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尧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
张东升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中学)
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了新高考Ⅰ卷、Ⅱ卷和全国甲卷、乙卷等四套语文试卷。从试卷题型看,全国新高考Ⅰ卷、Ⅱ卷与甲卷、乙卷在整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两两互成体系、相互支持。通过比较两种体系试卷的“变”与“不变”,我们可以较好地概括命题特点,研判命题趋势。
综合地看,四套全国卷均在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鲜明体现时代主题;积极探索“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特点主要体现于试卷语料选择方面。
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文为宋代词人魏了翁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该词语句朴实无华,主要描写古代社会劳动中其乐融融、井井有条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重在“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文字应用Ⅰ选用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的成长历程、精神品质语料,“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特色;语言文字应用Ⅱ,则涉及身边常见的“减肥”话题,引导健康生活和科学减肥。新高考Ⅱ卷的语言文字应用Ⅰ则关注“天空授课”,以激发“广大青少年探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全国乙卷语言文字应用Ⅱ选材为“眼中风”,提醒考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引导学生健康用眼。如现代文阅读方面,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一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一为当代作家王愿坚的《支队政委》,文本二则节选自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高举红色文化旗帜;论述类文本阅读语料选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从器物造型、美术工艺、审美鉴赏等维度拓展学生审美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其文化自信。
至于作文,四套试卷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添补“钙质”。新高考Ⅱ卷材料语选自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央视总台微纪录片,“展现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全国乙卷则围绕“双奥之城”,集中体现新时代各方面跨越式发展,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与爱社会。新高考Ⅰ卷则将材料语转向中国传统益智游戏——围棋,引导学生立足于本手,力争妙手,避免俗手,由围棋而悟经世纬业之理;全国甲卷则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为材料语,引导学生思移用、化用或创新应用之异,辨社会人生之用。
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2022年全国卷也在使用新题型、扩大试卷开放性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按照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记忆为低阶认知的最低能力要求,机械式死记硬背和机械式刷题虽然表面上可能增加一些“惰性知识”储备,但正如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思维的藩篱,结果导致个人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
2022年全国卷在减少死记硬背方面的努力主要体现于两大方面:
一是题目的开放性,如新高考Ⅰ卷理解性默写第3题的“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新高考Ⅱ卷理解性默写第3题“京华”意象的相对开放性考查。二是题型的变化,如新高考Ⅰ卷第11题古诗文阅读选项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以及全国甲卷第11题古诗文阅读4个选项,逐步从以往的文化常识类单纯知识考查转向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比较与辨析能力的考查。
聚焦关键能力方面,2022年全国卷主要体现在对真实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突出表现于两大类题型的变化。一是主观题型的增加。相较于全国甲卷、乙卷,新高考Ⅰ卷、Ⅱ卷在文言文阅读部分,不约而同增加了一道主观题,或进行形象分析,或要求原因梳理,这些虽非今年新增题型,但也是全国甲、乙二卷没有的。今年四套全国卷均将以往的成语选择题转变为成语填空题。从选择题对信息再认能力的考查到填空题对信息回想能力的考查,表面是主客观题型的变化,实际上是学科关键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考查要求的提升。二是比较式阅读的增加。教育心理学家马扎诺曾经总结过九种有效学习策略,其中的“比较相似与不同”被认为效度最高。“比较相似与不同”用于帮助和指导学生掌握对比、分类、比喻和类比等主要区分异同方法。该策略和人们的学习心理过程有关,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梳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质量水平4也将“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作为重要的考查要求。
2022年全国卷对上述课标要求做了更为到位的回应。除现代文阅读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呈现多文本比较阅读,今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也采用《支队政委》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双文本形式。更重要的是,今年除新高考Ⅰ卷,其余3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均指向文本间比较式阅读情境(见表1)。即便是新高考Ⅰ卷,也在文言文阅读的14题体现文本内比较式阅读任务: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试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开放性、比较式阅读题型或者说试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运用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进而培养他们运用必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022高考语文全国卷古诗词阅读题型梳理表
聚焦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标准,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突出思维品质,加强教考衔接,服务“双减”,关键能力、思维品质、情境创设等无疑为2022年高考高频词,它们既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又服务于课程标准要求,更遵循学习行为内在机理。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如下教学对策。
新高考强调教考衔接,取消考纲就是一个强有力的举措与信号,其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要从传统应试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转变为素养考查背景下的“教什么就考什么”。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现在强调的“教什么”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式、控制型教学,而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着鲜明的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要求的素养培养型教学。可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第一大标准。
至于“考什么”,则需要我们认真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其“一核”(立德树人)、“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和“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均是四套全国语文卷的根本遵循,有着明显相关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算得上语文教学与高考备考第二大标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堪称教考衔接的根本与标尺,在日常教学与备考中,只有基于上述“双标”研究,找准教-学-考的内在一致性逻辑,我们才能有效施教、有为备考。
新高考聚焦关键能力,注重通用方法,强调学生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其发力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原理、内化方法、举一反三,主动探究和深度理解。
必备知识、通用方法和学科原理均指向学科大概念。所谓学科大概念,通俗地说,是指在学科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指向学科具体知识背后更为本质的学科核心观点和思维方式。学科大概念可分为必备知识类大概念和关键能力类大概念,它们都能帮助学生绕到教材背后,获得持久且可迁移的理解。
例如,无论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信息梳理、观点与材料分析,还是语言文字应用的成语填空及语句填写,都在考查学科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突出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针对这些重要能力考查点,我们可以提炼出“梳理、辨析文本观点与理据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一学科大概念,采取多文本比较式阅读方式,进行识别事实与观点、论据与论证,有效开展篇章论证思路、段落句群关系分析等能力训练,从而提升逻辑思维乃至批判性思维水平。
依托学科大概念,通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关联性、结构化处理,理解型学习和素养培养型课堂往往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情境是新高考的重要载体,因此是语文教学与备考的重要抓手。高考试卷越来越重视“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点设计匹配的任务要求,将解题所需信息有机融入试题情境之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陌生化、不确定真实问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除了创设学科情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意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并创设教学环境。真实情境才是“活化”的情境,唯有如此才更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更好地缩短学习任务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之间的认知距离,并因此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提升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培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