作水平比较低,“资金池”作用不强,现金流不充裕,自身造血功能偏弱;保质增质的手段办法不多,改革的原动力、创新能动性没有凸显出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5.干部职工责任意识有待加强。有的缺乏一定的政治责任担当,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领悟不深刻、贯彻不到位、落实不彻底;有些国有企业的行政化思维比较偏重,市场开拓意识不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专业化、知识化程度不太高,存在凭经验决策的现象;有些干部职工的创新活力不太足,躺平思想比较严重,缺乏责任担当精神。
经过深入调查并思考探索,笔者认为,必须把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塑起来,资产监管体制严起来,党的建设工作体系强起来,才能在推动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夯实基础、辟出路径、攻坚突破,持续集聚起实践创新、内生动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引领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所以,要务必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体系。第一,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水平。要坚决落实好“第一要务”“第一议题”和政治监督等制度,充分发挥好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党的坚强领导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以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塑造企业文化灵魂。第二,健全制度体制体系、强化合规管理,扎牢企业高质量发展屏障。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党的建设工作体系,确保制度执行有力、体制有序顺畅、体系严明密实,扎牢国有企业制度的“笼子”、体制的“链子”、体系的“屏障”。第三,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坚决“治四风、树新风”,不断形成“三不”一体推进的长效机制和清政清明的创业环境,为全方位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完善创新体系,激发生产要素动能,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在科研攻关、科技支撑和创新文化、创新氛围等方面持续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体系、新格局。第一,抓住机遇、创新驱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市场主体。国有企业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跑世界科技前沿,抢占经济主战场,抓住国家战略机遇期,大胆创新,大胆实践,特别是要对原创性引领性科学技术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攻关突破,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质量水平,实现市场化创新驱动。第二,创优结构、盘活资金。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保障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产质量的优质,就是要全方位调结构、兴产业,抓项目、增效益,要加快资金回笼,努力在市场中寻利润,从空间中换利润,在历史包袱中找利润,在低效资产中挤利润,不断实现净现金流入。第三,稳住主业、扎实辅业,积聚产业发展新动能。稳住主业、扎实辅业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标,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核心产品上溢出市场效应、经济效益,逐步形成支柱产业优势、支撑产业强势和配套产业蓄势,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持续稳固积聚起发展新动能。第四,深化改革、重组重塑,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既是任务要求,也是工作手段。巩固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见效,就是要把握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以深化重组改革不断提升辅业管控效能,以市场倒逼改革,以管理推动改革,以制度保障改革,以人才激发活力,持续形成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创造活力。第五,加大风险防控、落实安全责任,筑牢企业稳健发展基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要论述,聚焦“五大风险”动向,切实防范化解资金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安全风险,确保产业项目质量稳定,经营监管有力。
3.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全方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各链条深度融合。国有企业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着力巩固优势产业,积极融合新兴产业,全力推动战略性产业,全面促进数字经济融合;在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要积极完善市场功能布局,努力构建服务体系,健全顺畅流通体系,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各链条深度融合集聚新动能。第一,打造“实体经济链”。实体经济是支撑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在打造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锚定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目标,找准产业主导定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抢先领跑发展,持续形成实体经济的链主企业。第二,建强“数字牵引链”。要大力实施“数字+”产业联合模式,建立多行业间监管数据的联动共享机制,实现服务数据的应用共享,实现数智及关联数据资源上云,在探索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上大胆创新,不断丰富拓展智慧企业场景应用,推动产业变革、产品升级,加速形成数字革命综合性牵引链条。第三,孵化“业态科技创新链”。要挖掘企业潜力、对接市场需求、转化经济效益的价值创造链条,孵化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引领力、创新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重点在业态的打造、规模的扩张、产品的品质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创造产业链。第四,延伸“市场营销链”。要在多元的市场主体结构中锚定产业定位,找准发展模式,拓宽营销方式,找到路径方法,增强创效能力,努力激活潜力市场,拓展可能市场,形成外来市场,在建强项目管理链、延伸市场营销链、建立经营创效链上发挥链条优势,持续攻坚突破。第五,聚合“产业关联链”。要聚焦支柱产业,优化提升支撑产业,适度发展综合服务战略板块,打通内部横向产业壁垒,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产业联动协同效应,拓展链条节点纵向延伸能力,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建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增强稳定性和竞争力,真正成为行业领域内的“链主”企业。第六,建设“品牌体系链”。要坚定不移实施企业品牌战略,推动创建一批特色突出、行业领先、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强、情怀感召效应明显的战略品牌,持续打造集群集聚品牌链条体系,形成品牌溢出效益、链条带动效应。第七,打造“产业链+资本链+价值链”。要打造上市平台公司,扩大资本运作、拓宽融资渠道,根本性解决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优化问题,并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的整合开发、提质升级,实现公司治理优化、快速扩张、品牌化打造,为走向资本市场做好积极准备,逐步向“产业链+资本链+价值链”方向迈进。第八,补足“基金带动链”。要挖掘“产业基金”潜能,强化运作成效,发挥投资作用,创新基金创设模式,走多元化募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路子,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高效结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增信功能,形成优势互补、效能叠加的基金补充链条。第九,完善“规划策划链”。要以“策划创意”为平台,重点研究并引导业态创新、商业模式、产品体系、管理方式、技术应用等发展方向,力争为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链条模式,在同行业、本领域打造示范样板。第十,形成“政策支撑链”。要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找准政策与企业的契合点,主动研判、积极争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以更阔视野、更大格局推动政策研究工作,从政策中挤效益,不断创优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链条环境。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必须充分认识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重大意义;必须全面推动以“两个一以贯之”为根本原则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系统性重塑,以“三统一、三结合”和“三化监管”为鲜明特征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实现系统性重塑,以“六个有机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管理水平合规化建设才会稳步健康;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才会有力转化为企业的人才优势、创新高地;企业的创效能力、市场竞争力、产业创新力、社会影响力和各类抗风险能力就会更加有力;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更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