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芳颖 刘瑾
余乐夫出生于音乐世家,母亲是扬琴演奏家,父亲余其伟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广东音乐高胡演奏代表人物,曾多次受邀与海内外乐坛各界合作演出,曾在广东民族乐团工作,现在在香港演艺学院指导高胡专业研究生。余其伟老先生师从当地有名的黄日进老师和刘天一老师。刘天一老师是广东音乐曲艺团人员,那段日子也是广东音乐曲艺团最辉煌的年代。余老先生说从小就听刘天一老师的录音,他们师徒间的感情甚为深厚。在高胡专业的圈子中,吕文成老师乃开山鼻祖,是他把《步步高》和这个乐器研制出来,刘天一老师是第二代,到余其伟老先生已经是第三代了。
余乐夫已在星海音乐学院教高胡十余年,培养了不少年轻的广东音乐后辈。他在校期间分别师从余其伟、陈国产、卜灿荣等著名导师;曾获第四届文华奖(演奏奖)等,组建了“南亭会粤乐小组”并获得多项奖项。他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被认为是新一代广东音乐继承者。
广东音乐在当地是流行的民间乐种,这个时期高胡已经是被各大专业乐团认可并且经常会有排期在节目上亮相的乐种,它又从民间界跨入到专业界。余乐夫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开始接触音乐,在这条成长路上,他深刻地受到了父亲的影响。首先,父亲是位职业演奏家。在余乐夫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在家中定期组织音乐发烧友、业余爱好者举办小型音乐会,就是私伙局的形式,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有些是父亲的朋友,余乐夫从小就认识。余乐夫回忆起六岁时第一次拿起琴的情景,当时没有谱例,全靠记忆力自己摸索音符。余乐夫大约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拉琴,父亲认为他有点天赋,可以培养。他当时很顽皮,基本就是耳朵听音乐。余乐夫长到大概十四五岁的时候性格有些叛逆,平时家中来了客人,便躲在房子里不出门,有时候父亲喊他拉一曲,他还不是太情愿拉琴。后来余乐夫才慢慢明白音乐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对很多学生来说,学琴状态是自然轻松的才是最好的。
其实说到高胡学习的前期阶段,余乐夫在附中读书的时候整个人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参加入学考试的时候他拉了两首曲子,一首是《鸟投林》,一首是练习曲。当时他的专业老师是陈国产老师,也是余父的好兄弟,同属一个门派。余乐夫想起当时在音乐学院学习,艺术氛围感浓厚,而文化课相对不是特别严格,主要是以专业课为主;又说到从初一到高二这几年的专业学习,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视唱练耳课程。高一是他音乐学习历程的转折点,应该是十六岁。有一次一个同学给他听了一次随身听,当时流行的是磁带。同学问他,听过这种东西吗?接过随身听时候,他故意把音量开得很大,那一刻给他的印象十分深刻。随身听里放的是摇滚音乐,十分动感炸裂的那种。当时听得血液沸腾,他问这是什么,这世界上还有这样的音乐。同学说这个是电吉他,像比亚纳这些乐队都是弹这个的。从那一刻开始,余乐夫心中就想要学习摇滚乐,生命中第一次生出渴望音乐的感觉,从小拉高胡的他之前从没有过这种感觉。因为父母当时总是唠叨,监督他每天练琴,而每天练琴的时间是不固定。
音乐学院的环境轻松自在,又有很多空余的时间用来搞音乐,余乐夫渐渐地就会在生活中去体会感悟酝酿出音乐来。当弹奏一首乐曲时,音乐就会从指尖流淌,从而落实到演奏和作品里。有段时间余乐夫沉迷于音乐,自己亲自找老师。恰逢改革开放,有的同学选择吹萨克斯和打架子鼓,吉他可以说是唤起余乐夫去追求音乐真正意义的一个乐器。摇滚音乐、安稳音乐里的那种自由、奔放、叛逆的精神,与那个时代非常契合。余乐夫回忆,体内这种活跃的基因,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经过几年的学吉他、玩摇滚、组乐队,他渐渐真正懂了音乐。不懈的努力使余乐夫终于进入了音乐学院。到了大学阶段,他充分了解音乐以外的其他的东西,如西方音乐和前卫音乐,经过一个漫长过程后,眼光和层次也不断地上升。说到摇滚音乐和弹吉他,这些勾起了一个男孩子对音乐衷心的追求和欲望。余乐夫通过探索摇滚,渐渐开始注意到回归音乐本身。他的音乐之路,是从音乐附中到附高,再到星海音乐学院,最后回归到民乐上,看待当前的这种民乐就跟以前学习不一样了。他开始仔细地聆听父亲高胡演奏的录音,平时注意看他的手上的技法。他渐渐地发现父亲原来在演奏上真的很厉害,从此就真正读懂了父亲的音乐感觉。余乐夫通过自己组建乐队、录制音乐、自己谱曲和编曲,同时掌握学习了很多东西。很多学习民乐的同学是没有过摇滚乐的学习经历的,余乐夫却是既学习过西洋乐又掌握了传统民族音乐。余乐夫教导现在的年轻人,要努力吸收中西音乐的风格特征,加入对民族乐器的认识理解。他说:“如果你读中国音乐学,又学习西方音乐学,明白中国音乐史的特质,这就形成了新的民族音乐的融合,赋予民乐新的生命。”
余乐夫在学习摇滚乐的时候学会了录制音乐、监制乐队,自己谱曲编配乐曲,通过有逻辑性、横向性的思维,把流行和传统音乐相互融合。他当时组建了有两个乐队,一个是摇滚乐队,一个是民乐队,前者叫“吹波糖”,后者叫“南亭会”。他的整个人生履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自此兼容了这两种音乐风格,并且在这两种行业里面做到一定的高度。
他们的民乐队在2003年成立,“吹波糖”现在的班底是在2006年固定的人数。“南亭会”乐团从(2003至今)是当代有代表性的国乐团体之一,由余乐夫领衔,粤乐文化学者、扬琴演奏家吴迪创团,联手国乐演奏家李志成、郎平、童绍民组成。乐团主要致力于广东音乐演奏、创作、研究,以“薪火相传,保陈催新”作艺术宗旨。“南亭会”曾获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演奏奖(银奖)、首届国际华乐室内乐乐团比赛“传统民间音乐组合类”职业A组金奖。乐队多年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外舞台,至今在世界各地已举办广东音乐专场音乐会近40场。
现在的“南亭会”基本是以同台演出为主,从成立至今始终是五个人。五个人代表五种民乐乐器的大件,有点类似于西洋乐的四重奏。它就是广东音乐里面比较认可的一种典范的模式,当然六个人或者八个人也是可以组成乐队。但是,这个五架头已经成为业界比较认可的代表性和典型的模式。有时演出会有助演加入,但是他们始终是五个人,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粉丝们还为他们画了一个Q版漫画。有时也会根据演出的需求增加人数,组成乐队。这个五架头已经是一个典型的小民乐团,如果有其他演奏者加入,也是以助演或者合作的形式。“吹波糖”和“南亭会”是没有运营成本的,基本都是在家练习,而且平时演出也有演出费,成为一个既能用于宣传文化,在形式上也比较有代表性的团体,全国很多地方都邀请乐队去演出。“南亭会”去了不少地方演出,包括受中国文化部委派到荷兰、比利时、德国、葡萄牙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他们开始组织乐团就是为了一种共同的理想和情怀。有时他们也会去私伙局,业余的时间会受邀演奏音乐,演奏的有潮州音乐和南方的一些民间音乐作品,随着作品的大小不同有时也会增减人数。民乐队的组成整体上就等同于西洋乐四重奏,西洋乐的四重奏是加入钢琴,再加两个小号,主要是看作品大小,但是四重奏已经形成一种时代标配了。音乐最关键的是追求意境,模仿出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的变化,这从技术上增加了音乐的难度,也增加了招式,某些改编和创新还有炫技和技巧的成分,现在的作品意境很难做到意境和感觉兼有。在中西音乐史中,演奏者所在的时代不同,演奏音乐的意境就不同。因为人是时代产物,就像大自然中的空气和土壤,和作品产生当时的环境各方面都不同了,那么要再现那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来复古,也是假复古,要超前也就是假超前。五十年后的作品呈现的意境感绝对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想不出来的。当然,那个时代的作品是后来时代的人所没办法超越的,因为本身就不是一个年代。
2004年,余乐夫在星海音乐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2003年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成立了乐团。星海音乐学院在2004年获批音乐专业高胡方向,2007年开设高胡专业研究生班。从2004年到现在,学院培养了一批高胡音乐学生,分布在各个学校或者音乐团体。
学习这门乐器,要看每个人的悟性和接受能力。有的人拉两年就很有模有样了,有的拉五年还不成调。每位初学者,都要从规范的音阶开始练习,手上的技法不一样,还要学习换把和揉弦技巧,学习到成熟后才慢慢加深理解力。很多人学习高胡跟二胡一样,初学可能学习三到五个月就能够拉奏音乐了。学习弦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找音准,一开始学琴的时候也是最艰难的。对于弦乐演奏者来说,如果开始没有找准音准,就很难拉成曲子。高胡的拉奏和西洋乐小提琴一样,入门是相对难的。有些小朋友平常在家练琴时跑调了,不熟悉音乐的家长是听不出来的。但是学习固定音位的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尤其是针对教一些年龄小的学生,要注意浅显易懂,从简单的乐理知识开始,慢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目前在学校里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都有学习高胡演奏,也有学生来跟着一起学习,报兴趣班等。
2017年拍摄于余荫山房,左一为余乐夫
对于高胡演奏的传承,除了余乐夫的父亲带高胡学生,还有附中的雷叶影老师。音乐学院早些年开设了高胡专业本科,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也有高胡专业,这不仅是地方院校支持还有国家层面的重视,这就提高了高胡专业的学术地位。高胡有些像西洋乐的小提琴在乐团的位置。高胡的作用就相当于主旋律,或者是起到主导的作用。高胡在演奏中的地域风格和作品有着多种性格的演出手法,比如小提琴有时拉奏古典音乐,有时拉奏爵士音乐,但都是用小提琴演奏。当然现在民乐专业基本上是全面的,只有传承传统的音乐是根本立不住、站不住脚地发展。在民乐界或者在整个音乐专业圈,有这样一种说法,现在的非遗项目在传承音乐或者是其他文化遗传不仅要有传统的保留,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去创新。我们有些专业人士也认为广东音乐不应该列入非遗项目。非遗项目的确立基本上都是属于要抢救项目,还有气若游丝,动都不能动了,或者根本没有人去传承了,那就把它封存起来,保存当前的一个状态,维护它不能变。但是广东音乐,尤其是这一百年来,它都在不断地进步,而且作用于社会,除了专业界,民间和专业音乐圈里的热度也一直保持着。现在把广东音乐列为非遗了,搞得好多人认为它就是那种奄奄一息的样子了,就保持传统的音乐不能动了。所谓的原汁原味同时也被很多人投机取巧,其实根本就有点不符合它实际上的风格特点。广东音乐从开始,一百年前高胡的诞生,传承的兴起,从一个地方性乐种来说作用于社会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的,就像《步步高》《平湖秋月》很多人都听,任何场合都不会显得过时,是人们的必点曲目。当然这些曲目也算不上很传统了。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广东独特地理环境,海外文明的引进,互相开放包容,音乐者并不会说要把广东音乐的风格给固定住,很多传统音乐乐种是生活中不可以随便改动的,况且它还包含很多的新作品,比如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一大批作品,改革开放后又有一大批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是跟随着时代的潮流、整个民乐的潮流在与时俱进,那怎么可以认为是它是非遗的呢。广东音乐现在发展得非常好。有一批专业人士演奏,又有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学习,同时有爱好者的热度,参加各种音乐类比赛,像我们当代的从业者或者是职业者,一定是要全方位地创新作品。就像一个小提琴家,古典需要当前演奏出来,并且从小学习巴赫、贝多芬等人的这些作品。当你成为一个演奏家以后,你是不可能只拉奏那些比较经典的代表性作品的。如果是需要发展这个行业,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奏家,作品一定要包含古典性和现代性。这些很多都是技术上的革命,如果从实践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术,其次要有对于传统的音乐抒发情怀。
现在从事职业演奏,首先要跟得上整个中国民乐的审美和要求,哪怕是一个很传统的乐曲,都会很自然地渗入一些当代的脉搏感或者是本人的演奏手法,经过音乐学院培养,会在处理的手法上把它更加量化。就例如一首很简单的曲子,他可以把它演奏成精品,在演奏上很有水准。所以有时候认为传统跟现代的界限也很模糊。因为现代很多曲目,既是用传统的一种基因的手法来处理,但同时又演奏出需要现代的这种技巧和张力。或者是一种很厚重的表现出深刻的这种音乐感觉,然后再去把它提升。现在创作的很多音乐作品是不改变曲子的整体性的。广东音乐中许多传统的曲子具备这种空间感,原始的版本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简洁,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往里塞东西也可以去掉东西。保留整个旋律的一致性,然后音乐可以合在一起,具体的中间进行加花、增减音符和添加个性的音,比如增加滑音和装饰音等。我们学西洋乐的时候,按照乐谱把时值的长短、强弱对比做出来,首先它就是要看谱。第二个就是上面的强弱对比,包括每个弓拉满拍都是精准的。当我们初学乐器的时候就变成好像一个婴儿在学讲话,它不用看拼音不用看音标他就能学会说话。当然学习高胡乐器完全靠耳朵来辨音。西方的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放在民乐其实也同样适用。在关于高胡教学方法上,应该是混合式的会比较好,因为人的听觉是把它听到的记住,才能用心去感受。如果你一直看的都是乐谱,就很容易陷入一种第一反应数是数字。它并不是一种最直接的心理感应,当你把这个曲子背下来,你的心理感应是没问题的时候。你会注重到它的音乐感觉,无论是学习演奏音乐还是看谱,有时要基本记下来。以前传统的形式就是口传心授,师傅拉一段旋律,你模仿师傅拉一段。想要成为一流的演奏者,模仿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谱面上的东西,演奏者要落实在演奏上,乐曲才算成功。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一些即兴演奏片段是谱子所记录不了的。所以在有些音乐的开头,比如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在演奏的过程中,有些音是不会体现在乐谱上的,讲求的是一种音乐的感觉。我们在私下玩奏音乐时,不能只局限在谱面上,甚至要注意到有些装饰音、运弓、气息等,这些都是无法用谱例去记录下来的,并要让演奏者在音乐中找到鲜活的生命。
中西方的音乐价值观还是有一些不同,有些音乐是要严肃的,有些曲子是要约束性相对是比较大的,看写什么曲子。我们不应该用西方的风格来看待民族音乐本身。因为西方音乐像它的爵士乐就变得更松散,没有个性的宣扬,它跟古典不一样,古典的拉小提琴,需要按照谱例去拉琴。如果在台上的话,那种表演性质演奏跟这个台下练习,就是自己私下去玩奏音乐的时候又不一样了。每个乐种、每个器乐,都会存在最闪光的音乐特色。广东音乐就是语言上这种亲切感,作为现代的意识产物,传统的东西都要有,全方面要去做这件事情。每一样东西都用一种最清楚的方式告诉你,很精准的视谱,而且他会把它解释得很清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音乐的特殊性,一套专业标准还想不通的,我们要把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可替代性给继承下来,所以要求更加全面,不是一味地打着原汁原味、传统地方性的这种特色。
2021年4月MTV“彩云追月”的拍摄场景之一,笛子、箫:李志成(左一);扬琴:吴迪(左二);高胡:余乐夫(中);弹拨乐:童绍民(右二);中低音胡琴:郎平(右一)
建立现在学生民乐团体是我们责任所在,有些学生一毕业就走了,但是这个学习的阶段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通过学习以后面向社会,他的音乐实践经验和音乐素养会更多一点,并在以后这个社会上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举办一场音乐会一般来说就是十多首曲目。有时也看曲目时间长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长肯定有。每次演出的作品,以传统型为主,偶尔改编,保留些传统的作品。广东音乐这种曲目本来就是经典的、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它就会有市场,但是改编一下曲风,运用现代一点的音响效果,效果会更好。当然每次演出都会有一个惠民福利,票价不是很贵,80元到100元左右算是商业演出。现在看国乐的年轻听众暴涨。星海音乐厅主任曾说过大家认为做爵士音乐节还有民乐团演出的演出,普遍认为是演奏爵士乐,受欢迎是年轻人为主,要听民乐的感觉年纪大一些。结果后来恰恰相反。现在国风,很多这些文化符号慢慢往新一代里面渗透,年轻人反而会去听民乐。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可能是对本土音乐已经很熟悉了才会有兴趣去看爵士乐演出。现在,民乐向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再也不是那种老气横秋就是那种老人家的音乐,而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观众和爱好者,这应该是属于年轻潮流。民乐团的学习现在是以青少年居多了。因在全国各个地区设有音乐考级,而高胡的考级教材便是余老师编著的。社会上的老师同样去普及音乐教育。音乐学院的这种都属于比较专业性培养。一般也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人会跟着余老师学习,或者是有一定提升业务水平的想法,而去跟余老师学习。当然如果要报考音乐学院肯定就要跟当地的老师学习,要达到入学的要求和标准。
现在演奏的作品大多是作曲家吕文成时期的作品,根据他手稿里面记录,用心感受演奏,虽然不完全按照曲目旋律,有时根据自己的形式来进行添加标记把它给简化。有时也会增加音符和复杂性,这就看演奏者对于音乐的个人理解力了。像演唱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每个人唱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要是邓丽君可能原版,其他人就不是这样演绎音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他根据对于音乐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调整。我们说你懂不懂音乐不是说你会不会把这个乐谱演奏下来,而是你会不会真正把音乐融合在里面,把音乐变得鲜活,就是你真正深刻地理解音乐。当然他们在平时玩乐队时,运用三个和弦不断的反复,有时加花修饰,有时独奏,余乐夫认为对于即兴的音乐是很重要的,除了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以外,所有的流行音乐、爵士音乐、民间音乐都是要即兴演奏,就随时都可以随机应变的,这才能体现音乐的创新性。
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广东音乐创作与高胡演奏,应该在保持和发扬一切优秀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努力创作出反映现代生活并运用各种先进综合技术去表现的作品。经过一代一代老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广东音乐领衔乐器对音乐历史发展意义深远。高胡作为在岭南文化下孕育而生的创新型乐器形式,既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地方特色与民间传统乐器古韵,又具有西洋乐器艺术性,使得高胡音乐具有极大的音乐性。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人们越发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人们注重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才可有效地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使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高胡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做好创新与完善,使得高胡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乐器形式得以闪耀在东方音乐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