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导写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秦岭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柴火的味道
◎陈如意
小时候家里用柴火,端上饭桌的每一碗饭、每一道菜都有着柴火味,一口下去便是家的味道。
现在科技发达了,大家都用起了电磁炉和煤气,而柴火就被放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我奶奶一向俭朴,衣服破了可以缝,布鞋坏了可以补,铁锅坏了可以修……就这样缝缝补补又是一个春秋。奶奶喜欢柴火,她说这样又省电又省煤气,所以我们便成了山里的常客,每当家里的柴火所剩不多时,她就会带上我前往那神秘的大山。
早晨,鸟儿刚刚睡醒就开始叽叽喳喳,虫子轻轻地啃食新鲜的绿叶,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把它们吓一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被烟雾笼罩的大山散发出一丝松柏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奶奶缓缓地走着,农家人都与这神秘的大山很亲近。她将阻拦道路的草木往边上拨去,不时地嘱托我小心脚下。
太阳出来了,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我和奶奶也砍好了柴,奶奶将柴捆好放在肩上,一手扶着柴,一手拉着我往回走。路上偶尔会碰到几个乡亲,奶奶就停下脚步寒暄几句,乡亲们还会往我的手里塞各种农家美食,水牛花粑粑啦,花生饼啦,等等。
每到正月,姑姑们便会回到奶奶家,那时,奶奶一定会烧一炉旺旺的柴火,爸爸则炒上一桌好菜,待柴火缓缓熄灭,奶奶说:“孩子们快去洗手,敬过祖宗就可以开饭了。”那点点火光时不时炸裂开来,就像一场小型烟火会,看到这个场景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谎:“玩火会尿床。”我会在心里反驳:不会的。奶奶的催促声响起:“菜凉了就不香啦!”她的鞋子在地板上发出的嗒嗒声音慢慢消失,那星星点点的火光也消失了。席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着一年来的趣事,每吃上一口饭菜都会感慨:“还是柴火炒的菜最香啊。”
柴火是大山的馈赠,它燃起的火光照亮了家的方向。柴火的味道一直在我的舌尖上,笑声也一直在我的心里。
【湖南隆回县第二中学默深文学社】
●点评
作文语言朴实,就像拉家常一样写了柴火和柴火饭的味道。柴火中凝聚了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人情,儿时的记忆,浓浓的亲情。结尾说“柴火是大山的馈赠,它燃起的火光照亮了家的方向。柴火的味道一直在我的舌尖上,笑声也一直在我的心里”,余韵无穷。
(王宝玉)
坚守
◎许敬涵
去年中秋的晚上,爸爸给爷爷倒了一杯酒,笑着说:“爸,您身子骨还算硬朗,跟着我到工地上做工吧,一天一百多块呢,说什么也比在家种地强,一年忙到头,吃苦受累不说,能赚几个钱……”
爷爷端起酒杯,仰起头,一杯酒下了肚:“钱,钱,钱!你就知道钱,大家都去打工,这地谁种?种了一辈子地,你说不种就不种了!”
“包给大户种不行吗?坐在家里拿钱,不好吗?包给大户,这账怎么算都划算!真不知道您是怎么想的……”爸爸仍然试图说服爷爷。
“大户要大田,沟边、渠边这些边边角角的地就荒了!还有,家里的羊啊鸡啊,你妈一个人,怎么照应得过来。说破大天,这地总得有人种,这农村总得有人待,怎么想的,怎么想的,我就这么想的!”爷爷不知是喝了酒,还是心里急,涨红了脸,扯着嗓门吼道。
妈妈看气氛不对,赶紧出来打圆场:“别为难爸了,他不想去就算了。他去了,妈一个人在家,我们也不放心。”
一晃,国庆节假期到了,我回到爷爷家,发现爷爷正在沟边挑荠菜。整个沟边,从南到北,长满了荠菜,绿意盎然。爷爷见了我,脸上写满了笑意:“涵涵,中午给你包荠菜饺子,这荠菜,一次农药都没打,包你吃得既安全又卫生。”秋日的暖阳照在爷爷脸上,似乎抚平了他额上的皱纹。我发现,爷爷种了一辈子的地,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嗓门还洪亮如钟。
走到自家的小池塘边,爷爷停下了脚步,带着几分炫耀对我说:“涵涵,你看爷爷的池塘里,水面游的是鸭和鹅,这水下啊,有鲢鱼、鲫鱼、草鱼、虾,还有螃蟹呢。等到过年,管保让你们吃个够。”
抬头看看爷爷的“领地”,还真颇有点“世外桃源”的情韵。金黄的是水稻,橙黄的是柿子,还有各种蔬菜,爷爷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一首刻在骨子里的田园诗。
看着爷爷,我似乎明白了他为啥不愿意去城里,也许,这田地,这池塘,这农家小院,是爷爷一辈子的依恋。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富东学校】
●点评
一段生活的剪影,塑造了一个农人的坚守。朴素的语言里,蕴含的是乡土的气息;如诗的描绘中,留下的是如歌的岁月。作者用一双慧眼,读懂了生活的味道,全文就像两幕话剧,第一幕争执,第二幕印证。作者便是这两幕的见证者,结构严谨,主题深刻。
(张明常)
小村庄的灯火史
◎张轩宇
我的家乡是浙江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今夜,我跟爸爸回到村庄,一进入村口,路灯便散发柔光,一路相随,与今夜的月色交相辉映。
看着路灯,我突然对村庄的灯火和灯火中的村庄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个话题竟也引起了爸爸的兴趣,他打开了话匣子——
爸爸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没有靠煤油灯照明的回忆。不过,他曾在爷爷家见过一盏煤油灯,那灯由铁皮制作而成,灯芯是竖着的棉线,旁边横着一个旋钮,用来调节灯芯的长短和亮度,外面还搭配着玻璃灯罩。装上煤油,火柴一点,家里的照明全靠它。
我的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奶奶点着煤油灯,借着昏暗的灯火,在灶台上做饭,爷爷则坐在对面,往灶膛里添柴,柴烧得噼啪作响,火光和灯火映照着温馨的小家。
爸爸刚记事时,村庄走进了祖辈们做梦也不敢想的电灯时代,只不过,电力不足,时常会限电。黄昏的时候,大人们习惯端着饭碗,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吃过晚饭后,早早熄了灯,只为了省电。
到爸爸十岁时,并网发电,不会经常停电了。爷爷买回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14寸的西湖牌电视机。爷爷点亮门口的灯,像灯塔一样,再把电视机搬到堂屋前,接上电,调整好天线,确保接收信号稳定。爸爸则帮着拿凳子椅子,招呼邻居和小伙伴入座。
大姑上大学时,家里装上了村里的第一部电话,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
爸爸上大学时,村里装上了照明灯……
后面的事,我就知道了。在我读小学时,村口到房前屋后,装起了低碳环保、经济美观的太阳能路灯。到了晚上,天刚刚擦黑,路灯便齐刷刷睁开眼睛。
爸爸说,路亮了,村亮了,山亮了,心也就亮了。他还给我哼起一首歌,叫《灯火里的中国》:“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初心换回了百年承诺……”
灯火里有小小的村庄,属于大大的中国。灯火里的中国,真美!
【浙江新昌县七星中学诗路文学社】
●点评
作者选择了“灯火”这一简单而有意义的意象,通过时间线串连起三代人的“灯火”记忆,可谓匠心独运。通过爸爸的话结尾,并引用《灯火里的中国》的歌词升华主题,“小小的村庄”与“大大的中国”让人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较深厚的语言功底,行文流畅,首尾圆合。
(姜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