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军
雨水节气过后,冰雪消融,雨水逐渐增多,空气也愈加湿润宜人。养生也要顺应节气的变化,做到防寒、养肝和除湿。
雨水节气后,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应当着重养护脾脏。脾喜燥恶湿,气候环境变化和饮食失节会加重脾脏负担,导致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因此要适当饮食,宜食果蔬及汤粥,建议用百合、茯苓、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还要多吃绿叶菜、甘蔗等多汁的蔬果来润养脾胃。春季肝旺而脾弱,饮食上宜少酸,可多食大枣、菠菜、荸荠、甘蔗、茼蒿、山药等。疏肝健脾的中药可用白菊花、决明子、西洋参等。
雨水时节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养生重点是“春捂”。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春捂须科学,要坚持“一不三要”原则。“一不”是“捂”以不会出汗为宜。“三要”,一是要注意“上薄下厚”的原则,减衣先减上衣,再减下装;二是昼夜温差大于8℃时要继续捂,以免着凉;三是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开始逐渐减衣了。“春捂”的重点是要捂好背、腹、足底。背部保暖护好督脉,可减少感冒风险;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寒从脚下起”,足部保暖身体才能真正暖和起来。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人体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饮食调养应适当增加辛甘温性的食物,可帮助升发维护阳气,如多吃点韭菜、春笋、豆芽等。天气渐暖,空气湿润,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由于器官负荷增加,人们身体会出现困乏,所以起居方面应该早起床,多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老年人群多有一些慢性疾病,更应坚持顺应天时,通过锻炼使人体阳气得以生发。
春季在五行中属木,对应的脏腑为肝。故春季是养肝的最佳时机,也是肝最容易受伤的时候。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火过旺、肝气不疏等,不仅会使人心情不畅,还可能引发相关疾病。进入春天后,阳气升发,肝阳、肝火也趋于上升势头。因而雨水节气后应当注意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快。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是肝经的原穴,每天按摩或艾灸20分钟能养肝护肝。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果肝脏受损,眼睛也会觉得干涩、困乏。反之,养好眼也能护肝。春天的阳光温暖却不强烈,可隔着玻璃窗,面对太阳,闭上眼睛,使溫热的阳光透进眼球,同时转眼珠;先顺时针方向缓缓转10次,再逆时针转10次,每天持续15分钟即可。
山药红枣粥红枣25克,用温水泡软洗净;粳米100克淘洗干净,山药25克去皮洗净切成小块。红枣、粳米、山药放在一起煮粥,吃时加适量白糖搅拌即可。有健脾和胃、镇静安神、祛湿解困之功效。
薏苡仁党参粥 薏苡仁30克洗净,放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切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三者放入锅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后再用小火熬30~40分钟,放冰糖调味。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气补血。
精神调摄在雨水节气非常重要。雨水时值早春,阳气生发。春季肝脏当令,肝气较旺,人们一方面精神焕发,另一方面又可因肝气生发太过而脾气暴躁,性急易怒,甚至面红耳赤、烦躁不安;还有一些人则因肝气不疏而郁郁寡欢、心情抑郁。
从脏腑五行生克的角度,肝木旺会克脾土,使人变得没有胃口。所以,此时养生强调形神皆养,不但要养身体,还要心境平和,使肝气不横逆,脾胃自安宁。
此外,每日上午10时及晚上睡前可按摩腹部来提升阳气。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可强壮脾、胃、肠,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排除脾胃湿毒。口漱吞津也有助养阳,即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咽,每日36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