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鋆,沈 承,郭 勇,常 威
(1.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0;2.湖北省有机农业研究会,湖北 武汉 430062;3.新华农大(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0;4.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指导思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农民是农业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要素,也是职业教育着力的重点领域[1]。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2]。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当前的乡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还不够充分,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参与农民培育的实施主体中,未能有效发挥其他社会力量、高效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资源。基于政策导向和现实发展来看,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补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短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需要探究的重要议题。
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其办学定位相对模糊,角色认知不够清晰,未能明确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服务职能。
1.1.1 自身定位不明确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认为参与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应该为少数涉农类高职院校的职责,与非涉农类高职院校没有太多的紧密关系。因此,目前大多数的非涉农类高职院校一味迎合市场招生,导致职业教育异化发展[3];部分农民的传统观念是希望子女通过受高等教育后可以进入城市发展,而不是鼓励子女返乡就业创业[4],因此存在少数涉农专业处于边缘化地位而被忽视,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主体性相对较弱,出现了职业教育“离农化”现象。
1.1.2 易出现错位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城市发展为重心的任务转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乡二元的发展不平衡;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文化资源相对稀缺,加之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之下,高职院校已成为跳出农村的重要方式,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从事与农业不相关的职业,最终造成了愿意返乡工作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相对缺乏,从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高职院校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就业指导教育较为薄弱,培养具有涉农背景专业技能人才的供需缺口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振兴中对新兴职业农民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多数地处于城市之中,产教融合更聚焦于区域产业链,对于乡村相关产业发展的融合性、联结性、合作性不够深入。
提升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关键点为师资力量的有效配置,在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同时,特别需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然而,在多数高职院校中,具备相关涉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技术+理论)较为缺乏,无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足够的既有扎实现代农业技术理论,又有实践技术能力的师资力量。虽然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招聘了硕士、博士高学历教师,但主要聚焦于对教师科研成果、技能竞赛、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评价,对于师资是否具有现代农业相关背景和经验并不重视,因而师资缺乏一定的农业知识背景。同时,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时,部分教师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缺少现代农业元素,无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农业生产劳动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培育效果不明显,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传统农业农民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深度契合,注重多层次、高素养的农业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参与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其目标制定和内容设计应该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内涵一致。从培训条件和方法来看,高职院校特别是非涉农的院校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不具备优势,并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具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软硬件条件[5];培育的手段多采用理论教学和田间实践教学两种方式,因为现实生活中农民劳动生产时间相对紧张,加之培育地点受到远近等限制,传统的农民培育方式和手段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培育需求[6]。从培育内容来看,基本上聚焦在双创主题领域,对象也集中于服务业创业群体,守业培训相对匮乏[7]。有些高职院校也试图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相关实践工作,主要聚焦于对农民种养殖技术、法律法规、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但未能形成规模化、职业化的培训内容,整体培训效果不佳;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趋于绿色、数字化发展的相关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与现代农业自身内部发展协同等现实状况,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及能力要求相对更高。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目标和内容,难以满足多层次、全方位、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素养的培育诉求。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多根据自身发展方向来设置,与当地区域性农业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整体较差,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据调查,即便有少部分涉农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与“三农”关联性较强,但多数专业教学内容偏向于传统农业,而现代农业所需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内容相对薄弱,专业课程中未融入与乡村振兴、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理念和元素。非涉农高职院校更是逐渐减少或者基本未设置与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即便有少量涉农专业设置,在人才培养中也没有设置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的专业方向。以武汉多所高职院校的电子与信息类专业为例,虽然有很多大数据、云计算等专业方向,但未有高职院校设置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等专业方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类毕业生首选农村就业。
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及输送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湖北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为例,符合现代农业区域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类人才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应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开展深入调研,邀请了解熟悉现代农业的专家与高职院校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进行专业设置和细分,对标现代农业企业和行业需求,培养出更专业、更全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信息类人才。
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态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逐渐优化和丰富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与乡村振兴、返乡创新创业、新型职业农民素养等元素相结合,使人才目标培养始终贯穿至教学全过程。实施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设置人才孵化器平台,鼓励和引领学生积极围绕“乡村振兴”等内容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将专业知识与服务乡村振兴理念融汇贯通。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理念培养,通过到农村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等方式,了解农村企业的行业特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涉农相关专业和课程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应加强“理论+实操”的分层分班分类教学,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锻炼,培养技能扎实且服务“三农”的应用型人才[8];而非涉农的高职院校,应着重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重点,以信息化、全面化、创新性的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为重要突破点,对现有课程内容与专业设置进行合理调整设置,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技术能力,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更具系统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高职院校应深入整合教育资源和禀赋,发挥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农业经济的能力。集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资源优势,加大对农村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全方面、多层次提升农村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涉农高职院校建设规模,加强对涉农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专业的资金倾斜,对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模式给予相对宽松的政策扶持;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教育渠道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质资源全覆盖,为职业农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及渠道,建立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质量的协同育人模式。
职业院校应适应当前的高等教育变革需求,特别是涉农专业应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及时调整和优化原有的传统农业专业体系。依据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诉求,深入调整现有的学科体系,改善专业设置;根据新农业、新农民、新农村的发展,优化修订现有的新兴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并调整相关的课程内容。以高职院校电子与信息大类相关专业为例,在开办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过程中,可以从乡村振兴建设视角出发,对现有传统专业的设置进行调整,适当增设一定的新专业,专业设置中可以结合智慧农业、现代种养殖、互联网农业生产技术等方向,聚焦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将农业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结合,以满足新的产业需求。培养一批具有跨学科融合、多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差异性以及农业服务信息化发展,助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改造,促进农业实现精细化、科学化、高效、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当前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与过去传统农业范畴有所区别,需求更具多元化,尤其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素养要求更高,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要求高、动力异质性强等特点,高职院校通过丰富人才培养形式,聚焦电子与信息大类相关专业优势师资力量,构建全面深入、多层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时,建议以实际真实项目为基础,鼓励专家、教师、学生能够深入基层为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并制定具有合理化、科学化、定量化的考核指标和反馈整改机制;集合现代农业行业专家、学校信息化专业优势,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重点问题进行调研,帮助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领头羊、带头人,辐射并带动当地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深入推进信息化专家、教师技术服务乡村,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乡村企业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既可以在企业锻炼中提升信息类专业技术水平,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为当地培育一批具有信息化处理能力的乡村人才,发挥乡村振兴计划的带动性和辐射性。
职业农民作为一种新型行业,其重要特征是专门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和经营,专业性强,只有经过教育与培训才能获得。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应有效构建长效培育机制,完善培育体系[9]。首先,要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培育有文化、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应分类进行培育内容设计。从职业内容看,可以根据经营型、服务型、技能型进行内容设定;从年限角度看,可划分为成熟型职业农民、转型中的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中的青年培养对象等;也可以从性别、学历、农业生产内容等不同角度设计差异化的培训内容。其次,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依托高职院校信息化技术优势,打破传统培育中时间、空间、距离的限制壁垒,搭建信息化资源平台和孵化器,将数字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贯穿至新型职业农民整体培育过程中。可以将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划分为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及成熟+期,初期是刚开始培育的过程,成长期是指经过一段时间培育已开始进入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阶段,成熟期是经过培训后的对象具有较强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等专业能力,成熟+期是指全方位素养已形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为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植保技术新成果想要在农村得到全面推广,离不开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熟的新型职业农民思想更加开放、文化素质更高,更容易接受和认可新事物,乐于运用新技术为家乡农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可以适时邀请省市州农业科研单位有关专家,从便于学习、便于管控和利于作物健康生长的植保技术入手,针对性地开展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农业防治技术培训,加快培育懂植保、会植保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升年轻劳动力的农业技能水平,推动植保技术新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提升农技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