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双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20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的主流思想。当今时代中国正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单靠传统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要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来抓,充分发挥地方与高校各自的优势,采用联合培养模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把课堂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让学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帮助,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业意识是创业者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业意识,没有创业的欲望和激情,学生往往追求舒适、安稳的工作。另外,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在“蜜罐”中,没有经受过苦难、挫折教育,缺乏坚强的意志,难以承受创业过程中的辛苦、委屈、失败、压力等,排斥和恐惧创业,学生的创业素质普遍不高。虽然学校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但是能提供的资源和政策帮助有限,学生难以产生能动的创业心理状态。
几乎每个地方企业都对创新创业人才求贤若渴,但是引才力度却不够,缺乏吸引人才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人才引进机制不够灵活,设计机制时缺乏创新创业人才调研活动,导致人才引进机制与人才预期期望不符,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打消了学生到地方创新创业的兴趣。创新创业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很多地方并没有配套的政策,没有建立完善的咨询、融资、孵化的配套制度,即使引进了人才,也无法达到创新创业的目的,反而浪费了优质的人力资源。另外,还缺少引进与人才相配套的附带政策,导致高校毕业生增加了顾虑,很多学生放弃了到地方创新创业的想法。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实际上大部分高职院校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并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却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仍停留在形式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高校评价学生仍以分数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专业课程上,没有精力学习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导致学生思维和视野较狭隘,影响形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一些高校和地方联合培养只停留在理念上,学校培养人才与地方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无法形成共赢的局面。
1.设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往的高职教育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将来就会获得好的发展。而随着时代进步,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落伍,当前社会更加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邀请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设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企业需求为高校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建议和方向,确保培养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还可以派教师代表深入企业现场参观或让教师深入企业工作一线进行专业培训,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发展以及对应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等,通过教师反馈,为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高职院校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以德为先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主动承担起历史使命,奉献社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让他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而且针对很多高校学生畏惧创业的情况,教师必须做好心理疏导和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生力量。
2.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以专业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联合教学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专业课堂的阵地作用,跨学科、跨专业地给学生渗透创新理念和创业知识。不同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校本课程,结合当地创新创业的整体情况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可以为学生介绍当地创新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和创新创业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等,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细化创新创业过程,运用分段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夯实创业知识,凸显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成效。高校大一、大二阶段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设为一门必修课,为学生宣讲国家和地方创新创业的政策倾斜,利用创新创业教材给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重视创新创业。高校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设开发锻炼研发能力和逻辑思维的系统课程,教授学生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大三或大四学生毕业阶段,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意识到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途径。为了把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理念落到实处,高校还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设置成一门选修课,聘请专业教师或企业的专业人员为学生宣讲前沿知识、展示前沿成果,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的创新项目中,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创新创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
3.研发创新创业类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活动,要想获得成功,往往需要经历无数次尝试,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所以高校要注重实践教学,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巩固学生的创业想法,强大学生的内心。
高校可以开展案例分析活动,把地方企业家的案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分析与解读案例研究企业家的经营之道,探究企业的成长之路,促使学生从中获得一系列经验和教训,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地方有很多优秀的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代表,高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创新氛围和经营特色、了解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引导学生从中悟出更多创业的经验。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当地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到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述自主创业经历、分享心得,为学生提供更多借鉴经验和指导方法,鼓励学生有意识地锻炼、提升自我。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和科研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策划和创新企业项目,展现学生“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动力。高校还要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地方的发展特色和创新创业方针政策,在双创的大环境中积极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把有同样设想的学生聚集起来实施项目,组建智创团队,勾画地方发展蓝图,引导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在时代的大潮中一起追梦。
1.为大学生回归地方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充足的资金保证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基础与关键。为了吸引人才,地方财政要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倾斜,可以在地方财政中专门设立引进创新型人才的专项资金、阳光资金并纳入地方年度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全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地方政府还要加快建设配套设施,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并在周边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检验检测机构、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大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实事求是地发挥地方产业优势,打造产业配套设施完善、综合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聚集区。地方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一站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和“一门式”综合服务机构,简化工作流程,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大学生“少跑弯路”,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到此创业。
除了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地方还要给予大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只有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这些创新创业人才才能在地方落地生根。地方政府要寻求多方面的支持,实施企业联动,建设标准化的人才公寓、为创业大学生缴纳保险、提供创业技术支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环境,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引领作用,利用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牌、公益宣传显示屏等大力弘扬和宣传地方文化,特别是要加大宣传和表扬先进人物创新创业事迹,营造崇尚人才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文化支持。
2.与高校达成合作,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与高校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地方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对于学生积累与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实习机会需要综合考虑学校和企业实际情况,而且有时间和人员数量限制,无法贯穿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活力、出现断层现象。为此,地方要创造条件与机会和高校深入合作,开启校企合作模式,让优秀地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确保地方的创新创业政策有效落地。
地方企业和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各具优势,企业的市场理念优于高校,高校的专业理论又优于企业,培养人才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可以定期聘请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进入校园,为学生讲述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空间。高职院校和地方企业要遵循共建、共赢的原则,合作开发项目,构建一支由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和企业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前沿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独立创新创业积累知识和经验。
高校是科研的基地,很多创新创业项目都是从高校“走出来”的,而企业发展又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所以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与高校合作。当高校向社会推广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时,地方企业要提供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建立高标准的创业工作室,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等,既可以让企业受益,又能让高职院校的实训项目与社会接轨,让更多学生加入创新创业队伍。
3.有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网络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地方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利用网络平台连接地方与高职院校,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创新地方企业和经济发展模式。
地方要利用网站加强宣传创新创业教育,转变社会观念,让更多学生和家长关注创新创业,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站汇集高校和社会的各种创新资源,在网站上开设创新创业论坛,组织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高校可以借助网站向社会推广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借助网络平台向地方企业募集资金,扶持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一个好汉众人帮”的创新创业氛围,加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站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甚至可以对接国外信息,迸发创新创业的活力,推动教育变革发展。
总之,在“众创”的背景下,构建创新创业地方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强化协同育人,挖掘学生创新、创造的潜质,进一步探索地方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与方法。开发一条具有地方特色、成效显著的人才培养之路,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贡献、取得成就,实现人生的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