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祺
(山西省高速公路综合执法总队太原支队,山西 太原 030000)
慢行交通是指速度不大于15 km/h的近距离交通出行方式,以行人和自行车为主体,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1]。慢行交通可以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减少大气污染和降低能源消耗,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加快,城市中进行快速且高强度的道路交通系统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受到忽视甚至侵犯,大部分城市未能很好地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政策和理念的宣传都比较落后,导致慢行交通系统无法发挥作用。
系统总结了慢行交通系统的相关理论,为城市广场慢行交通系统提供优化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新阳广场慢行交通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实现机非分离,保障慢行者的出行安全,营造出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出行环境,促使城市交通向绿色交通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城市交通结构合理化发展,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公共生活,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其发展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国外对于慢行交通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较为成功的实践案例。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方面,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巴黎等[2,3]慢行交通典范城市在建设上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政策和理念先行,配合资金落实和法规建设,着重建设自行车系统并逐步完善慢行交通体系;在规划模型与方法研究方面,Poyil等[4]建立慢行交通优先级模型,Lermon,Mc Cahill等[5,6]建立多元逐步回归模型,为预测慢行交通量、规划慢行交通系统和评价慢行交通运行水平提供依据和方法;在慢行选择研究方面,Allan[7]认为步行选择与步行距离相关,步行距离在180 m以内适宜选择步行,180 m以外则不适宜选择步行;在慢行过街设施研究方面,Martin等[8]认为长距离绕行使用过街设施会增加行人冒险穿行概率,步行者需要更加连续、便捷、安全的步行过街设施;在慢行安全研究方面,Tiwari[9]认为道路上设置独立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可以提高慢行者的安全性。国内对步行交通及自行车交通的单方面研究较多,多是单一系统的考虑、缺乏系统性与网络性。王健等[10]对步行交通流进行研究,提出步行体系建设是缓解交通问题的关键;王秋平等[11]认为自行车交通的优越性不可替代,并自行车网络规划进行构想;胡鹏等[12]对慢行交通的接驳功能进行研究,通过“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模式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达性与服务水平;夏天等[13]对慢行交通的各个子系统和整个慢行交通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慢行交通更加系统化,更好地融入城市。
首先对慢行交通系统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功能和设计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以新阳广场为例进行慢行交通系统一体化优化设计。首先对慢行系统进行交通调查,并从道路平面、交叉口有效渠化岛、行人过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方面进行慢行交通系统一体化优化设计。
慢行交通的功能多样,除了基础的交通功能以外还具有其他功能,它在整个交通系统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4],对其功能的全面分析有助于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1)交通功能:步行是人们出行、休闲、锻炼的重要方式,自行车是一种机动灵活、门到门的交通工具,在短距离出行中广泛应用。接驳也是慢行交通的主要功能,与机动车交通相连产生贯通一体的出行链,完善的慢性交通系统可以拓展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提高机动车交通的可达性。
(2)生态功能: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慢行交通系统响应绿色低碳城市的号召,营造生态平衡、绿色环保的慢行交通空间。慢行交通系统中的绿色植被具有生态价值,可以蓄水保土、消减噪音、净化空气和水体,还可以调节气流、温度和湿度,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对维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起到积极效应。
(3)景观功能:慢行交通是市民通行、游憩和锻炼的重要场所,其景观设计应以生态设计为出发点,充分发掘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和城市历史文化,营造兼具使用功能和观赏价值的慢行空间。
(4)社会功能:慢行空间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城市不同用地性质的基础上,展示城市人文自然风貌,构建市民交通出行、休闲娱乐和商业服务的综合场所,把市民重新吸引到街道生活中来,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佳展现。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为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行人和骑行者提供安全、舒适、通畅、便捷的出行环境,其设计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网络要求:慢行交通网络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性质相结合,保证慢行系统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服务性。
(2)空间要求:各种慢行交通设施应参考行人与自行车的交通量和特征,并结合沿线土地开发,进行尺寸规划和设施建设,形成尺寸适宜、设施完善和安全通达的慢行交通环境。
(3)安全性要求: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空间,杜绝安全隐患,保障慢行交通使用者的安全性,在此前提下考虑舒适便捷、连续通达和全龄友好等要求。
(4)无障碍要求:在环境、功能和设施设计上更加注重弱势群体的需求,体现公平和谐、以人为本的理念。
(5)道路附属设施及景观要求:道路附属设施应良好有序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协调,沿线景观设计应反映城市特色、提供交流空间、满足视觉享受。
(6)与公共交通的接驳要求:作为公共交通的补充和衔接,应该优化换乘环境,减少换乘所需时间,形成贯通一体的出行链,拓展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与通达性。
哈尔滨新阳广场位于哈尔滨道里区中央大街商圈,由经纬街、经纬二道街主路、经纬二道街辅路、西十六道街、中央大街相交形成的交叉路口。其中中央大街为步行街,是主要的交通吸引点,导致新阳广场的行人流量和非机动车流量大增。
在对新阳广场的交叉口段慢行交通现状调查时,对交叉口信号控制情况以及过街设施的类型、位置、尺寸、过街人流量进行调查,其慢行交通现状如表1所示。
表1 交叉口慢行交通现状调查
在对新阳广场的路段慢行交通现状调查时,主要针对其内部的经纬街(中央大街-西十六道街路段)、经纬二道街主道(经纬街-经纬二道街辅路路段)、经纬二道街辅道(经纬街-经纬二道街主路路段)进行交通调查,其慢行交通现状如表2所示。
表2 路段慢行交通现状调查
针对机非混行、人车冲突的问题,在路段上设置机非分隔带分离快慢交通,使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组成慢行交通体系,从而解决路段上机非混行的问题。对交叉口的信号控制进行优化,使行人和非机动车采用同一信号控制,左转由二次信号灯控制。该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快慢交通流冲突,使得快慢交通流在时空上分离,提高该交叉口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针对现有非机动车道存在浪费的问题,应取消现有非机动车道,将其抬高与人行道相齐,在外侧设置出2 m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其余部分设置为人行通行空间。在新设置的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上设置非机动车蓝色专用涂装,通过标志标线进行空间划分。人行部分设置盲道,重新调整盲道位置,保证其连续性。将经纬二道街辅路与经纬街交叉口处外扩人行道并采用小半径设置。取消路段原有无用设施,整合路段设施,减少空间占用。
经纬街与经纬二道街主路交叉口交通量较大,车辆通行秩序混乱,极易发生交通拥堵,导致行人过街效率低。为解决该问题需在交叉口设置有效渠化岛,将最右侧车道的直行加右转设置为右转专用道,提前设置交通标志提示车辆该车道为右转专用道。渠化岛将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隔离,减少右转车辆对直行车辆的干扰,减少该位置的交通冲突和行车延误,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1)经纬二道街主路行人过街天桥设计
经纬二道街主路行人交通量与机动车交通量较大,但缺乏过街信号和安全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提高该交叉口的安全性,取消路段上原有人行横道和机动车停止线,在该位置设置行人过街天桥,将人的通行权与机动车的通行权分离,减少人车冲突。行人过街天桥的桥墩及楼梯均设置在人行道上,天桥楼梯应包含非机动车通行道,方便非机动车通行。
(2)西十六道街与经纬街交叉口过街安全岛设计
该交叉口的两个进口道都设有人行横道,未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其中西十六道街为双向八车道,路幅宽度较大,交通量也较大。交叉口设有交通信号灯,但可供行人通行的信号时间较短,多数行人被迫停留在道路中间等待二次过街。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15],应在该处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
(1)盲人过街信号
新阳广场各交叉口均缺少无障碍过街设施,由于各交叉口交通量大、通行距离长,盲人过街困难,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针对该问题,设置声音提醒过街信号,可根据声音节奏判断过街剩余时长,保障视觉障碍人群过街安全。
(2)盲道设置
新阳广场无障碍设施实施情况较差,路面坑洼不平,盲道连续性差,存在盲道中断及被占用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依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进行优化设计。
①盲道地砖选择
根据规范要求,在盲道起止点,转弯处使用提示盲道,行进部分采用行进盲道。遵照本规范盲道地砖采用宽度为25 cm方砖,行进盲道触感条采用面部宽度25 mm,底部宽度35 mm,高度5 mm的地砖。提示盲道采用表面直径25 mm,底部直径35 mm,圆点高度为5 mm,圆点中心距为50 mm的方砖。
②盲道布设位置设计
对于人行道较宽的经纬二道街主路、经纬二道街辅路路段,采用75 cm宽的盲道设置,即宽度为3块地转。对于人行道较狭窄的西十六道街人行道及经纬街人行道,采用50 cm宽的盲道设置,即宽度为2块地砖。人行道上应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与人行道的走向保持一致,上下坡道边缘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并与正对人行横道,方便视力障碍者通行。
(3)人行道无障碍缘石坡道设计
缘石坡道应正对人行横道设置在人行道的出入口上,方便轮椅出入人行道。人行道均高于车行道15~20 cm,方便行人与车辆空间上分离和道路排水,但这样的高度差给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带来了不便。针对这个问题,在行人情况复杂的地段应在出入口处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和三面坡缘石坡道。缘石坡道设置时应注意人行道范围、人行横道、坡面、宽度、坡度的设置。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定。
慢行交通作为一种短距离出行、公共交通接驳和居民公共生活的方式,具有绿色、环保、生态的优势,对于城市开放空间归还给公众具有积极作用。城市广场是道路路网中的关键节点,构建人性化、便捷化、安全化的慢行交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城市广场交通环境、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以及保障慢行者的安全。主要针对新阳广场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道路平面、交叉口有效渠化岛、行人过街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等方面进行慢行交通系统一体化优化设计,充分尊重人的通行权利,保障人的通行安全,为城市广场慢行交通系统一体化优化设施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